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大腺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急救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2%~14.7%,约占全部颅内肿瘤10.0%~12.5%,多为良性肿瘤 [1]。根据起源,垂体瘤主要分为发生于前叶的垂体腺瘤,占绝大多数;其次是部分发生于垂体前后叶间的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颅咽管瘤;及少数来源于后叶的星型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等 [2]。垂体腺瘤按照大小可分为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1 cm)、大腺瘤(肿瘤直径1~4 cm)以及巨大腺瘤(肿瘤直径>4 cm) [3]。根据免疫组化、内分泌、临床表现及电镜超微结构等情况,垂体腺瘤可进一步细分为催乳素腺瘤(40%~60%)、生长激素腺瘤(20%~3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5%~15%)、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等 [4]。因垂体瘤位于鞍区,紧邻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结构,在垂体瘤手术中若损伤到颈内动脉,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垂体瘤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风险仍然是医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本院成功救治一例垂体大腺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患者,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诊于眼科的成人颅咽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2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个月"于2021年9月5日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门诊。患者1个月前发现双眼视物模糊,无明显眼红、胀痛等表现,否认外伤、手术史,全身体健。1周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黄斑前膜",建议来我院手术治疗。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4(矫正-4.00 DS/-0.50 DC×180°=0.8),左眼视力0.02(矫正-3.50 DS/-0.50 DC×15°=0.15);右眼眼压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虹膜纹理清,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见双眼视盘界清色可,血管走形可,左眼黄斑区可见金箔样反光(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示左眼黄斑区视网膜前可见线状反射(图2A)。考虑患者左眼黄斑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与目前视力情况不符,且自述双眼视物模糊,遂行视野检查,结果示双眼颞侧偏盲。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患者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示:鞍区及鞍上见约3.1 cm×2.2 cm×3.5 cm实性肿物,病灶边界欠清,呈等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病灶压迫下丘脑、视交叉及临近脑组织。考虑鞍区占位病变,颅咽管瘤可能性大(图2B)。遂建议患者前往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23例 皮肤牛奶咖啡斑—雀斑—青春提早发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两例患儿均因第二性征提前发育就诊,查体可见散在胸腹部或双大腿皮肤牛奶咖啡斑、腋窝下或腹股沟区雀斑,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睾酮或雌二醇水平升高,曲普瑞林兴奋试验被兴奋,提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启动,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鞍区磁共振成像提示男患儿视路胶质瘤,女患儿未见占位。该两例病例提示,皮肤有牛奶咖啡斑或雀斑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临床上要与存在皮肤牛奶咖啡斑且外周性性早熟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进行鉴别,高度警惕1型神经纤维瘤病可能。1型神经纤维瘤病诊断基于临床,确诊有赖于基因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全长外显子测序阴性无法排除诊断,取病变组织活检行基因检测可能提高检测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鸢尾素通过改善下丘脑视前区热敏神经元功能减轻EHS器官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鸢尾素改善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 EHS)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119只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①将30只小鼠按随机数法分为2组(每组15只):常温对照组(SHE组)和EHS组。SHE组常规训练6 d、休息2 d后在(25.0±1.0)℃、(40±5)%湿度的常温环境下运动,EHS组常规训练6 d、休息2 d后在(38.0±1.0)℃、(70±5)%湿度的恒温高湿环境运动舱内运动造模。记录各组小鼠的核心体温、起病及恢复时间、7 d生存率,采用H-E染色观察脑、肝、肾组织病理变化及尼氏染色计算存活细胞数,行为学实验检测自主活动和探索能力。②将18只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SHE组、EHS组和热习服(heat acclimation, HA)组(HA组)。SHE组、EHS组造模方法见①,HA组在(35.0±1.0)℃、(70±5)%湿度的恒温高湿环境运动舱中进行14 d的运动训练。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鸢尾素浓度。③将63只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21只):生理盐水+EHS组(NS+EHS组)、鸢尾素+EHS组(Irisin+EHS组)、HA+EHS组。