-
电针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障碍及海马Wnt1、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认知障碍及海马组织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SAH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电针组,每组7只.采用经视交叉池注血法制备疾病模型,电针组取"印堂"穴和双"迎香"穴进行电针治疗,尼莫地平组接受鼻饲尼莫地平.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评估大鼠认知功能.通过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Wnt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5),海马组织疏松,神经元损伤较严重,细胞排列紊乱,形态结构异常,Wnt1与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认知功能显著改善(P<0.05),海马区病理改变明显减轻,Wnt1及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结论 电针疗法能够减缓神经元损伤,对SAH后认知障碍可起良性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嗅三针对帕金森病痴呆小鼠海马CA1区载脂蛋白E和病理底物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观察嗅三针干预对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小鼠海马CA1区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以及相关核心病理底物表达的影响,探讨嗅三针改善PDD认知功能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电针组(AE),每组10只;采用单侧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tract,MFB)注射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模型并筛选PDD小鼠.建模筛选成功后,电针组选取嗅三针进行电针治疗,各组小鼠干预14天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穿梭箱实验评估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α-syn、Aβ、ApoE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观察海马CA1区ApoE与GFAP的共定位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穿梭箱主动回避次数增加(P<0.05),电击刺激平均时间减少(P<0.01).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稀疏、变性坏死,细胞核体积变小、浓染、结构不清,呈核固缩表现;而电针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变有明显改善,大部分细胞排列规则,细胞核圆而大,染色浅,形态清晰.电针组小鼠海马CA1区α-syn、Aβ、ApoE蛋白以及ApoE与GFAP共定位率均较模型组减少(P<0.01,P<0.01,P<0.01,P<0.05).结论:嗅三针可提高PDD小鼠认知能力并改善神经元形态结构与功能,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ApoE表达从而减少海马CA1区α-syn、Aβ沉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空间记忆能力和海马APP、Aβ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和海马A PP、Aβ蛋白表达的干预效应,以阐明其基于嗅觉通路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AD小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嗅三针组、嗅三针加嗅神经切断组、盐酸多奈哌齐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窝的阴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嗅三针"对印堂穴和双侧迎香穴行电针刺激,以3 mg/(kg·d)的剂量对盐酸多奈哌齐组AD小鼠进行灌胃,每周干预5次,间歇2 d,共干预4周.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采用Mor-ris 水迷宫进行检测,海马APP、Aβ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结果:嗅三针刺激和盐酸多奈哌齐灌胃均能显著增加AD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和靶象限占总时间百分比,并能显著降低海马A PP、Aβ蛋白表达(P<0.05);嗅三针加嗅神经切断组对各指标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 05),嗅三针组与盐酸多奈哌齐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嗅三针"具有改善AD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降低海马A PP、Aβ蛋白表达的作用,嗅觉通路的完整性是其发挥干预效应的核心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讨“嗅三针”的理论渊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追溯“嗅三针”的理论渊源,明确“嗅三针”治疗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出现嗅觉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方法:查阅大量古代文献,从嗅觉、鼻与脑的关系探索嗅觉与痴呆的关系,以及嗅三针治疗嗅觉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机理.结论:嗅觉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嗅三针”对于治疗如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出现的嗅觉障碍和延缓此类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嗅三针对帕金森病小鼠嗅球病理及黑质TH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嗅三针"干预脂多糖(LPS)经鼻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行为学、嗅球病理改变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在黑质中的表达,阐明针刺"嗅三针"对帕金森病早期的干预效应是通过改善大鼠嗅觉障碍而发挥作用.方法 取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帕金森模型组(Model),帕金森模型+嗅三针干预组(XSZ),左旋多巴组(L-DOPA),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经鼻灌注LPS的方法建立帕金森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电针干预10 d,用HE染色法观察嗅球病理变化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TH的表达水平.结果 嗅三针有保护帕金森模型嗅球病理改变的作用,也可以显著提高黑质TH的表达水平(P<0.05),与左旋多巴组疗效相当.结论 "嗅三针"干预可以改善LPS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行为学及病理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TH在小鼠大脑黑质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嗅三针”对帕金森病小鼠嗅球病理及黑质中TH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针刺“嗅三针”对帕金森病(PD)小鼠行为学、嗅球病理改变以及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帕金森模型组、嗅三针干预组、左旋多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经鼻灌注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PD模型,造模同时电针干预10d,观察嗅球病理变化以及组织中TH的表达水平.结果:“嗅三针”有减轻PD模型小鼠嗅球病理改变的作用,也可以显著提高黑质中TH的表达水平(P<0.05),与左旋多巴疗效相当.