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补肺肾三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调补肺肾三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COPD组、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ammonium,PDTC)组、补肺健脾方(Bufei-Jianpi formula,BJF)组、补肺益肾方(Bufei-Yishen for-mula,BYF)组、益气滋肾方(Yiqi-Zishen formula,YZF)组、BJF联合PDTC(BJF+PDTC)组、BYF联合PDTC组(BYF+PDTC)和YZF联合PDTC(YZF+PDTC)组.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细菌感染的方法建立COPD稳定期大鼠模型,筛选COPD肾损伤大鼠进行后续治疗.第16周末取材观察大鼠肺、肾功能;HE染色观察肺、肾病理形态学;检测24 h尿量和尿生化指标;免疫组化检测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水平;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肾组织IKK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COPD大鼠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ital capacity,FVC)、第0.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0.1 second,FEV0.1)及FEV0.1/FVC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表现为肺泡壁断裂、融合,气道炎症细胞浸润;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eatinine,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及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排列紊乱;24 h尿量降低(P<0.01),尿生化指标24 h尿总蛋白、尿肾损伤分子1、尿Cys-C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小管AQP1~4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BALF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P<0.01),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P<0.01);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13、IL-1β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IKK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COPD组比较,各治疗组干预后大鼠上述症状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BJF、BYF和YZF组表现出与PDTC相似的作用效果,BJF+PDTC、BYF+PDTC和YZF+PDTC组改善效果优于对应的中药组.结论:调补肺肾三法能缓解COPD大鼠气道和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减轻肾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创面敷料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载银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银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不同浓度甲基丙烯酸酐(MA)的低浓度MA明胶(GelMA)材料、中浓度GelMA材料和高浓度GelMA材料,加入光引发剂后分别制得低浓度GelMA水凝胶、中浓度GelMA水凝胶和高浓度GelMA水凝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前述3种浓度GelMA材料的氢核磁共振谱并根据波谱图计算其取代度,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检测前述3种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微观结构及孔径,样本数均为9。根据前述筛选出的MA浓度合成含10种浓度银的GelMA(含银GelMA)溶液,将每种浓度的含银GelMA溶液均分为3份,加入光引发剂后分别暴露于紫外光下持续20、25、35 s,制得相应的含银GelMA水凝胶。采用胶原酶降解法测定不同光交联时间含银GelMA水凝胶降解12、24、36、48 h的降解剩余率及彻底降解所需时长,样本数为5。测定前述筛选出光交联时间下含10种浓度银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反映其抑菌能力,样本数均为5。以与含最低浓度银(即不含银)GelMA水凝胶抑菌圈直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含银GelMA水凝胶为有抑菌活性。选取具有抑菌活性的且载药浓度最低的含银GelMA水凝胶,采用FESEM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及孔径,采用能谱仪检测其内部银元素的存在情况,样本数均为9。将冻干单纯GelMA水凝胶和冻干含银GelMA水凝胶分别浸没于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通过称重法计算并比较2种水凝胶的溶胀率,样本数为5。根据预实验及前述实验结果,制备含银和rh-bFGF的GelMA水凝胶(简称复合水凝胶)。大体观察复合水凝胶的外观,并采用FESEM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与孔径。取30只4~6个月龄、雌雄各半日本大耳兔,在其背部制作深Ⅱ度烧伤创面。以兔头侧为基准,将脊柱左侧创面作为复合水凝胶治疗组,右侧作为纱布对照组,2组创面分别作相应处理。观察伤后3、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记录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面积并计算其愈合率,样本数为30。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低浓度GelMA材料、中浓度GelMA材料及高浓度GelMA材料的取代度,差异明显( F=1 628.00, P<0.01)。低浓度GelMA水凝胶存在疏松、不规则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孔径为(60±17)μm;中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空间网络、孔径大小均较均匀规则,孔径为(45±13)μm;高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致密、层次混乱,孔径为(25±15)μm。