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又称狂犬病暴露前免疫预防,是指在发生狂犬病暴露前,对有感染狂犬病风险的个体进行预防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是狂犬病预防的重要策略之一。狂犬病暴露前预防通过预先建立免疫屏障以及加强疫苗接种后的记忆免疫反应,可减少个体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并降低暴露后处置的花费。针对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认识相对不足的现状,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遵循临床指南编撰国际标准,收集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的最新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指南和共识,结合专家临床经验等,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的概念和意义、免疫程序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策略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暴露前预防的认识,提高我国狂犬病病毒高暴露风险人群的暴露前预防普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辨证论治老年谵妄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谵妄属中医"狂病"范畴,病机为火热扰神、心肾不交;浊气冲逆、痰火蒙窍,亦兼瘀血内结。临床从心论治,注重交通心肾、顾护中焦,可获满意疗效。老年患者多兼癫病、呆病,遇外感因素致由癫转狂后,应首先解除外因;在外邪解除后,多复发癫呆,应培补中焦以化痰浊而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狂犬病病毒体外生存活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了解狂犬病病毒在体外组织和体液样本中的生存能力。方法:通过病毒滴度测定、直接免疫荧光、RT-PCR和病毒分离实验室技术手段对体外组织和悬液中狂犬病病毒生存活力进行验证。结果:随着温度升高,脑组织和悬液中狂犬病病毒活力逐渐下降,在56℃,30 min后病毒即失去感染力,在37℃时,组织中病毒活力可保持7 d;在pH9.6时,1 h后无法检测病毒活力;终浓度30%以上乙醇,500 mg/L以上次氯酸钠和100 mg/L以上苯扎溴铵对悬液中狂犬病病毒作用3 min后即可完全灭活;80%丙酮对组织中狂犬病病毒灭活作用最强,在浸泡4 h后样本即无法进行病毒分离。结论: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在pH6.8~7.4环境中较为稳定,常用消毒剂即可对病毒发挥作用;本实验旨在为狂犬病病毒的体外生存活力提供详细数据,为下一步狂犬病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疏肝调神”针法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肝气郁结证双相情感障碍失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肝气郁结证双相情感障碍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衢州市第三医院诊治的双相情感障碍失眠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93例。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调神”针法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两组疗程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应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并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7%(86/93),高于对照组的78.49%(73/93)(χ 2=7.32, P=0.007)。治疗后,观察组BRM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2.35±5.10)分比(30.09±5.42)分,(15.37±4.46)分比(20.63±4.09)分, t=-10.03、-8.38,均 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WCST、CPT、HVLT-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9.29±6.85)分比(47.48±7.14)分,(3.59±0.66)分比(2.81±0.73)分,(26.07±5.13)分比(24.64±5.08)分, t=1.76,7.64、1.91,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1β均低于对照组[(60.26±10.31)ng/L比(79.35±9.82)ng/L,(49.27±8.33)g/L比(75.61±9.12)g/L, t=-12.93、-20.56,均 P < 0.001],BDNF、G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0.08±10.31)μg/L比(56.96±11.45)μg/L,(53.09±7.01)ng/L比(48.65±8.47)ng/L, t=-11.42、8.02,均 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4.03~5.37,均 P < 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2%(7/93),对照组为8.60%(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 P=0.788)。 结论:“疏肝调神”针法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肝气郁结证双相情感障碍合并失眠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躁狂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下调血清TNF-α、IL-1β水平,提高BDNF、GDNF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外泌体miRNA在双相障碍中的作用及其诊断和治疗潜力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外泌体是一类膜结合囊泡,携带miRNA等多种信息分子,稳定存在于多种周围体液中,并可穿越血脑屏障,是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的理想生物标志物来源。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为特征的严重精神障碍。目前,BD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主要依赖于临床访谈和观察,尚缺乏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和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证明BD患者血浆外泌体miRNA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并与BD患者的临床表型、疾病进程和治疗反应之间存在相关性。初步的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外泌体miRNA可能通过调节靶基因和信号通路参与BD的发生发展过程。然而,目前关于外泌体miRNA在BD中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本文综述了外泌体miRNA在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BD诊疗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通过比较BD患者与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外泌体miRNA表达谱,评估了它们在跨病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狂犬病毒糖蛋白修饰外泌体构建神经靶向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利用狂犬病毒糖蛋白(RVG)修饰的外泌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构建神经靶向分子探针RVG-Exo-SPION,研究其表征及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效果。