结论:针刺“嗅三针”可以改善小鼠PD行为学及病理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增加TH在小鼠大脑黑质中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嗅三针”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嗅球超微结构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嗅三针”干预对脂多糖(LPS)经鼻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嗅球超微结构和中脑黑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思路及证据.方法:选用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周经鼻灌注LPS 30 d建立帕金森模型.电针组自造模结束笫1天起取双侧“迎香”“印堂”穴进行电针干预,留针20 min,每日1次,5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进行4个疗程.药物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注射液10 mg/mL,每日1次,5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进行4个疗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进行干预.各组小鼠于干预结束后第1天采用足迹分析及游泳试验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测试,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嗅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测定中脑黑质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造模后,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小鼠震颤、怕冷等症状显著,且体质量较空白组显著下降(均P< 0.0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小鼠步长及游泳时间均较空白组小鼠显著减少(均P< 0.01),确认造模成功.②第1个疗程后,电针组未见震颤、怕冷、立毛等症状.经4个疗程干预后,电针组小鼠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05),药物组未见震颤、怕冷、立毛等症状,但体质量较模型组未发生明显变化(P> 0.05).③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步长及游泳时间均显著减少(均P< 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小鼠步长和游泳时间明显增加(均P< 0.01).④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嗅球组织细胞器及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改善了嗅球超微结构.⑤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中GFAP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药物组黑质中GFAP表达均下降(均P< 0.05).结论:“嗅三针”早期干预可以改善LPS经鼻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嗅三针”改善嗅球超微结构及降底黑质GFAP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能力和海马IL1-β、IL-6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和海马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基于嗅觉通路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PP/PS1转基因小鼠作为AD小鼠模型,小鼠嗅觉通路阻断模型采用嗅神经切断术建立,将40只A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嗅三针组、盐酸多奈哌齐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窝的阴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嗅三针”对印堂穴和双侧迎香穴行电针刺激,每次10分钟,以3mg/kg/d的剂量对盐酸多奈哌齐组AD小鼠进行灌胃,每周干预5次,间歇2天,共干预4周.小鼠学习能力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监测,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海马IL1-β和IL-6表达水平.结果:嗅三针刺激和盐酸多奈哌齐灌胃能够显著缩短AD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并能显著降低海马IL1-β和IL-6的表达,与AD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对AD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以及海马IL1-β和IL-6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与AD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嗅三针组与盐酸多奈哌齐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嗅三针”具有改善AD小鼠学习能力,降低海马水平IL1-β和IL-6表达的作用,嗅觉通路的完整性可能是其发挥干预效应的核心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嗅三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炎症因子表达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嗅三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环境饲养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PD模型组(Model)、电针治疗组(XSZ),左旋多巴组(L-DOPA)各10只,各组为3个月;采用QT-PCR测量小鼠脑部黑质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印迹检测TNF-α、IL-6的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模型组TNF-α、IL-6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D模型组相比,“嗅三针”治疗组与左旋多巴药物治疗组中TNF-α、IL-6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嗅三针”可通过抑制小鼠嗅球及黑质TNF-α、IL-6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过程,有效阻断或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过程,发挥其对PD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嗅三针"对帕金森病小鼠TH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嗅三针"干预对长期低剂量鼻饲脂多糖(LPS)帕金森(PD)模型小鼠行为学、嗅黏膜及黑质TH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嗅三针"调节PD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帕金森模型组(Model),嗅三针干预组(XSZ),西药左旋多巴组(L-DOPA),10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经鼻灌注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PD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电针干预10 d,观察嗅黏膜病理变化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结果 PD模型组中嗅黏膜病理改变明显,TH在黑质的表达减少(P<0.05),经"嗅三针"干预后可以增加黑质TH表达,西药左旋多巴组对嗅觉改善无明显效应,但对可以增加PD模型小鼠黑质TH的表达(P<0.05).结论 针刺"嗅三针"可以改善PD早期小鼠的行为学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嗅黏膜及增加TH在黑质的表达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