3种GelMA水凝胶孔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0, P<0.01),选取(MA)中浓度为后续材料制作浓度。相同光交联时间下的含不同浓度银GelMA水凝胶的降解性基本一致;20、25、35 s光交联时间下含银GelMA水凝胶降解12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74.2±1.7)%、(85.3±0.9)%、(93.2±1.2)%,降解24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58.3±2.1)%、(65.2±1.8)%、(81.4±2.6)%,降解36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22.4±1.9)%、(45.2±1.7)%、(68.1±1.4)%,降解48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8.2±1.7)%、(32.4±1.3)%、(54.3±2.2)%;20、25、30 s光交联时间下含银GelMA水凝胶彻底降解所需时间分别为(50.2±2.4)、(62.4±1.4)、(72.2±3.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2.40, P<0.01),选取25 s作为后续光交联时间。低浓度至高浓度的10种含银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依次为(2.6±0.4)、(2.5±0.4)、(3.2±0.4)、(12.1±0.7)、(14.8±0.7)、(15.1±0.5)、(16.2±0.6)、(16.7±0.5)、(16.7±0.4)、(16.7±0.6)mm,基本呈浓度依赖性升高趋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70, P<0.01),与含最低浓度银GelMA水凝胶相比,其他有抑菌活性的含低浓度至高浓度银GelMA水凝胶的抑菌圈直径均明显增大( t值分别为26.35、33.84、43.65、42.17、49.24、55.74、43.72, 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2.1±0.7)mm的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抑菌活性且载药浓度最低,选取该含银浓度为后续材料制作浓度。含银GelMA水凝胶的微观形貌为规律的趋于平行线性的条索状结构,孔径为(45±13)μm,且含有银元素。浸没24 h,含银GelMA水凝胶的溶胀率与单纯GelMA水凝胶相近( P>0.05)。复合水凝胶呈无色清亮透明状;其三维结构为规则、均匀的网格状,内部存在细丝网状结构,孔径为(40±21)μm。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渗出物;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可见散在结痂,亦可见少量坏死组织及渗出物。伤后7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已明显缩小,纱布对照组兔出现创面存在与纱布粘连情况。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红润、可见肉芽组织生长;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基底呈苍白色、血运差。伤后21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完全愈合,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出现愈合趋势。伤后28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部位可见新生毛发,纱布对照组兔仍残存椭圆形创面。伤后7、14、21、28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大于纱布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4、4.43、7.67、7.69, P<0.05或 P<0.01)。 结论:中浓度GelMA水凝胶在溶胀性、可降解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筛选出的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抑菌活性且载药浓度最低,制得的复合水凝胶可明显缩短兔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复合骨再生支架的构建及其促大鼠肌袋成骨活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丝素蛋白(SF)、细菌纤维素(BCNR)、羟基磷灰石(HAp)复合骨再生支架并评价其促成骨活性的价值。方法:将HAp颗粒、BCNR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依次加入SF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倒入不同大小的模具,-25 ℃下处理24 h,冷冻成型,通过冻干机将复合支架冻干。将SF与BCNR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支架设置为A组(2∶1)、B组(4∶1)、C组(6∶1),将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设置为D组。扫描电镜检测支架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压汞仪检测支架的孔隙率;万能材料试验机压缩支架,获得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支架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将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iMEF)接种到A组、B组、C组及D组复合支架上。细胞接种4、8 d后,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各组活细胞和死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染色阳性细胞;ALP活性检测观察各组细胞的ALP活性。选取15只雌性SD大鼠,构建大鼠肌袋异位成骨模型,植入不同SF与BCNR质量比的复合支架及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分别为A′组(2∶1)、B′组(4∶1)、C′组(6∶1)和D′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肉,于肌肉中形成肌袋后,仅缝合肌袋及皮肤,不植入支架,其他四组在肌袋内植入对应的支架,并缝合肌袋及皮肤。术后2、4周行X线片检查,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术后4周,收集植入的支架与组织复合物,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 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另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A组和C组,B组片层结构和微孔结构更加规则、均匀;孔隙率分析结果表明,B组和C组孔隙率分别为(89.752±1.866)%和(84.257±1.013)%,均高于A组的(81.171±1.268)%( P<0.05或0.01),而C组孔隙率低于B组( P<0.01)。