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肌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5, 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t=3.438, 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74, 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 t=3.986, 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 t=4.621,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2.51±0.27)ms比(2.82±0.46)ms, t=4.258]与口轮匝肌[(2.97±0.22)ms比(3.35±0.40) ms, 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1.83±0.45)mV比(1.30±0.39)mV, t=3.827]与口轮匝肌[(2.58±0.60)mV比(1.97±0.36)mV, 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 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肌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71, P=0.033)。 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肌痉挛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DPN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为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中医药防治DPN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量、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核心期刊文献793篇,其中CNKI 692篇,WOS 101篇。中医药防治DPN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中文文献以刘铜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居多,英文文献发文最多的是梁晓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机构以各医学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中药复方、针灸疗法、氧化应激、神经传导速度、相关致病基因表达、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挖掘、系统评价等为当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论:目前中医药防治DPN相关研究已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且具有一定研究规模,但仍应加强研究团队、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临床疗效评价及基础研究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不仅重视辨证论治,更强调辨经取穴施治,以获得更好疗效。目前,临床治疗BPH以毫针深刺、电针、温针灸及针灸综合治疗为主,尤以温针灸联合针刺、中药、西药等的综合疗法为多,可做到优势互补,疗效较为突出。针灸治疗BPH可缩小患者前列腺体积,改善其下尿路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BPH患者常伴发情志问题,建议临床治疗中进一步发挥针灸“治神”的优势,推动针灸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抑郁症伴发痛觉过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抑郁症是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除了情绪改变之外,还常伴随痛觉过敏的发生。目前抑郁症伴发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胺类物质、炎性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神经环路等方面。现阶段尚缺乏抑郁症伴发痛觉过敏的特效治疗药物,心理治疗、针灸疗法可发挥积极作用。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机制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综述近年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研究,发现主要有针刺、灸法、按摩推拿、电针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疗法并用、针药并用或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疗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但目前研究缺乏严格的RCT,操作方案缺乏统一标准,还应加强作用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概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香佩疗法、推拿疗法、穴位敷贴疗法、针灸疗法等,临床常以多种外治法联合应用或以中医内外治法联合应用,可扶正祛邪固表、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补益肺脾肾三脏,有增进食欲、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可更好地帮助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作次数、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指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家属满意度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向苏联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国“针灸科学化”的历史面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大力吸收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代表的苏联医学,开展针灸科学化研究。具体体现在经络理论与针灸机制的“科学化”重构,开展穴位测电与皮肤活动点的实验研究,发明并广泛应用中西结合针灸疗法等方面。“学习苏联”构成了当时“针灸科学化”的重要一端,也对当代中国针灸学的形塑产生了显著影响,促使针灸科学化发展由外部驱动转变为自发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间的摩擦与容适。梳理这段史实,分析得失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历史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色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可靠,有见效快、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其中特色针法较普通针刺针对性更强,疗效更突出,且与康复训练结合可较大程度提高疗效。临证应根据患者病程及病情选择介入时机、介入方式,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耐受性选择合适的疗法,但目前研究尚存问题,如针刺疗法施盲较难;疗效评定中少有后期随访资料,远期疗效不确切;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等,仍需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H-B面神经功能变化,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及瞬目反射R1和R2波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χ 2=4.479, P<0.05);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28比20)(χ 2=4.216, P<0.05)。观察组治疗后FDIS评分[(29.71±4.23)分]和FDIP评分[(31.23±4.25)分]均高于对照组[(23.18±3.09)分和(24.31±3.56)分]( t=7.982、7.992,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12.21±1.17)s]和R2波潜伏期[(32.31±1.52)s]均短于对照组[(15.26±0.93)s和(35.64±2.01)s]( t=13.067、8.461,均 P<0.05)。 结论: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面部残疾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跃进”时期广东省针灸普及运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灸普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建设、健全卫生事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大跃进”期间,广东省针灸普及与“西医学习中医”和群众运动密切结合,通过广泛动员、短期培训、逐级推广,在基层普及了针灸疗法,也推动了中医力量参与新中国基层卫生建设的进程,并在“团结中西医”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与利用中医资源,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卫生体系的设想与作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