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经脉"内涵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脉"解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出自《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是针刺的重要原则.对于所诊之"脉"目前临床中多从脉诊的角度认识,"脉诊"的解释忽视了"脉"作为"经脉"本义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灵枢经》作为"针经"以经脉理论为核心的针灸纲领性内容.本研究从此句话及其前后文义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古典医籍中"脉""血脉""经脉"的认识,认为《灵枢经》中"脉"当有两种解释:作"经脉"解,以候气血之虚实;作"脉象"义,以探五脏之盛衰.因此,认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脉"当有"经脉"之义,针刺时必须细审"脉"之气血虚实,同时也强调临床实际应用针刺操作时要重视诊脉,即"爪切"经络和腧穴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中,或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外治法,在改善腹水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效果明确。在贴敷穴位选择方面,各医家虽各有其法,但多根据经脉腧穴理论进行选穴,以神阙、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等任脉穴位为主,配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脾经穴位;所选药物多以化瘀利水、理气补虚为主,多为中药复方,少有使用单味中药者。今后还需加强基础研究、辨证论治,注意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医经脉理论发展的回顾与省思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脉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基础,从《伤寒论》到《脾胃论》,外感、内伤诊断体系的建立,经脉理论无不为其贡献了重要的理论组织素材和临床实践经验,针灸临床中包含的腧穴载录症状及总结的某些规律被大方脉吸收借鉴,显示了其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积极意义,然而中医经脉理论虽历史悠久,其治疗手段在病症、腧穴、针灸方法、刺激量等方面多有探索,却未形成具有针灸特色的外感、内伤辨治体系。本文从经脉学术发展历史出发,就中医针灸在内伤诊治中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以期对目前中医的学习和认识有所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梁繁荣教授"治神和脏"学术思想论治新冠后失眠经验撷英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从理论源流、治法、选穴处方及操作要点探析梁繁荣教授"治神和脏"学术思想在新冠后失眠的运用经验.梁繁荣教授认为新冠后失眠病因病机在于疠气扰神,神受邪扰,或疠气伤脏,脏不藏神,神失所养,致神不入舍,出现寤寐失常,或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或寐而多梦.临证治疗以"治神和脏"为治则,选取头项部腧穴及背俞穴通督治神,募原穴或俞募穴相配调和脏腑,针刺手法强调虚实有别,补泻有度,对于阳虚失眠伴抑郁者辅以督脉火龙灸温阳开郁以增效,并附验案 1 则,以期为针灸治疗新冠后失眠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搜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PubMed自建库时至 2023 年4月1 日有关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以艾条灸最常用,其次是隔物灸和温针灸.灸量以21~30 min为主,治疗频次每日1 次最佳.频次较高的穴位为关元、子宫、三阴交、气海和足三里;腧穴频数分布最多的经络是任脉;高频穴位多分布在腹部.关联性最强并列第一穴组为关元、子宫、气海、三阴交和足三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两大类.结论 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以艾条灸为主,灸量 21~30 min,治疗频次每日 1 次,同时灸法取穴重视循经选穴、前后配穴及局远取穴,其结果可以为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神门、三阴交腧穴演变探析穴位配伍治疗不寐机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腧穴的演变过程能够重现腧穴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分析神门、三阴交的穴名、位置、主治范围的演变,发现心经原穴经历了从大陵到兑骨再到神门的变化,其位置从"掌后两骨之间"变为"掌后兑骨之端",主治范围从"心疟病"扩大到能治疗诸多心系疾病和神志疾病;三阴交在腧穴演变过程中与"足太阴"穴融合,位置从"内踝上八寸"变为"内踝上三寸",成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范围也从局部痛证扩大到肝、脾、肾三脏疾病.神门与三阴交配伍治疗不寐在穴名、位置、主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形成了三阴交健脾养营、滋养肝肾,神门调血宁心、安神助眠的协同效应,是针灸临床治疗不寐的常用穴位配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冀来喜针灸临证思想探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冀来喜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冀来喜教授继承并发扬山西"新九针"理论和技术体系,深化其学术内涵,促进临床推广;提倡中西合参,融合中医针灸学、现代解剖学等多学科,率先提出对肢体经络病"从颈治头、从腹治腰、从腰治膝"的治疗思路;倡导处方规范精简,探索创立腧穴处方体系,确立"胃病方""肠病方""降压方"等腧穴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醒脑开窍针刺法探针刺治神之内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从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视角,探讨针刺治病的理论内涵,为当前针刺治神的临床实践提供思路.[方法]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切入点,从辨证、选穴、操作、医者、患者等针刺涉及的各方面、各环节归纳其核心理念,后追本溯源分析针刺各环节与治神的关系,并就当前针刺治神的临床实践进行思考.[结果]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理念是治神,其将醒神、调神、养神等"治神"思想贯穿针刺始终,且将"治神"思想融合于辨证、选穴、操作、医者、患者等针刺涉及到的各方面、各环节.追本溯源发现,针刺过程由多个环节组成,且每一环节都有神的参与.经络乃神内传外使之载体,腧穴是神游行出入之处,得气乃人神被针刺调动起来的标志,补泻法是"神归其室"的关键操作.针刺治病的核心要义是对主宰人身各项机能的功能之神——人神的调动和调节,对患者意识、精神等的调节则是对这一核心要义的辅助手段.而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都应该被视为"疾病之本"而加以治疗干预.[结论]针刺治神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思想,也是针刺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更是针刺临床疗效的保证,故明确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对针刺临床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多软件协同数据挖掘技术,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近5年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 交叉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期刊文献.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用Zotero 6.0.26管理原始文献,用Microsoft Excel 16.54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对录入的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 本研究纳入神经性皮炎针灸处方31个、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处方34个.腧穴使用频次均以阿是穴为首,除阿是穴外其他腧穴集中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且五输穴在特定穴中占比最高.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处方共有的核心腧穴为"阿是穴-血海-三阴交",共有核心穴对为"血海-阿是穴".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分别聚为3类,其中阿是穴在2种疾病针灸处方中均单独成类.结论 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选腧穴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异病同治"理论相符,但在腧穴配伍上又存在一定差异,说明2种疾病在病机上各有侧重,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辨证治疗,加减选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