NS+EHS组在EHS造模前7 d开始给予生理盐水注射,Irisin+EHS组在造模前7 d开始给予鸢尾素注射,Irisin+EHS组在造模前7 d开始给予鸢尾素注射。记录各组核心体温、起病及恢复时间、7 d生存率,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行为学实验检测自主活动和探索能力。④将8只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4只):NS+EHS和Irisin+EHS组(干预方式见③)。2组分别在造模30 min、60 min时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c-Fos表达情况。电生理检测鸢尾素灌流前后下丘脑视前区(hypothalamic preoptic area, POA)热敏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EPSC)的频率和振幅变化。结果:与SHE组比较,EHS组平均在70 min发生热射病,核心体温升高,7 d生存率降低( P<0.05);各器官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存活细胞数减少( P<0.05);进入旷场中央区域的次数和时间减少( P<0.05);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的时间和次数百分比降低( P<0.05)。与SHE组和EHS组比较,HA组血清鸢尾素水平升高( P<0.05)。与NS+EHS组比较,Irisin+EHS组和HA+EHS组在造模60~80 min核心体温降低、EHS起病时间延长、恢复时间缩短、7 d生存率升高( P<0.05);各器官病理损伤减轻;进入旷场中央区域的次数和时间增加( P<0.05);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的时间和次数百分比升高( P<0.05)。Irisin+EHS组和HA+EHS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S+EHS组造模30 min比较,NS+EHS组造模60 min时POA区c-Fos阳性细胞数减少( P<0.05);与Irisin+EHS组造模30 min比较,Irisin+EHS组造模60 min时c-Fos阳性细胞数增加( P<0.05)。与鸢尾素灌流前比较,鸢尾素灌流后POA热敏神经元EPSC频率和振幅减少( P<0.05)。 结论:鸢尾素可通过稳定POA热敏神经元电活动、减轻其兴奋性损伤,提高EHS生存率并改善脑功能,模拟HA对EHS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观察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21年11月采用额底侧方入路手术治疗的4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14例,经额外侧入路手术27例。对于小型偏侧生长的肿瘤,经对侧入路手术。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评估患者的视力、视野。出院后3个月及以后每年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有无复发。结果:39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患者中,31例术中仅切开镰状韧带即可切除视神经管内残余肿瘤,2例需磨除视神经管上壁骨质,1例需进行前床突磨除,5例仅切开镰状韧带进行视神经减压。4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39例(Simpson分级Ⅰ级10例,Ⅱ级29例),部分切除(Simpson分级Ⅳ级)2例。术前视敏度和(或)视野异常的39例患者(63只眼)中,术后31例(50只眼)改善,5例(8只眼)无变化,3例(5只眼)恶化。27例经额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术后出现尾状核和下丘脑部分梗死;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4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鞍区渗血致梗阻性脑积水;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意识障碍;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4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8±5)个月(2~73)个月。至末次随访,复发3例。结论:采用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肿瘤全切除率较高,多数患者术中仅通过切开镰状韧带即可切除视神经管内残余肿瘤,手术安全性较好,患者术后视力、视野的总体改善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丘脑结构功能与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综述了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涉及的下丘脑结构、穿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其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的功能障碍有垂体前叶激素缺乏和尿崩症,后部的功能障碍主要有下丘脑肥胖和认知功能障碍。用影像学能定位下丘脑核团结构,评价下丘脑调节六种激素作用。下丘脑穿通动脉在下丘脑底中央区域血运薄弱,保护好这些穿通动脉,有利于防止下丘脑功能不全。腹后内侧核的特异性受体参与能量调节,与下丘脑肥胖相关,影像学可用于评价核团功能状态。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有反馈作用,称为第六激素系统。目前的颅咽管瘤手术分型主要依据肿瘤与下丘脑结构关系,缺乏肿瘤的钙化、囊变、周围大血管受累的病理学特征。最大显露肿瘤,直接、直视、精准保护下丘脑功能是切除肿瘤的重要前提。磨除蝶骨平台和前床突可扩大显露蝶鞍内和海绵窦内肿瘤,用显微缝合技术重建鞍底,严密缝合开放的蝶窦能有效防止术后脑积液漏发生。对于术中Willis环血管医源性出血,需要有显微缝合脑血管的训练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温节律紊乱与失眠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核心体温(CBT)是评估昼夜节律系统最可靠的指标之一,是全身稳态可靠的相位标志 [1]。体温节律是指体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周期性波动 [2]。一天中体温的波动是由内源性昼夜节律和诱发因素所调控,内源性昼夜节律是指机体的生理和行为为了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表现出的大约24 h的周期性波动,如睡眠-觉醒周期、体温、血压、激素分泌等,由于其与24 h的时间环境周期不一致,因此光线是最重要的同步信号,含有黑色素的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RGC)是接收光信息的主要细胞 [3],并通过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核(SCN)起搏器调整;诱发因素包括饮食、睡觉和明-暗周期等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抗交感神经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室广泛应用的药物.