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联合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手术实践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手术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行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共40人,通过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人,学习肾脏肿瘤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观摩手术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手术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在手术学相关理论成绩改善、在猪模型上的手术操作及对两种教学主观态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初始理论成绩[(71.49±2.46)分比(73.78±2.98)分, t=1.698,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终末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84.71±3.32)分比(82.77±1.54)分, t=2.47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猪模型上的操作成绩,实验组手术时长少于对照组[(93.78±3.04) min比(101.18±5.22) min, t=2.897, P<0.05];实验组肾脏热缺血时间少于对照组[(33.52±3.11) min比(36.32±3.75) min, t=2.655, P<0.05];实验组缝合时间少于对照组[(16.48±1.40) min比(17.91±1.23) min, t=3.568, P<0.05];实验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5.05±3.96) ml比(87.31±3.23) ml, t=11.169, 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1例比7例, χ2=11.16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住院医师对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明显更高( P<0.05)。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到泌尿外科住院医师的手术教学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广东省台山中医院院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11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 P<0.05)。 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行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腹胀及疼痛程度,同时能够缩短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膏摩疗法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膏摩疗法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膏摩疗法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膏摩组(18只)、模型组(18只),膏摩组和模型组均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膏摩组和模型组按造模后时间分为第1天、第3天和第7天三个亚组,每亚组6只大鼠。膏摩组于造模2 h后开始膏摩治疗,由专人在损伤局部涂抹消炎止痛膏,并运用食指摩法,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每次5 min,每日2次(间隔12 h)。模型组和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1、3、7天时间点取材,对各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检测和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CD34)染色,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腓肠肌肌纤维均较对照组肿胀变形,崩塌溶解,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膏摩组较模型组恢复更佳,新生成肌细胞较多,炎症浸润减轻,形态更趋正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与膏摩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的红色荧光(CD34)更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膏摩组各取材时间点则更明显。模型组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SOD和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其中第1天和第3天膏摩组的SOD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明显升高( Z1=-2.882, P1=0.004; Z3=-2.882, P3=0.004),第7天膏摩组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7=-1.992, P7=0.55);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MDA含量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 Z1=-2.887, P1=0.004; Z3=-2.089, P3=0.037; Z7=-2.722, P7=0.006)。 结论:膏摩疗法可有效减轻骨骼肌损伤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害,加快局部血管生成,进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部按摩对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胃肠道耐受性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应用腹部按摩对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ENTRAL数据库。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按摩可以减少危重患者的胃残余量( WMD=-45.45, 95%CI-56.62~-34.28, P<0.01),降低胃潴留发生率( OR=0.13, 95%CI 0.06~0.29, P<0.01)、腹胀发生率( OR=0.23, 95%CI 0.13~0.43, P<0.01)、呕吐发生率( OR=0.14, 95%CI 0.06~0.36, P<0.01)。 结论:对于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腹部按摩可以减少其胃残余量,降低胃潴留、腹胀、呕吐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探讨摩腹力学刺激改善IBS-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新生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摩腹组大鼠建模后给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每天干预1次,连续14 d;模型组大鼠建模后每天被仰卧束缚于实验台上5 min,不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连续14 d;空白组大鼠不造模,不予任何干预。通过测定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和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分别评估大鼠的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结肠胶质细胞的超显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摩腹力学刺激能明显延长玻璃小球排出时间[(2.5±0.2) min比(1.6±0.2) min, P<0.05];升高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0.5±0.1) ml比(0.4±0.1) ml, P<0.05];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减少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量[(2.64±0.22)个/视野比(5.61±0.12)个/视野, P<0.01];减少结肠胶质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和升高异染色质密度;还能减少促炎症因子IL-6[(189.4±4.7) pg/ml比(224.8±8.6) pg/ml]和IL-1β[(178.4±7.1) pg/ml比(191.4±8.4) pg/ml]的分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摩腹力学刺激能提高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调节肠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并减少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肠-脑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增龄改变与人体内在能力和体成分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外周血相对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与人体内在能力和体成分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mtDNAcn是否可作为评估老年人健康衰老的可靠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416例,提取受试者的外周血mt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相对性mtDNAcn。