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采用经鼻蝶切除手术治疗垂体病变患者72例,其中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27例,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45例。术后1个月、6个月评估术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术后3~6个月使用鼻内镜检查患者双侧鼻腔情况。分析术中操作与嗅觉损害是否有关。结果: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患者中3例(6.7%)出现嗅觉损害,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患者中4例(14.8%)出现嗅觉损害,嗅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2例患者的嗅觉功能轻度减退,4例重度减退,1例嗅觉丧失。术后6个月,2例重度减退者好转,但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余患者均无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鼻内镜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鼻腔伤口已愈合,2例患者鼻腔黏液分泌较多,3例患者术后鼻腔黏膜粘连。72例患者术中电灼蝶窦开口上方区域黏膜6例,均出现嗅觉障碍;鼻窥前端高于蝶窦开口上缘2例,均出现嗅觉障碍。 结论: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并不罕见,应予重视。鼻窥前端高于蝶窦开口上缘或电灼蝶窦开口上方区域黏膜可能是嗅觉损害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式切口及伞形支架方式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为52例患者行自体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男4例,女48例,平均年龄26.7岁(18~42岁),均采用双侧鼻内切口行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分离双侧下外侧软骨,暴露鼻中隔软骨,通过搭建伞形支架以纠正鼻小柱退缩及鼻尖突出度不够等鼻美学缺陷。所有患者术前、后拍照,并在随访期间通过网络或电话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52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术前鞍鼻、鼻头肥大、鼻尖不突出、鼻小柱退缩等鼻美学缺陷得以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30例患者获6~15个月随访,并同时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术前鼻额角141.29°±5.61°,术后137.67°±5.27°;术前鼻唇角89.53°±10.56°,术后94.90°±5.88°;术前鼻尖角86.60°±7.09°,术后80.42°±5.47°;术前鼻小柱-小叶角48.82°±7.32°,术后44.63°±2.51°;术前鼻尖突出度与鼻长之比0.48±0.07,术后0.54±0.07;术前小叶与鼻小柱长度之比1.74±0.36,术后1.22±0.21。术前、后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面诊中患者鼻尖无明显偏曲、下旋、翘曲。术后满意度调查显示,术后3~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功能后遗症,大部分患者对美观及功能结果满意。 结论: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闭合式切口允许术中随时进行支架评估调整,术后无鼻小柱切口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化学感觉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 xˉ±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 M( Q1, 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 r=0.565, P<0.001)、吸烟( r=-0.512, P=0.001)、嗅觉障碍病程( r=-0.357, P=0.020)和嗅觉功能( 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 t=2.40、2.10, 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 P值均<0.05)。 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LRP3介导的焦亡在变应性鼻炎嗅觉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NLRP3介导的焦亡与变应性鼻炎(AR)嗅觉障碍(olfactory dysfunction,OD)的关系,并评估选择性NLRP3抑制剂CY-09治疗OD的潜力。方法:使用卵清蛋白建立AR小鼠模型,采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检测AR小鼠嗅觉功能。对发生OD的小鼠腹腔注射CY-09或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嗅球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焦亡相关促炎因子的mRNA水平。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检验,卵清蛋白成功建立AR小鼠模型,其中有52.5%(21/40)的小鼠出现OD。OD组嗅球组织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非OD组更多( 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和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在OD组嗅球中表达显著升高( P值均<0.05)。CY-09能显著降低嗅球中NLRP3、caspase-1、GSDMD、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P值均<0.05)。 结论:NLRP3介导的焦亡与AR伴随的OD密切相关。CY-09可改善AR小鼠的嗅觉损伤,这可能与阻断NLRP3介导的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患者168例,其中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修补者82例(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组),采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修补者86例(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组)。比较两组首次修补的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组的首次修补成功率为95.1%(78/82),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组的首次修补成功率为95.3%(82/86),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3%(2/86),两组首次修补成功率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组鼻塞、鼻内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5%(7/82)、7.3%(6/82),与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组的9.3%(8/86)、15.1%(13/8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嗅觉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组[分别为12.2%(10/82)、29.1%(2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术中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修补低流量脑脊液鼻漏可取得与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相同的效果,并可降低术后鼻腔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嗅觉障碍二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发热、干咳及乏力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主要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嗅觉障碍包括嗅觉缺失和嗅觉减退,嗅觉障碍目前在COVID-19病例中非常普遍,多达80%的患者报告了主观嗅觉障碍和客观的嗅觉测试提示嗅觉下降。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两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障碍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艾地苯醌对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运动症状和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为表现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改善相关症状对于治疗PD具有重要意义。艾地苯醌(IDBN)为智能促进药,对脑功能代谢和脑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与氧化压迫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IDBN对治疗PD有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ET/CT分子显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中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疲劳、肌痛、头痛、吞咽痛、腹泻、嗅觉丧失或味觉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PET/CT在肿瘤和炎性反应性疾病的评估、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PET/CT在预测COVID-19感染的预后、早期发现心肌受累、多种分子显像诊断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鉴别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和疫苗接种后炎性反应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嗅觉味觉障碍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经蔓延全球,随着观察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少数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味觉障碍。本文报道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并发嗅觉味觉障碍,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此类症状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嗅觉定性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嗅觉障碍包括嗅觉定量障碍(嗅觉下降、嗅觉丧失)和嗅觉定性障碍(嗅觉倒错、幻嗅)。相对于嗅觉定量障碍,嗅觉定性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大。目前人们对嗅觉定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仍然有限,治疗仍具有挑战性。对于中枢性嗅觉定性障碍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严重的持续性外周性嗅觉定性障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本文就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