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成书于西周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学术界多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今本《针经》(《灵枢》)《素问》即《内经》之见,并认为《黄帝外经》散佚已久。而考察历代史志可知,随着《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渐失记载,《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两个系统的传承脉络日益清晰,至《清史稿·艺文志》所载书目,《素问》《灵枢》显为二书无疑。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周代医事制度、伊尹医药成就、医生称谓“巫”“工”“医”的时代演变等,笔者认为《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似只可能成于国家政权高度集中的西周,而不可能成于战乱频仍的战国。《黄帝内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疾医”“食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素问》,内容涵盖了大内科系统;《黄帝外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疡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灵枢》,内容涵盖了人体大体解剖、针灸、疮疡、按摩、导引等,与大外科系统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审宋代《素问》新校正的新视角与新发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北宋政府先后4次校正《素问》,考订了王冰注本中大量经文及注文的错误,有功于王冰注本多矣。但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在底本选择及书名厘定等重大问题上以及其他诸多细节上都出现了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其中对医经传承负面影响最大者,是以王冰注本《素问》《针灸甲乙经》为模板统改其他早期医籍的引经文本,导致传世早期重要医籍的旧貌失真。将宋代馆臣的《素问》新校正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中考察,重点考察今人尚未察知的失误,并特别注重失误成因的考察和分析,以为当代医经校注之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灵枢》早期传本再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传世本《灵枢》以宋绍兴乙亥(1165)史崧氏的校刊本为其祖本,史崧以前《灵枢》传本歧出,前人研究已认识到其存在《针经》《九卷》《九灵》《九墟》等异名别本,然对流传路径仍不甚明晰。系统搜集《太素》《针灸甲乙经》《脉经》等所引《九卷》佚文,结合宋及以前古籍所载“针经”相关文献,发现今本《灵枢》直承高丽进献本《黄帝针经》而来,非唐宋时期流传古本《灵枢》。《灵枢》早期传本的流传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各传本之间并非历时地线性相递,而是一元多歧,多支并进。其中所保存的核心知识一直保持着连续与稳定,在当下有着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文献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演变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对古今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观点进行梳理,可为完善辨证体系提供借鉴.先秦至明清时期针刺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如《黄帝内经》六经辨证治疗头痛,《针灸甲乙经》细化经络辨证取穴,《针灸大成》继承经络辨证思想,丰富针灸处方,《冷庐医话》分部位归经辨头痛;现代教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以经络辨证为主导,后受脏腑辨证的影响,近年回归经络辨证,以分部辨经为主,突出了经络辨证的主导地位;后世针灸名家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针灸治疗头痛辨证总结为反思体系,重视经络,指导临床;区分亚型,循证评价,细化病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古代文献浅析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联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有关"少阴经"与"厥阴经"的记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便已有涉及.后期经过医家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完整的经脉理论体系.通过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对"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记载,发现"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名称、循行、主治等方面关系紧密.因而通过厘清"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两者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浅论中原针灸的学术特色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中原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论述中原医家在针灸理论、经络腧穴、刺血法、艾灸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结果:以《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原针灸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中原医家在不同方面推动着针灸学发展.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着针灸技术的形成与创新,其中经络、腧穴、气血理论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针刺、艾灸、刺血等针灸技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以实用、系统为特色的中原针灸,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需要传承其学术思想,从而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洞鉴古今探源"肠神同调"腧穴内涵及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鉴古析今,探源诸经脉中"肠神同调"腧穴的发生源头及其内在规律,为临床"从肠治神"提供选穴理论依据.作者根据古籍《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第10版《针灸学》教材整理相关肠神同调穴位共36个穴位,主要位于大肠经、胃经、脾经、小肠经、肾经、心包经、肝经、督脉及任脉等经脉.通过查阅古籍及文献,探析"肠神同调"腧穴功效产生的源头及诸经同治肠神的内在规律,并以现代技术探源的机制为佐证,明晰"肠神同调"穴位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水沟穴的主治范围、使用方法及配伍腧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配伍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甲乙经》等34本古籍中有效处方253条,涉及166个配伍腧穴.水沟穴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传染病和外科等,以内科心系及肝胆系病症为主.配伍腧穴中使用频次前5位为合谷、百会、上星、承浆和风府,最常涉及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和原穴,主要分布于头颈部,聚类分析中,冰柱图显示2个有效聚类群,树状图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古代使用水沟穴主治病症范围较广,比较重视配伍使用,常使用本经配穴法,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使用规律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针灸甲乙经》神志病治疗思路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对于神志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都有着许多精彩的论述,文章对《针灸甲乙经》中所提到的神志病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根据其病因病机简单分析了其治疗思路,总结了其治疗特点,以期给临床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灸甲乙经》从脾论治抑郁症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贯穿抑郁症的因机、选穴及刺灸法三个方面.《针灸甲乙经》认为,抑郁症以"脾虚"为基本病机:脾虚土衰,则意伤神疲;土虚木郁,则脏气失达;子病及母,则积思成疾;土不制水,则命火微之、如堕深渊.治疗抑郁症选穴时应注意以脾为要、实土通阳,且宜与脾相应、和调五脏.在选择刺灸法方面,治疗抑郁症多用缪刺法和刺血法,可起到祛瘀生新、助脾统血之功,同时也宜用灸法,以达温阳举陷、扶土升清之效.深入挖掘《针灸甲乙经》从脾论治抑郁症学术思想,对临床诊治抑郁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