内在能力评估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运动[摩尔斯跌倒评分(MFS)、生理衰弱表型(PFP)、肌少症问卷调查(SARC-CalF)、简易体能状况(SPPB)、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量表];活力[微量营养评估(MNA)、住院患者多维预后指数(MPI)量表];认知[简易智能评价(MMSE)量表];心理[抑郁评估(GDS)、焦虑自评(SAS)量表]、感觉功能[疾病累积评分-共病指数(CIRS-CI)量表];评估体成分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受试者躯体各部位脂肪,包括躯干脂肪量、全身脂肪量、腹部脂肪量、臀部脂肪量,计算脂肪指数(FMI)和四肢骨骼肌量指数(ASMI)。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校正性别、体质指数后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均显示,mtDNAcn和年龄呈负相关( r=-0.176、-0.144,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4 m步速、SARC-CalF、MFS、MNA、MMSE、MPI及其子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智能状态问卷(SPMSQ)的评分有相关性( r=0.171、-0.207、-0.163、0.221、0.184、-0.210、0.241、-0.269,均 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后,mtDNAcn与4 m步速、MFS、MNA、MPI、SPMSQ评分仍显著相关( r=0.170、-0.170、0.148、-0.242、-0.188,均 P<0.05)。此外,进一步分析mtDNAcn与体成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FMI、躯干脂肪量、全身脂肪量、腹部脂肪量、臀部脂肪量有相关性( r=0.168、0.143、0.175、0.116、0.199,均 P<0.05),校正年龄、性别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FMI、全身脂肪量、臀部脂肪量仍显著相关( r=0.126、0.131、0.127,均 P<0.05)。且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年龄、步速、FMI、全身脂肪量、臀部脂肪量、MFS、PFP、MNA、MPI评分显著相关( β=-0.191、0.156、0.126、0.131、0.125、-0.119、-0.145、0.151、-0.171,均 P<0.05)。 结论:mtDNAcn与躯体功能、衰弱、营养、跌倒、认知及体成分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人体内在能力的运动及活力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大黄联合穴位按摩在机械通气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生大黄联合穴位按摩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障碍(GID)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在该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治疗的72例GI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相关指标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GID)评分及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治疗3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P<0.05);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评分、腹内压与胃潴留量均明显降低,24 h尿量明显增加,但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变化大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的胃动素(MTL)、P物质(SP)、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CRF)水平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MTL、SP、CCK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IP、CR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GID评分及SOFA评分均明显降低(均 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生大黄联合穴位按摩可以明显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胃肠功能障碍、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预后良好,这可能与降低胃肠道VIP、CRF水平,升高MTL、SP、CCK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有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牡荆苷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牡荆苷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牡荆苷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模型组和牡荆苷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方法建立RIR模型,牡荆苷组大鼠建模后每日按照25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牡荆苷生理盐水溶液,模型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正常对照组大鼠右眼仅行前房穿刺而不升高眼压,同时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7 d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采用组织病理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厚度和RGCs数量,采用逆行荧光金染色标记法检测RGCs密度,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RGCs凋亡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细胞质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NQO1、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厚度为(90.21±3.55)μ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28.20±5.31)μm和牡荆苷组的(119.65±6.1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模型组单位面积RGCs数量为(1 300.85±14.00)个/mm 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 330.12±15.05)个/mm 2和牡荆苷组的(1 921.64±11.78)个/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模型组TUNEL阳性RGCs比率为(68.34±5.0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01±0.18)%和牡荆苷组的(35.51±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牡荆苷组,MDA、NO摩尔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牡荆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O-1、NQO1和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牡荆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HO-1、NQO1和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牡荆苷能减少RGCs凋亡,缓解RIR引起的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Nrf2相关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凹陷性瘢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5~27岁,中位年龄20岁。均以针状瘢痕分离器或10 ml注射器针头,经皮潜行剥离瘢痕组织、充分松解瘢痕纤维化粘连;从腹部抽取自体脂肪颗粒,静置、分离纯化后用1 ml注射器将脂肪均匀注入剥离后间隙及其周围0.5 cm范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石溪瘢痕量表对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瘢痕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计量资料如果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以 ± s表示,对多时点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1例患者治疗后即刻瘢痕凹陷消失,6个月后观察可见瘢痕表面平坦,颜色和弹性接近正常皮肤,局部皮肤质地柔软。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1例患者满意。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7.27±1.10)分、(2.64±0.81)分和(0.91±0.54)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7.98, P<0.001);治疗后3及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石溪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2.00±0.89)分、(3.91±0.70)分和(4.45±0.69)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00, P<0.001);治疗后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治疗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患者满意度评价为(95.00±6.74)分。11例中有1例出现术后结节,经曲安奈德注射和按摩后缓解。 结论: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凹陷性瘢痕,可避免新的瘢痕形成及再次粘连,有效改善瘢痕的色泽和质地,操作简便、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