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七花及其易混淆品的微性状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市售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人参(P.ginseng),西洋参(P.quinquefolius)的干燥花序的微性状特征,为该类药材的微性状鉴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对市场上销售的3种花序的不同部位运用电子目镜进行拍照,采用Photoshop CS6软件程序合成高清晰度微性状特征图片来对微性状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并对其表面微性状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归纳、总结出各药材的鉴别要点.结果:微性状鉴别较明显的区别点集中在总花梗、小花梗、雌蕊方面,其中三七花总花梗和小花梗表面有非腺毛,小花梗表面白色突起呈不规则排列,雌蕊柱头分开,并且含有棕黄色树脂道;人参花总花梗和小花梗表面无非腺毛,雌蕊柱头常不分开,含不明显的黄色树脂道;西洋参花总花梗和小花梗表面有非腺毛,小花梗表面白色突起呈规则排列,雌蕊柱头不分开,无明显树脂道.结论:通过微性状鉴别法,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位的微性状特征,能有效的对三七花、人参花、西洋参花进行区别,为三七花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梅花个体内花柱长度的变异及其对繁殖成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物个体内花型的变异影响繁殖成功,雌性繁殖性状的变异可能影响雌性的繁殖成功,也可能作为花粉的受体影响雄性的繁殖成功.然而,植物个体内不同花柱长度的花产生的花粉是否影响植物的繁殖成功却少有研究.梅(Armeniaca mume)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木本花卉和经济果树,我们的野外观察发现在同一植株内,不同花的花柱长度有变异,存在长柱型、短柱型和雄花型(雌蕊败育)三种花型,是比较雌性繁殖性状的变异对两性繁殖成功的影响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测量了不同花型的花部特征,统计花期,并开展体外花粉萌发以及人工控制授粉实验.结果 表明:长柱型的花冠直径、雌蕊长、单花花粉数、花粉体积显著大于短柱型和雄花型.长柱型的单花期以及雌花期显著长于短柱型.长柱型、短柱型以及雄花型花粉在活体柱头上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雄花型的花粉管长度显著高于长柱型和短柱型.长柱型为母本的花粉萌发率以及花粉管的长度要显著高于短柱型.长柱型、短柱型、雄花型花粉授粉与自然对照处理的坐果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长柱型为母本的坐果率要显著高于短柱型为母本的坐果率.这些结果表明野生梅花的长柱型为母本有利于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有高的坐果率;但其作为花粉供体的雄性功能与其他花型没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罂粟科绿绒蒿属三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描述了罂粟科绿绒蒿属三新种.(1)自四川西北部发现的二新种:肋蕊绿绒蒿,此种可能与拉萨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此种叶片较狭,全缘,子房具4条纵肋;狭瓣绿绒蒿,此种可能与川西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此种叶片较小,无毛,花瓣呈条状倒披针形.(2)自青海南部发现的一新种:短丝绿绒蒿,此种可能隶属于琴叶绿绒蒿亚属、滇西绿绒蒿组、滇西绿绒蒿系,与此系其他种的区别在于此种的披针状条形花瓣和较少、较短的雄蕊(花丝长1~5 mm)以及无花柱的雌蕊和被具短毛的硬毛子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秋水仙素诱导月季品种‘月月粉’2n花粉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获得二倍体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人工诱导2n花粉用于现代月季杂交育种,该研究在了解‘月月粉’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的基础上,使用秋水仙素注射结合包裹法处理幼嫩花蕾,成功获得了可正常萌发的2n花粉,并通过观察诱导获得的花粉离体及其在雌蕊上的萌发特征,初步评估2n花粉用于杂交育种的性能.结果 表明:(1)秋水仙素药棉包裹造成部分花蕾在采粉前死亡,花蕾存活率随秋水仙素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延长均极显著降低.(2)2n花粉诱导率在秋水仙素浓度为2.5、5.0、7.5和10.0 g/L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处理时间为24、48和72 h间无显著差异;最佳诱导处理为5.0 g/L秋水仙素处理24 h,诱导率可达15.83%,该处理获得的2n花粉经亚历山大染色检验活力为27.2%.(3)‘月月粉’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存在异常落后染色体和平行纺锤体,在四分体时期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二分体和三分体,最终产生2n花粉.(4)所诱导的2n花粉的体外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与天然花粉无显著差异,且都可以在母本柱头上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进入子房,表明可用于进一步的杂交育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岗梅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种子发芽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岗梅的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种子特性,为种子采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岗梅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岗梅柱头活性;田间调查岗梅花期、访问昆虫和传粉方法;沙盘发芽法检测岗梅种子发芽率.结果:岗梅雌雄异株,开花期9~13 d.雄花花药4~6枚,花粉数量为16 587 ~21 717个;雌花子房具有4~6心皮,每心皮仅有1枚胚珠.雄花花粉活力1~3d,雌蕊柱头可授性为3~5d.风媒为主,偶见东方蜜蜂、麻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岗梅种子千粒质量和发芽率随种子采收期延迟而提高,岗梅种子发芽率与采收期和千粒质量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雨可能影响岗梅授粉和种子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小竹花形态结构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小竹(Neomicrocalamus prainii)是一种小型攀援竹类,笋秆两用型竹种.该研究通过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新小竹花器官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为研究竹类植物的生殖生物学提供新的理论信息.