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拇手指末节缺损急诊修饰性再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 趾或第2足趾末节急诊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末节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20年7月我院诊治拇、手指末节缺损患者11例11指,根据患者拇、手指末节缺损部位、面积设计 趾或第2足趾末节游离移植修饰性末节再造。患者均采用趾固有动脉-指固有动脉、趾背静脉-指背静脉、趾腹静脉-指腹静脉吻合重建血液循环,趾固有神经-指固有神经缝合修复感觉。 结果:末节再造11指均存活。其中1指术后12 h出现静脉危象,予伤口拆线、局部应用罂粟碱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再造末节外观美观,指腹两点分辨觉为4~6mm,再造指末节功能满意。足趾供区对行走功能无影响。结论:采用 趾或第2足趾趾尖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末节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 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 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 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皮瓣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皮瓣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皮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皮瓣是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0例,年龄60~7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 n=30)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 n=20)。T组在超声引导下于T 4,5间隙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2 min后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依据冠状动脉解剖将桥血管划分为4部分: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动脉桥);中间支或第1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于桥血管移植结束后,测量其血流量,计算搏动指数。分别于置入漂浮导管即刻(T 1)、锯开胸骨即刻(T 2)、全部桥血管吻合完毕(T 3)和出室前5 min(T 4)时,记录CVP、平均肺动脉压、心排量、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与G组比较,T组T 3和T 4时CVP、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降低,心排量升高,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血流量增加,搏动指数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改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的通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恩沃利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长获益后再发小细胞肺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1岁,因"腹胀、腹泻伴右下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8日就诊。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8年(平均100 ml/d),一妹妹有乳腺癌病史。初诊时腹部CT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7.29 ng/ml。5月21日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末段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1(mutL protein homolog 1, 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强蛋白2弱阳性,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2(mutS protein homolog 2, MSH2)、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6阴性,Ki-67指数约为70%,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5/17)。术后病理分期为T3N2aM0 ⅢB期。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在正常范围。6—12月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8个周期。末次化疗后3个月(2018年3月6日)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见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图1)。患者当时无特殊不适症状,未接受进一步治疗。2018年6月患者开始出现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物症状缓解。8月21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吻合口周围肠管扩张,腔内积液,并可见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局部呈肿块样改变,与邻近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界不清(图2)。对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肿瘤突变负荷为36.67个/Mb,检测到MLH1 K196fs、MSH2 Y757X基因突变,未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变异基因检测未见致病性胚系突变。患者入组了恩沃利单抗纳米抗体Ⅰb期临床试验,于9月3日开始接受恩沃利单抗治疗,180 mg(2.5 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11月21日(治疗后3个月)首次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之后恩沃利单抗维持治疗2年,末次用药日期为2020年10月12日,后停药观察,维持PR,截至影像学末次疗效评价日期(2022年7月20日)依然未见复发(图2),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肛管引流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胃肠外科对131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双吻合技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不进行肛管间断冲洗,采用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同时应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皮下神经阻滞缓解双肛管带来的肛周疼痛。