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B组和C组压缩强度分别为(0.373±0.009)MPa和(0.403±0.017)MPa,均高于A组的(0.044±0.003)MPa( P<0.01),B组和C组杨氏模量分别为(7.413±0.094)MPa和(9.515±0.615)MPa,均高于A组的(1.881±0.036)MPa( P<0.01),而C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均高于B组( P<0.05或0.01)。细胞活/死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B组死细胞明显少于A组、C组和D组;细胞接种8 d后,B组活细胞最多,死细胞最少。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和B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474±0.009和0.545±0.018,均高于D组的0.394±0.016( 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419±0.005,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 P<0.01);细胞接种8 d后,B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290±0.021,高于D组的1.047±0.011( 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794±0.032,低于D组( P<0.01),A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086±0.020,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 P<0.01)。ALP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8 d后,相较于D组,A组、B组和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多于A组和C组。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1.399±0.071、1.934±0.011、1.565±0.034,均高于D组的0.082±0.003( 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 P<0.01);细胞接种8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2.602±0.055、3.216±0.092、2.145±0.170,均高于D组的0.101±0.001( 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 P<0.01)。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术后2周,假手术组、D′组、A′组和C′组均无明显骨形成,而B′组有明显骨形成;术后4周,A′组、B′组和C′组均有明显骨形成,B′组骨形成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假手术组和D′组均无明显骨形成。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B′组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新生骨组织,而A′组和C′组只在局部有少量新生骨组织,D′组仅有部分组织长入,且无明显新生骨组织,B′组形成的新生骨组织的成熟度比A′组和C′组更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组COL1和OPN阳性染色均较A′组和C′组更多。COL1和OPN表达强度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COL1表达强度分别为2.822±0.384、22.810±2.435、12.480±0.912,OPN表达强度分别为1.545±0.081、5.374±0.121、2.246±0.116,B′组和C′组COL1、OPN表达强度均高于A′组( P<0.01),而C′组COL1和OPN表达强度均低于B′组( P<0.01)。 结论:基于SF、BCNR和HAp成功构建复合骨再生支架,其中SF和BCNR质量比为4∶1的复合支架具有均匀孔隙结构、高孔隙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体外促成骨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方法: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建库至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的英文文献,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前述年度发文量再次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该领域发文增长迅速转折年份的前5年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统计发文总量并计算年度发文增长率,并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第2次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来源期刊、引用文献及关键词情况,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结果:第1次检索共获取3 992篇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文献,其中2015—2023年,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均增加迅速。第2次检索时限设置为201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该时段共发文3 206篇,平均年度发文增长率为13.30%,根据该阶段的发文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可达500篇。第2次检索文献发表在717种期刊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8.75%(601/3 206)]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伤、分子、中药药理及干细胞,主要出版国家为英国、美国等,影响因子>5的期刊有7本,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区Q1区或Q2区的期刊有6本。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906个节点及9大聚类(Q=0.64,S=0.82)。