相比于麻醉科其他药物,右美托咪定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且没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与其他麻醉药配伍可明显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右美托咪定可以介导可唤醒的镇静效应.传统认为右美托咪定通过α2肾上腺素受体发挥作用,可以发挥降低血压、舒张血管和降低心率的作用,但对于其如何影响脑内神经环路尚不清楚.近年来关于右美托咪定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证实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VLPO)、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等核团参与其介导的镇静作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参与其介导的镇痛作用,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rea,PO)和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参与其介导的体温和水电解质平衡的变化,为理解右美托咪定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摩腹法结合揿针对焦虑性失眠大鼠下丘脑睡眠内稳态系统腹外侧视前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摩腹法结合揿针对焦虑性失眠大鼠睡眠内稳态系统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摩腹组、揿针组和摩腹加揿针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多因素复合刺激法复制焦虑性失眠模型.相应干预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水平,旷场实验检测焦虑应激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VLPO)神经元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VLPO脑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NR1、NR2B和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 Ⅱ)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日间焦虑症状加重,睡眠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P<0.01),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平均游泳总路程和平均逃避潜伏期增加(P<0.01),空间探索实验穿越隐藏平台的次数和目标象限滞留时间减少(P<0.01),旷场实验运动距离、中央格跨越格数与中央格滞留时间均显著减少(P<0.01),修饰频次与直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VLPO脑区神经元出现病理损伤,NR1、CaMK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NR2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摩腹组、揿针组和摩腹加揿针组大鼠水迷宫实验学习记忆水平与旷场实验焦虑应激程度得到明显恢复(P<0.05或P<0.01),VLPO脑区神经元损伤改善,NR1、CaMK 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NR2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摩腹加揿针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摩腹组或揿针组(P<0.05或P<0.01).[结论]摩腹法结合揿针可对焦虑性失眠大鼠起到促眠和抗焦虑的疗效,其相关机制可能与调控VLPO脑区NR1/NR2B之间的动态平衡及上调CaMKⅡ表达水平,改善VLPO脑区神经元功能,进而恢复下丘脑睡眠内稳态系统调节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虚拟现实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疲劳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12 月在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初次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将肿瘤一病区和二病区分别设为对照组(30 例)与试验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VR干预,即患者在6个深度放松型3D场景(旅行、星空、四季、地球、公园、海底世界 6 个场景)中自由切换,沉浸式交互体验.住院期间每次化疗前进行VR干预 1 次,化疗间歇期每周 2 次复诊时至医护联合门诊进行VR干预 1 次,每次 20min.在第 1 次入院、第 3 次、第 5 次、第 7 次化疗时比较两组患者中文版Piper修订量表(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 of Chinese,RPFS-CV)评分情况.结果 60 例患者均完成 7 个疗程的化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RPFS-CV评分组间、时间与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第 5 次和第 7 次化疗前,试验组较对照组RPFS-CV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第 5 次化疗前与第 7 次化疗前比较,RPFS-CV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具有越往后得分越高但最终稳定的趋势;试验组第 3 次与第 5 次、第 7 次化疗前,第 5 次与第 7 次化疗前RPF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第 1 次化疗前与第 3 次、第 5 次、第 7 次化疗前比较,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高于第 1 次化疗时.结论 深度放松型沉浸式交互体验的VR通过增强患者视觉感官刺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增加皮质醇分泌,有抑制疲乏上升趋势作用,可用于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