结果 显示:(1)新小竹的花序为无限花序,没有小穗柄,成熟小穗平均长度为2.98 cm;每个小穗约有4~6朵小花,其中3~5朵为可育小花,顶端均有1朵不育小花;小穗基部有2~4个苞片;小穗轴每节长约0.52 cm.(2)新小竹的可育小花包括1片内稃、1片外稃、3枚浆片(浆片2大1小,边缘光滑)、6枚雄蕊和1枚雌蕊;雄蕊呈梭型,雌蕊羽毛状柱头三裂.(3)新小竹成熟花粉粒多为二核,具1个萌发孔;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发育过程还存在多种异常情况.(4)新小竹子房一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双珠被;大孢子母细胞由1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合点端1个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多核胚囊,直至发育成熟.研究表明,新小竹雄配子体存在发育异常现象,但大部分发育正常,其结实率低不仅与内在因素有关,外部环境也可能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孑遗植物伯乐树的花粉和柱头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伯乐树是单种科植物和第三纪孑遗植物,零星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和越南北部,由于种群规模锐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试验从传粉生物学角度研究其花粉的类型、活力变化、贮藏方法及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伯乐树雌蕊先熟,柱头在初开期迅速伸长,能有效避免自花传粉;柱头从小蕾期到盛开期间可授性逐渐增强,盛花期间的柱头表面具有粘液.花粉系非淀粉型,具典型虫媒特征;花粉粒初期在小蕾期活力极低,直至盛花期才具有较强的活力,体外萌发的适宜蔗糖浓度为20%.其花粉粒外壁较薄,对外界变化敏感,低温是保存其活力的必要条件,-20 ℃贮藏下的花粉活力可延长190 h.由于同一种群的花期较集中,对灾害天气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建议在盛花期搜集贮藏花粉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植物白魔芋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植物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 P.Y.Liu et J.F.Chen)为对象,分别在两个就地栽培实验地(四川金阳、云南永善)和一个异地栽培实验地(富源)进行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交配系统及气味和传粉昆虫对其繁殖策略的影响).结果 显示,白魔芋是雌雄异熟且雌蕊先熟,雌花期时,附属器散发浓烈的恶臭气味.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花气味成分主要为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野外观察到的传粉昆虫属于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包括前角隐翅虫亚科(Aleocharinae)的Atheta sp.和颈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的Anotylus sp..经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分析表明,隐翅虫触角对白魔芋花气味中的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有明显的反应.授粉结果显示,金阳、永善和富源3个实验地人工自花授粉和套袋的结实率都为0,无传粉昆虫的富源实验地自然结实率也为0.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白魔芋属于自交不亲和的交配系统,通过花序结构和气味吸引隐翅虫为其传粉,并提供食物和交配场所作为回报.该研究为白魔芋的繁殖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为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协同进化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同时为白魔芋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东南部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南溪蛛毛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而且特有现象十分突出.该文描述了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境内的苦苣苔科一个植物新种——南溪蛛毛苣苔(Paraboea nanxiensis Lei Cai&Gui L.Zhang).该新种在叶片的形状和毛被、花的颜色、花序短于叶片以及雌蕊无毛等性状上与产自广西那坡的垂花蛛毛苣苔(P.nutans D.Fang&D.H.Qin)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新种的花萼裂片先端最宽且光滑无毛,花冠浅宽钟形、花冠筒不明显、花冠管内面基部白色,花丝无毛以及蒴果稍微扭曲;该新种生于云南海拔530~610 m的河口及马关一带,而垂花蛛毛苣苔产于广西那坡的海拔900~1150 m段的石灰山.此外还讨论了该新种与蛛毛苣苔属其他几种基生叶类型的近缘种[如三萼蛛毛苣苔(P.trisepala W.H.Chen&Y.M.Shui)、蔓耗蛛毛苣苔(P.manhaoensis Y.M.Shui&W.H.Chen)及河口蛛毛苣苔(P.hekouensis Y.M.Shui&W.H.Chen)]的区别,并提供了相关物种的彩色图片及区分说明,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近年来,由于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断有新分类群或新记录物种的发现,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考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狭叶坡垒传粉生物学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为常绿乔木,是我国热带季雨林的代表树种之一.它树型优美,具一定的耐寒性,是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阐明其传粉生物学特征和迁地保护的繁殖潜力,该文在引种地桂林植物园对狭叶坡垒的开花物候、花尺寸和花气味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运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花粉活力、柱头活性检测和人工自交等方法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检测,观察了访花昆虫并检验了其传粉效率,通过人工异交检验了繁殖潜力和可能的传粉限制.结果表明:(1)桂林植物园内狭叶坡垒的花期为7月底到9月底,持续60 d左右,一个花序花期约12 d,单花期约3 d,花朵开放时间为17:00—18:45.(2)雌雄同熟,雌蕊空间位置高于雄蕊,高花粉活力和高柱头可授性出现时间基本一致.(3)OCI等于4,P/O为10788±984.(4)无自动自花授粉能力且自交不亲和,自然条件下和异交授粉能坐果且坐果率无显著差异.(5)蕈蚊是狭叶坡垒唯一的传粉者.(6)主要花香成分为β-榄香烯、(E)-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和1-石竹烯.综上所述,狭叶坡垒繁育系统为异交,在迁地保护地需要蕈蚊作为传粉者,能坐果并得到成熟种子,不存在授粉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