方法:构建RVG-Lamp2b质粒并转染HEK293细胞,提取膜表达RVG的外泌体,电穿孔与SPION合成磁性分子探针RVG-Exo-SPION。采用免疫印迹、透射电镜分析(TEM)、纳米粒径追踪分析(NTA)及体外毒性分析(CCK-8法)方法分别对分子探针外泌体膜蛋白表达、形状、尺寸和生物相容性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普鲁士蓝染色和MRI联合评估Neuro-2A细胞对分子探针的摄取能力。结果:双酶切法证明目的基因重组至pcDNA3.1质粒中,免疫印迹显示重组质粒被有效转染至HEK293细胞,外泌体标记蛋白CD9和CD63呈高表达。TEM显示修饰和电穿孔后的外泌体保持其正常的形状、尺寸和膜结构,外泌体电穿孔后能见到SPION的存在。NTA显示工程化的外泌体粒径分布窄,粒径分布峰值为140 nm。Neuro-2A细胞与1~100 mg/L不同浓度梯度的RVG-Exo-SPION共同孵育时,细胞的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显示外泌体能高效地进入细胞,线形图显示实验组荧光强度更高;普鲁士蓝染色验证了RVG-Exo-SPION对Neuro-2A细胞的靶向能力,靶向组的阳性细胞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5.6)%比(19.1±2.5)%), P<0.05];体外MRI显示灰阶值在不同铁浓度(5、10、25、50、100 mg/L)之间有明显区别,且在Fe≥25 mg/L的浓度下易于识别。 结论:基于RVG修饰外泌体构建的磁性分子探针RVG-Exo-SPION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神经靶向性,为进一步用于体内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238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便秘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便秘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为针对性开展中医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9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的245例精神障碍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中医便秘证候分型标准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45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238例便秘患者中,以实秘证比例居高,占61.34%(146/238),是构成便秘的主要证型;实秘型与虚秘型在不同年龄、病程、诊断、运动偏好、服药时长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Logsitic回归显示分析患者的疾病类型、病程、用药时长、活动强度为影响便秘证型的主要因素( P<0.01)。 结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实秘证发生率以青壮年、病程短、用药时间短、情感障碍躁狂症、活动强度大者相对较高,医务人员应了解患者便秘分型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在护理时对其进行辨证施护,为针对性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融合穿梭肽的狂犬病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中和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融合穿梭肽和狂犬病单链抗体,优化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条件,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重组穿梭肽-单链抗体。方法:重新编码SO57抗体序列,在N端融合Arg 12的穿梭肽,构建pET22(b)-rSO57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在菌体生长密度OD 600、诱导时间、诱导温度和诱导剂浓度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较高的表达效果。使用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测定了重组单链抗体的相对亲和力,通过rSO57/CVS-11混合感染细胞和快速荧光灶抑制实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验证重组单链抗体的中和作用。 结果:rSO57构建成功,在 BL21(de3)中诱导表达,最优表达条件为菌体密度OD 600在0.8时,使用0.4 mmol/ml的IPTG诱导,16 ℃下诱导24 h,rSO57以可溶形式表达,表达量占到了菌体可溶性蛋白的19.8%。层析纯化后,获得了纯度为84%的重组rSO57。ELISA实验显示,rSO57的相对亲和力系数Ka=4.3×10 5。当rSO57与CVS-11混合时,随着稀释的增加,细胞的感染率上升,表明重组抗体具有中和狂犬病病毒的能力。使用RFFIT进行测定,50 μg的rSO57相当于2.17IU的狂犬病中和血清。 结论:本实验重组表达了融合穿梭肽的重组单链抗体rSO57,且可以中和狂犬病病毒,以期制备可以用于狂犬病治疗的特异性和靶向性的抗病毒药物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剂临床应用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严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接近100%。WHO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认定所有首次暴露的Ⅲ级暴露者以及患有严重免疫缺陷、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头面部暴露的Ⅱ级暴露者均应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时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纯度高、比活性高,可持续规模化生产,且无血源病毒污染风险。对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剂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和临床人体试验结果证实,该制剂对狂犬病病毒具有广谱中和作用,与疫苗联合应用对疫苗的主动免疫影响小,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中国成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种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疫苗接种是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防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疾病预后,已被纳入风湿免疫人群的医疗决策。中国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尚缺乏疫苗接种的临床指南和共识。本专家共识纳入了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毒疫苗等8种成人常用疫苗,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参考国际同类指南和共识,并最大程度结合了国内疫苗接种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广大预防接种人员和风湿免疫科医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南,推动中国成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规范化的疫苗接种和感染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