观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术后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术后肛门疼痛评分(2.9±0.4)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3%),其中1例患者为C级吻合口漏,紧急行二次开腹手术,行横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余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双肛管引流能够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经局部镇痛处理可缓解肛门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8例合并指骨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损伤,9例合并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0 cm×2.5 cm~2.4 cm×3.0 cm。切取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血管蒂、携带隐神经终末皮支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皮瓣的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吻合,选取1条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皮支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总神经缝接。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植皮。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外形、稳定性和TPD,评价患指的功能优良率及供区有无明显瘢痕、感觉异常和异常行走步态。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2个月,平均48.5个月。皮瓣色泽、厚度和正常指掌侧皮肤相近,皮瓣耐磨、稳定性好,持物有力,TPD为9~12 mm,12例末次随访于指骨间关节处出现指横纹。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供区未出现痛性瘢痕及感觉异常,足踝功能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远期随访皮瓣厚度、色泽、质地与手指掌侧皮肤相近,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供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K1706对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FK1706对神经吻合后神经源性膀胱(NB)大鼠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方法: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K1706+神经端侧吻合组(FK1706+ECG)15只、神经端侧吻合组(ECG)15只和手术对照组(SCG)10只。FK1706+ECG大鼠先离断左侧腰6(L6)和骶1(S1)脊神经前后根,然后将左侧L6前根端侧吻合到左侧L4前根上,术后连续8周给予皮下注射FK1706溶液(0.32 mg/kg);ECG大鼠手术方法同FK1706+ECG大鼠,术后连续8周注射相同剂量的30%的二甲基亚砜(DMSO);SCG大鼠离断左侧L6后根和S1前后根,作为手术对照组,术后连续8周注射相同剂量的30%的DMSO。术后4个月,3组大鼠行尿动力学测定和神经根电刺激膀胱压力测定,比较不同组大鼠的膀胱功能。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电刺激SCG组大鼠左侧L6VR膀胱压力升高为(34.7±3.9) mmHg(1 mmHg=0.133 kPa),电刺激FK1706+ECG组和ECG组大鼠吻合口近端L4VR膀胱压力升高值分别为[(22.5±2.8)、(17.9±3.2) mmHg],电刺激FK1706+ECG组大鼠膀胱压力升高值低于SCG组( t=9.104, P<0.01),但是高于ECG组( t=4.181, P<0.01)。FK1706+ECG组大鼠的充盈期最大膀胱测压容积[(1.64±0.26) ml]、残余尿量[(0.81±0.12) ml]和膀胱顺应性[(0.175±0.089) ml/mmHg]较SCG大鼠明显增加[充盈期最大膀胱测压容积(0.36±0.08) ml、残余尿量(0.08±0.03) ml和膀胱顺应性(0.023±0.013) ml/mmHg, t=14.990、22.540、6.513, P<0.01],但较ECG组大鼠小[充盈期最大膀胱测压容积(2.18±0.34) ml、残余尿量(1.21±0.22) ml和膀胱顺应性(0.261±0.106) ml/mmHg, t=4.875、6.166、2.402,P <0.05]。SCG、FK1706+ECG和ECG 3组大鼠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收缩压[(30.2±2.4)、(28.9±2.3)、(27.9±2.4)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866, P>0.05)。 结论:FK1706能促进神经吻合后NB大鼠膀胱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压伤致小儿手指离断再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热压伤致小儿手指离断再植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热压伤所致4例9指小儿手指离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清创后采用克氏针行指骨纵行固定,修复指屈、伸肌腱,吻合两侧指动脉及伴随神经,并吻合指掌侧静脉或取静脉移植重建指背静脉,指背热压伤皮肤予暂时保留或一期皮瓣覆盖指背创面。结果:术后1例小指发生静脉危象,拆除部分伤口缝线,侧切放血成功存活,余指体均完全存活。术后随访0.5~1.0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定手功能:优2例,良1例,可1例。结论:热压伤所致小儿手指离断,只要指体完整,术中综合判断皮肤、血管、骨损伤的程度,通过吻合指动脉及指掌侧静脉,或取静脉行指背静脉移植,局部带蒂皮瓣覆盖创面再植术后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1例,其中11例车祸外伤,8例机器碾压伤,2例医源性并发症。小腿部及足踝部14例,手部及腕部7例。创面面积17.0 cm×12.0 cm~20.0 cm×14.0 cm,其中8例合并骨折、骨外露,13例合并肌腱、神经外露。13例为两个相邻的创面,8例为一个宽大创面。设计分叶ALTPF进行创面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质地、外形、感觉及供区瘢痕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术后21例患者受区均未出现感染,所有皮瓣成活。本组2例出现静脉危象,1例术后5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吻合的2条静脉均出现血栓,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2 h出现一叶皮瓣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皮瓣内侧缘回流至大隐静脉的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口栓塞,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成活。所有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30个月,平均12.3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形轻度臃肿,感觉迟钝,供区仅有线形瘢痕,外观评价良好。结论:分叶ALTPF可一期修复较大或邻近的两个创面,最大程度减少供区的损害,是一种修复四肢宽大或邻近两个创面的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