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效果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骨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骨中央性癌2例,下颌牙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下颌骨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骨及髁突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下游离骼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造成下颌骨病变的病因,包括口腔恶性肿瘤、下颌骨的先天性畸形、放疗后引起的骨质坏死以及头颈颌面部的外伤等。作为颞下颌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颌骨的缺陷通常会导致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咀嚼功能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个体化、精准地修复重建下颌骨的缺损成为头颈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1例右侧牙槽骨深面滑膜肉瘤侵犯下颌骨的青年女性患者,运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CAD/CAM)及3D打印,采用游离骼骨肌皮瓣精准的个体化修复重建了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术后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401, 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 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腓骨修复重建后分段垂直牵张成骨及种植修复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1例于2020年8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腓骨修复重建后行分段垂直牵张成骨及牙种植的病例资料.方法:Ⅰ期手术为水平及垂直截开下颌的腓骨瓣,植入内置牵张器,依据牵张成骨原则及种植所需高度完成腓骨分段垂直牵张治疗;Ⅱ期手术为拆除牵张器并植入种植牙.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腓骨分段垂直牵张成骨良好,能够得到良好的骨高度,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结论:腓骨瓣分段垂直牵张成骨可作为腓骨瓣修复后提升其骨高度的有效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神经化腓骨瓣用于下颌骨重建及下唇感觉恢复的术式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因肿瘤截除后,同期颌骨重建及感觉恢复的新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中一并切除与病灶密切的下牙槽神经,同期行神经化血管化腓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通过影像学观察其移植骨吸收情况,应用两点辨别觉和感觉测试丝评估感觉保存效果.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颜面自然对称,皮瓣存活良好,移植骨稳定未见明显吸收,下唇感觉功能良好,颏部稍次,无咬唇、流涎等问题;受区及供区未见并发症.结论:同期重建神经的新方法对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时恢复下唇感觉及预防移植骨术后吸收具有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应用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12侧中国成人标本,采用双侧股动脉逆行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DCIA及其穿支在髂腹股沟区各个层面的分布、走行、长度、管径等特征;同时对12例下肢CTA进行DCIA血管蒂长度、管径、主要分支位置等进行测量,并与解剖学数据进行比较.对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同期髂骨肌筋膜瓣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术后外形、咬合功能重建,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12侧人体标本髂腹股沟区解剖发现穿腹部浅筋膜层外径>0.5 mm的DCIA穿支共19条,穿支血管分布在髂前上棘后方5 cm,且位于髂嵴内侧5 cm(长)×3 cm(宽)的区域内.DCIA血管蒂长度为(6.73±1.06)cm,血管蒂起始位置外径测量值为(2.55±0.29)mm,DCIA皮穿支穿深筋膜处外径为(1.12±0.14)mm.在12例下肢CTA分析中发现,DCIA血管蒂长度为(6.98±0.62)cm,血管蒂起始位置管径测量值为(2.35±0.20)mm.6例采用髂骨腹内斜肌筋膜嵌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髂骨肌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下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口内肌筋膜瓣黏膜化.术后CT发现植入髂骨无明显体积改变,供区行走、负重基本正常,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结论:DCIA及主要分支在髂腹股沟区走行、分布较恒定,可根据不同缺损区情况,制备基于DCIA的不同组织类型嵌合皮瓣以满足修复要求.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较为理想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三维打印+膜诱导技术修复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报道 1 例 2021 年 2 月就诊于我院的下颌骨右侧成釉细胞瘤,采用Masquelet膜诱导技术(Masquelet's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MIMT)重建患者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依据MIMT原则,给予患者Ⅰ期下颌骨部分切除+骨水泥植入,Ⅱ期依托数字化技术三维打印模型预塑钛网,移植髂骨碎骨块,Ⅲ期拆除重建板及钛网.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应用MIMT修复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良好.结论:三维打印与MIMT应用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取得良好的成骨效果,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在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在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6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行颅颌面部及髂部连续薄层CT扫描获取原始数据,用数字化外科辅助设计重建颌面部骨骼三维模型,模拟病灶切除及髂骨瓣修复重建,并用三维打印构建指导截骨和取骨塑形的手术导板辅助手术实施.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观察患者面部外形和咬合关系恢复情况,以及伤口愈合和移植骨成活情况.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6例患者移植骨成活,骨端愈合良好,未见骨质吸收,术区创面一期愈合.经临床和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余留牙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 数字化外科辅助设计联合三维打印技术能简化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修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数字化技术辅助颌骨截骨及颌面修复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将系列数字化导板用于上下颌骨截骨及修复,实现上、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精确修复.方法:15例上颌骨次全切除及下颌骨节段性截骨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均行术前规划,并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分别应用即刻赝复体修复上颌骨缺损,同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术中使用导航验证截骨范围,术后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价术后效果.结果:导板术中就位顺利,截骨范围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即刻赝复体能顺利戴入,重建钛板及髁突位置准确,面型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15例上/下颌骨截骨实际手术与虚拟手术平均偏差,平均为(0.43±0.10) mm.结论:数字化系列导板能够在术中准确还原术前设计,减少手术时间;其与手术导航相辅相成,能实现颌骨个体化、精确化的截骨及颌面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骨缺损腓骨瓣修复不同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肿瘤、外伤等原因常常造成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血管化腓骨瓣同期重建下颌骨缺损是目前最主要的修复方式.目前在临床上既有用重建钛板进行固定,又有用小型钛板固定,有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重建钛板和小型钛板固定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无明显差异,但目前仍缺少固定稳定性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试验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腓骨瓣修复时用重建钛板和小型钛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方法:选择1例牙列完整的成年男性进行CT扫描,并将数据录入计算机之后重建下颌骨及牙列模型,根据下颌骨缺损的Jewer分类,建立H(一侧下颌体、下颌角、下颌升支和髁突的缺失),L(一侧下颌体缺失)和C(双侧下颌骨颏部缺失)3类缺损三维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这3种下颌骨缺损腓骨修复后重建板和小型板固定的力学分布特点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结论:①从应力云图可以大致判断,正常下颌骨应力较大值主要发生在髁突、髁颈、下颌角、磨牙、钛板钛钉等周围区域处,尤其以下颌角附近处应力最大;②H类缺损在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时将对下颌角附近产生较大应力,局部应力集中达185 MPa,在H类小型钛板、L类小型钛板及重建钛板修复条件下,钛板的应力为117-135 MPa,腓骨块的应力最大值基本在30.4 MPa以下,钛钉应力最大值为56.2 MPa;③H及L类缺损小型钛板、重建钛板修复后骨断端相对位移变化为15-18μm,C类缺损下颌骨钛板修复后骨断端基本不产生相对位移;④结果证实,重建钛板和小型钛板均能满足这3种缺损腓骨修复的生物力学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