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风湿性二尖瓣病理三分型法与手术策略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根据既往经验,从与手术方式选择相关性角度出发,总结出一种定义明确、适用的风湿性二尖瓣病理分型方案。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风湿性病因,接受二尖瓣手术病例。根据二尖瓣瓣叶的损害程度、交界的损害情况、交界区瓣下结构的损害情况3项评价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由轻到重的3个病理等级;总结入选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每个病理等级的特点,以及其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398例,其中接受风湿成形284例,总体成形率达70%。Type Ⅰ型58例,占15%,成形率100%。术前中-重度反流占64%。Type Ⅱ型260例,占65%,成形率76%(197/260)。术前中-重度狭窄占88%。Type Ⅲ型80例,占20%,成形率36%(29/80),术前极重度狭窄占50%,术前中-重度反流占40%。在接受的成形病例中,随病理分型升高,平均二尖瓣瓣口面积和平均年龄呈线性趋势下降;术前左心房前后径、舒张期流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重度狭窄占比、混合型病变占比,及完整"四步法"的应用占比呈线性趋势升高。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在我国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风湿性二尖瓣临床病理三分型法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技术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阶梯化的发展路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2年英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生物和靶向合成DMARDs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肌肉骨骼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包括多种肌肉骨骼表现和关节外表现。2022年5月英国风湿病学会在 Rheumatology杂志上发表了"2022年英国风湿病学会关于使用生物和靶向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b/tsDMARDs)治疗PsA的指南" [1]。本指南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补充制定了新的推荐意见,包括4条治疗总原则[①治疗决定需要个体化,且应由PsA患者与其临床医生共同决策(推荐强度98%);②PsA所有药物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具有不同区域活动的病情表现、用药史、银屑病、葡萄膜炎和炎症性肠病等相关疾病,伴发病和患者偏好(推荐强度97%);③当PsA患者和临床医生考虑一套临床适用且疗效相当的治疗方案时,考虑给药成本、剂量、价格和利弊约定,选择最便宜的药物(推荐强度88%);④若PsA患者对b/tsDMARD反应不充分,应考虑潜在的因素,包括:诊断是否正确、患者的依从性、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药物水平和免疫原性(推荐强度95%)],推荐意见涵盖了不同受累区域、相关疾病(银屑病、葡萄膜炎及炎症性肠病)、治疗策略、处方调整以及生活方式选择等共30条,具体建议见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TARH)常见,且难治病例比例高,是导致大动脉炎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TARH诊治的共识,为此,我们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首次制定了中国TARH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临床诊治及改善患者预后。本共识的主要观点为:① TARH需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② TARH最主要的机制是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壁水肿和顺应性降低;③大动脉炎高危人群的识别及诊治流程;④ TARH一经诊断需进行四肢血压和踝臂指数(ABI)测定;⑤建议TARH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规律随访、规范评估;⑥正确识别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和血管慢性损伤;⑦全面评估TARH疾病活动度、血压分级分期以及靶器官功能;⑧ TARH的治疗应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诊疗,尽快控制炎症和积极降压治疗,实现大动脉炎和高血压的"双达标"的原则;⑨大动脉炎治疗以诱导疾病缓解和维持病情持续缓解为原则;⑩ TARH应根据受累血管的病变程度选择降压药物,兼顾脑、心、肾的灌注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目标值和降压方案;? TARH外科治疗强调内科积极抗炎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团队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决策,充分权衡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络膜结核瘤严重类赫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2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半个月于2017年1月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为1.0。双眼眼前节均无异常。右眼眼底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细胞(+),视盘鼻上方可见一边界模糊的黄色脉络膜隆起病灶,向周边延伸,约4~5个视盘直径大小,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与左眼眼底病灶对应处早期可见弱荧光,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形成致密强荧光团,明显荧光素渗漏(图1B,1C)。B型超声检查,左眼后极部球壁前带状回声,两端与球壁回声相连,距离球壁1~ 2 mm,视盘鼻上方探及3.59 mm×7.03 mm低回声,内回声不均匀,局部球壁增厚,球后间隙增宽(图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区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检查,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上叶尖段及后段多发致密影,部分伴空洞,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伴钙化。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类风湿因子等其他血清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显示受试部位红晕及硬结直径为25 mm×25 mm(+++)。诊断:左眼脉络膜结核瘤、肺结核可能。请感染科会诊,痰培养阴性,考虑肺结核空洞。予以全身四联抗结核(ATT)治疗(利福平+异烟肼+比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同时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 mg/ (kg·d)初始剂量],根据眼部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量。治疗10 d后,患者左眼视力急剧下降至0.01,玻璃体腔内出现大量细胞(+++),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渗出。