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跖骨缺损长度3.2~9.5 cm,截取的腓骨瓣长度4.8~9.5 cm。其中单独第1跖骨缺损5例,同时合并有第2~4跖骨缺损7例。急诊清创后按照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操作要求将人工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覆盖肌腱裸露创面,等待约2周后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初步控制后再行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中所有第1跖骨骨缺损采取腓骨骨皮瓣移植,将腓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4例,2条腓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吻合8例。第2~4跖骨缺损切取自体髂骨植骨术。骨皮瓣供区切取皮瓣宽度不超过5.0 cm直接缝合,宽度大于5.0 cm的、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所有腓骨皮瓣成活,皮瓣外观、色泽正常,质地柔软,无慢性溃疡,术后12周左右骨愈合良好,顺利拆除内固定,步态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跖骨缺损,血运丰富、骨愈合速度快,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抗感染能力更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的2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有广泛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4岁);病程6~312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前软组织缺损13例,窦道形成7例,贴骨瘢痕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两阶段手术:①清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抗生素骨水泥诱导成膜以及小腿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②感染控制后6~8周,去除骨水泥和固定物,清洗后再次固定断端,膜内植入松质骨颗粒。清创后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3.5 cm~18.0 cm×6.0 cm,骨缺损长度6~12 cm(平均8.4 cm)。应用局部带蒂筋膜皮瓣4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9例(顺行4例,逆行5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顺行2例,逆行5例),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游离皮瓣2例。术后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46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其中18例皮瓣一期愈合;5例未愈合的患者经再次清创后,3例植皮后创面愈合,2例再次行皮瓣修复。骨感染控制21例,复发2例(分别发生于二期术后9个月和14个月)。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为4~11个月(平均6.2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21例,良1例,差1例。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多种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广泛软组织缺损,在兼顾皮肤软组织修复的同时,有利于控制感染、形成完整的诱导膜和骨重建进程,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十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膜诱导(Masquelet)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修复小腿合并软组织缺损的骨缺损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3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砸压伤3例,机器绞压伤2例。骨缺损长度5.0~15.0 cm,平均9.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4.2 cm×5.0 cm~25.0 cm×15.0 cm。急诊根据具体损伤情况予行清创、固定、血运重建等对症处理,待创面干洁无感染征象后予骨水泥占位填充骨缺损,同时取对侧ALTP覆盖创面。6~8周待诱导膜形成后取出骨水泥,取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骨缺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门诊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1例,经探查后成活。1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渗出,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愈合。3例皮瓣臃肿,骨缺损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时行皮瓣整形术。10例均达到骨愈合标准,1例因术后过度负重再骨折,经再次手术加压固定后愈合。骨缺损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8个月。除2例因外踝及胫骨关节软骨缺损过多行关节融合外,其余8例均外形美观,功能满意。结论: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是修复小腿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squelet技术重建创伤性掌指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重建创伤性掌指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我们共收治27例创伤性掌指骨缺损患者,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该技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彻底清创,将骨水泥代替缺损骨植入并进行固定,根据血管、肌腱及软组织损伤情况行相应的修复;第二阶段,打开诱导膜,取出骨水泥,取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根据门诊随访及影像学数据得到骨愈合时间、骨吸收、骨感染情况,使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第一阶段术后3例出现局部皮肤坏死,第二阶段手术时行皮瓣修复;2例放弃第二阶段的植骨手术;2例取髂骨区出现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25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5个月,两阶段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55 d,植骨后平均3.5个月得到坚强的骨愈合,无骨感染情况,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吸收,均为末节植骨。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2.0%。结论:Masquelet技术用于治疗创伤性掌指骨缺损疗效确切,是治疗创伤性掌指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植皮治疗老年慢性难愈创面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植皮治疗老年慢性难愈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9月-2022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面修复外科对20例下肢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慢性难愈创面的老年患者应用Masquelet技术,在治疗患者基础疾病的同时,经过多次清创后携抗生素骨水泥封闭创面,在创面诱导膜充分形成后,应用游离植皮覆盖四肢难愈创面。创面缺损面积4.5 cm×3.0 cm~15.0 cm×6.0 cm,所有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或者骨外露。术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随访,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取皮区有无相关并发症。采用下肢功能量表(LEFS)评分评价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20例术后均定期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6个月。第一阶段手术进行创面膜诱导1~4次,平均(1.3±0.7)次,第二阶段在创面诱导膜上进行游离植皮,20例植皮全部成活,无坏死和感染发生;植皮区皮肤外观及质地满意,术后LEFS评分为(69.83±10.82)分。结论: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植皮治疗老年难愈性创面,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手术风险,简单可靠,是修复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距骨感染后距骨全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距骨感染后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距骨感染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3~63岁,平均37.0岁;4例为距骨开放性全脱位回植感染,3例为Gustilo Ⅲa型距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2例为踝关节Gustilo Ⅲc损伤术后感染,2例合并踝关节内结核。行三阶段序贯治疗,第一阶段手术:清创、全距骨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第二阶段手术:更换抗生素骨水泥、再次扩创、创面闭合或皮瓣覆盖;6~12周后行第三阶段手术:感染控制后,采用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Masquelet技术重建。通过比较健侧和患侧的小腿全长评估下肢短缩情况,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以评价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37.5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皮肤浅表坏死,1例患者腓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植骨区矿化良好,踝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分别为(380.4±35.5)mm和(376.3±32.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28.0±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2.8±5.4)分,VAS评分由术前5(5,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0(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内翻畸形,3例患者术后足踝关节轻度僵硬感。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复发和内固定物断裂。 结论: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固定可有效控制距骨感染并能维持和重建距骨全缺损后肢体的长度以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缺损在骨科较为常见,通常是由于创伤、感染或骨肿瘤导致。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骨搬移技术和Masquelet技术。Masquelet技术是一种创新的、两阶段骨重建治疗方法,在骨缺损处放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间隔物会诱导新组织形成,称为"诱导膜"。该技术具有许多优点,通常比带血管骨瓣移植或Ilizarov技术更可取。尽管Masquelet技术已经取得了很高的临床成功率,但是目前对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仍然知之甚少,并且很少开发出膜诱导的动物模型。本文全面回顾了有关膜诱导动物模型的文献,并且对Masquelet技术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3D打印的Masquelet技术联合皮瓣移植治疗小儿足踝部骨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的Masquelet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科收治6例足、踝部严重骨与软组织缺损患儿,急诊清创后外固定架固定、VSD灌洗,创面培养无细菌生长后二期基于3D打印用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同时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缺损。待6~8周诱导膜形成后行三期手术:取出占位骨水泥并在诱导膜内填充塑形的髂骨块后行钢板内固定。术后随访皮瓣存活及骨愈合情况,评价足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9.3个月,一期治疗中3例出现细菌感染,并经过2~3次扩创后行二期手术。末次随访所有皮瓣完全存活,骨缺损植骨均获得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8.6周,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均73.6分。结论:基于3D打印的Masquelet技术联合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感染性骨缺损74例。按骨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骨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骨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骨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