B型超声检查显示结核瘤明显变大,考虑病情加重为类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所致。继续ATT治疗,维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并给予球旁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治疗10周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无缓解(图2)。继续加用口服环孢素[3 mg/ (kg·d)体重剂量]2周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逐渐控制,结核瘤不再继续增大,视力提高至0.15。治疗3个月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进一步缓解,结核瘤逐渐缩小,但瘤体表面形成机化膜,且与周边视网膜呈"扇形"粘连。治疗13个月后,机化膜对结核瘤的牵引逐渐松解,瘤体继续退缩,玻璃体炎症控制(图3),黄斑水肿全部吸收,视力逐步提高至0.8。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结核病灶已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眼结膜MALT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2岁,因"右眼结膜肿物生长8个月"于2022年3月9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结膜肿物自发现以来未见明显增大,伴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无视力障碍。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和"右眼结膜炎",给予配镜及局部抗炎滴眼液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既往史:骨关节病8个月,斑块状银屑病十余年,双眼重睑手术史15年,否认外伤史及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8个月前因双侧手、腕及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于外院就诊,行风湿四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24 mm/h(正常范围:0~20 mm/h),类风湿因子882 IU/mL(正常范围:0~15.9 IU/mL),其余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骨关节病,给予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塞来昔布和祛风止痛胶囊治疗。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眼科检查示: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球眼位正,无突出,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右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穹隆及球结膜可见弥漫性橙红色隆起,呈鱼肉样,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累及鼻侧球结膜,可见睑球黏连,颞侧上睑结膜充血明显,下睑结膜可见瘢痕(见图1A-B),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示:右眼鼻上部球结膜下肿物,内部呈均匀中等信号(见图2);眼眶MRI平扫+增强示:右眼结膜增厚,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信号,病变向颞侧生长,与邻近泪腺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血常规、凝血项及感染性抗体检查均无异常;肺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肝胆脾胰腺彩超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囊肿、肝内钙化斑,全身未见转移迹象。3月11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中剪除右眼结膜及泪阜肿物送病理检查。术后第3 d,患者右眼结膜充血水肿,缝线在位,羊膜与结膜对合良好(见图1C),嘱其出院并定期复查,继续右眼局部治疗,采用左氧氟沙星、1%醋酸泼尼龙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2周后复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拆除部分缝线(见图1D)。术后第5 d,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HE染色示:弥漫增生的单一小圆形淋巴细胞(见图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指数约5%~10%(+) (见图3B),CD20(+) (见图3C),CD79α(+),PAX-5(+),CD30(-),CD10(-),BCL-6(-),MUM1(+),BCL-2(+),CD3(-),CD21(破碎FDC网+),CD5(-),CyclinD1(-),SOX-11(-),CD23(-),LEF-1(-),CD43(-)。3月23日,患者至血液科就诊,入院后完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结果示右眼结膜术后改变,术区糖代谢未见确切异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因该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且未发现除右眼外的全身其他部位病变,未进行骨髓穿刺及化疗,出院后予1%醋酸泼尼龙滴眼液点右眼2次/d,每周递减1次,左氧氟沙星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1%醋酸泼尼龙及左氧氟沙星使用2周后停用,并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法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SLE疾病管理的文献进行计量、共现、共被引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探索该领域近30年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以"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以Mesh Heading "patient care management"合并"lupus erythematosus,systemic"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对被引作者、文献、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 结果:①共纳入文章3 328篇,发文数量逐年递增。② Khamashta MA是SLE疾病管理方面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发文数量共42篇;Petri M是最有影响力的作者,共被引用次数620次。③最有影响力的高产国家/机构主要来自美国及英国,发文数量分别为1 108篇及396篇;并且欧洲国家及机构间注重交流合作。④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分别为150次、134次、115次、105次及77次,研究基础集中在LN的治疗与管理、SLE的分类标准、APS的分类标准以及贝利木单抗在SLE上的应用与效果评价。⑤文献关键词频次前5的是RA,疾病351次,治疗278次,分类249次,APS 239次,共形成14个聚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前沿是生物制剂类药物临床疗效、安全性验证和综合评价以及SLE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研究。结论:SLE的疾病管理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仍旧较为热门,研究热点由SLE疾病的诊断治疗向患者的生活质量转变,建立慢病管理模式。应用CiteSpace进行SLE疾病管理文献计量,初步直观地展示其发展仍较为热门,揭示可合作的作者和机构,提供可参考的选题内容和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荣成市石岛港捕捞渔民“风湿四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港捕捞渔民“风湿四病”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港12家渔业公司在石岛人民医院体检的1 196名渔民为调查对象,依据中国风湿类疾病委员会制定的“风湿四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及补充说明进行调查。先问询有风湿病阳性体征者,再由调查组进行复检,填写调查表,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最终由调查组会诊评定。最终收集病史资料完整、调查组会诊审定有效的表格1 015张。比较渔民组与山东沿海居民组、全国常模组“风湿四病”发生率差异;按照不同海龄和年龄段比较渔民组“风湿四病”发生率差异。结果:渔民组风关痛和“风湿四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山东沿海居民组和全国常模组( P<0.05或 P<0.01),渔民组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与山东沿海居民组和全国常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渔民海龄≥20年组和11~19年组风关痛和“风湿四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10年组( P<0.05或 P<0.01);1~10年、11~19年和≥20年3个年龄段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渔民年龄≥40岁和30~39岁风关痛发生率明显高于19~29岁( P<0.05或 P<0.01);3个年龄段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荣成市石岛港海上捕捞渔民“风湿四病”中风关痛发生率明显提高,应通过加强渔民体育锻炼、减少风寒湿邪侵袭、提高免疫力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或减少风湿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82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思路,总结布鲁菌病合并关节痛的临床分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确诊的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鲁菌病患者,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情况。结果:82例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21例。患者以关节痛为主诉,就诊于脊柱外科的占63.4%(52/82),关节微创骨科的占17.1%(14/82),风湿免疫科的占12.2%(10/82),中医科的占7.3%(6/82)。布鲁菌病患者合并颈椎病变的占22.0%(18/82),合并腰椎病变的占51.2%(42/82)。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的占68.3%(56/82),肝功能异常的占52.4%(43/82),抗"O"阳性的占3.7%(3/82),自身抗体异常的占6.1%(5/82),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的占12.2%(10/82),HLA-B27阳性者中4例合并有骶髂关节炎。所有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后均临床治愈。结论:布鲁菌病患者可能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就诊,以腰椎和颈椎最易受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人共病模式及其与医疗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老年慢病患者中识别出共病模式,并探究其与医疗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调查数据,筛选10 764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采用潜在类别模型识别出老年人共病模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8 041例变量信息完整的老年人共病模式与医疗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初始的潜在类别分析确定了5种类别,有4 164例(52.1%)老年人被分到了相对健康组,其他4种类别分别代表不同的共病类型,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组473例(5.7%)、血管疾病组1 994例(25.3%)、胃-关节炎/风湿病组984例(11.7%)以及多系统疾病组426例(5.2%)。在门诊服务利用方面,与相对健康组相比,多系统疾病组更可能去寻求门诊服务( aOR=2.920,95% CI:2.305~3.699),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组( aOR=1.827,95% CI:1.429~2.336)、胃-关节炎/风湿病组( aOR=1.680,95% CI:1.392~2.027)、血管疾病组( aOR=1.482,95% CI:1.267~1.734)。在住院服务利用方面,与相对健康组相比,多系统疾病组更可能去寻求住院服务( aOR=2.718,95% CI:2.158~3.425),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组( aOR=2.627,95% CI:2.105~3.280)、胃-关节炎/风湿病组( aOR=1.940,95% CI:1.624~2.318)、血管疾病组( aOR=1.887,95% CI:1.632~2.183)。 结论:老年人共病模式与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之间相关。与相对健康组相比,四种共病模式都增加了门诊和住院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步法"在风湿性二尖瓣修复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应用"四步法"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修复手术,随访观察修复效果和患者早、中期不良事件,分析此术式的优势及可能的不足。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中心通过正中切口或右侧腋下切口完成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修复术62例。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二尖瓣修复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62例患者均完成二尖瓣修复,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轻度或微量反流。伴发房颤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8例,5例通过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7例主动脉瓣完成修复,无明显反流。3例置换生物主动脉瓣膜,46例行三尖瓣瓣环成形,其余未行成形术。本组62例患者围手术期无输血,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随访4~22个月无死亡和不良事件,复查心电图均提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提示19例为轻度反流,40例为轻微反流,1例为中度反流,2例为轻中度反流,峰值流速(1.2±0.3)m/s,无狭窄,3个月后均停止服用华法林抗凝。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的患者,使用"四步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成形效果,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