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在2006—2015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3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2016—2023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7植物提取。其中,2021—2023年期间,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聚类#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和#7植物提取的共现关系最为密切。对被引值、中介中心值及Sigma值排前5位的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分析显示,巨噬细胞及炎症调控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成纤维细胞对创面修复的影响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636个节点,7个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2细胞迁移、#3创面修复、#4外泌体、#5负压伤口治疗及#6糖尿病足溃疡(Q=0.59,S=0.80)。第2次检索文献在2016—2023年主要聚集于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和#4外泌体,在2015年前主要聚集于聚类#2细胞迁移和#3创面修复。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110个突现关键词(以下简称突现词),突现强度排前10位的突现词依次为小鼠、基因表达、皮肤损伤、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生物材料、外泌体、分子对接、水凝胶、巨噬细胞极化,其开始年和结束年的时限均不同。其中2021—2023年的高强度突现词为水凝胶(属于聚类#0抗菌)、外泌体(属于聚类#1间充质干细胞)、分子对接(属于聚类#0抗菌)、巨噬细胞极化(属于聚类#0抗菌)。 结论:未来,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仍会处于稳步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已经从生长因子及创面修复生理过渡到了抗菌及干细胞方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为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筛查促创面修复的药物并研究其深层机制、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以及水凝胶通过抗菌功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 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 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 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 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 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 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粪便和组织样本高通量测序前处理方法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优化和评估粪便和组织样本高通量测序前处理方法,提高高通量测序在宏病毒组研究中的灵敏度。方法:针对粪便样本,选取经粪便排毒的5种病毒阳性样本混合模拟样本,对不同材质的滤器、核酸酶不同处理时间、不同的提取核酸方法进行评价。针对组织样本,选取动物组织中检出的2种病毒阳性样本,对过滤、核酸酶处理和不同的核酸提取方法进行评价。采用TaqMan real-time PCR定量方法评价每步处理对每一种模式病毒核酸载量的影响,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PCR方法对细菌16S rRNA基因和宿主12S rRNA基因进行定量以评价细菌和宿主的去除效果。结果:对于粪便样本,使用0.22 μm的PES滤器过滤效果较好,使用PVDF材质滤器导致样本量减少;核酸酶消化2 h比消化1 h去除细菌的效果更好,且病毒损失较少;使用RPMK试剂盒可以有效减少细菌,但对部分病毒提取效果较差,而MVSK试剂盒提取病毒核酸效果较好。对于组织样本,使用0.22 μm的PES滤器过滤病毒损失较少;核酸酶消化1 h可以有效去除宿主gDNA,且病毒损失较少;使用VNAEK II试剂盒提取病毒核酸效果最好,Trizol LS+RPMK方法去除宿主gDNA效果较好,但病毒损失较大。粪便和组织样本的前处理方法整个流程的病毒损失分别为(1.7-3.0)Ct和(1.6-2.5)Ct。结论:粪便样本最佳方法为PES滤器过滤、核酸酶消化2 h、MVSK试剂盒提取核酸;组织样本最佳方法为PES滤器过滤、核酸酶消化1 h、VNAEK II试剂盒提取核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包装材料及装载方式对低温灭菌后过氧化氢吸附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低温等离子灭菌时,无纺布与特卫强两种包装材料的不同装载方式对过氧化氢吸附程度及注射期压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4—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将6个空硅树脂器械盒分为2种包装方式,3个采用100 cm 2的无纺布双层包装,3个采用60 cm× 20 cm的特卫强纸塑袋单层包装。对照组将无纺布包装的3个待灭菌包放在灭菌器上层架,特卫强包装的3个待灭菌包放在下层架;实验组装载顺序相反,特卫强包装的3个待灭菌包放在上层架,无纺布包装放在下层架。两种方式装载量均为70%,按正规流程分别进行20锅次灭菌。灭菌结束后立即检测无菌包吸附过氧化氢浓度,并记录各锅次注射期压力。 结果:实验组无纺布、特卫强包装的无菌包过氧化氢吸附浓度分别为(11.120±4.187)、(8.205±4.181)p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03, P<0.05);对照组两种包装材质过氧化氢吸附浓度分别为(13.745±3.754)、(8.065±4.599)p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79, P<0.01);两组间无纺布的吸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88, P<0.05);两组间特卫强的吸附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4, P>0.05)。实验组注射阶段压力为(9.410±0.188)Torr,对照组为(9.121±0.243)T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15, P<0.01)。 结论:实施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时,特卫强包装对过氧化氢的吸附性弱,更宜在灭菌时使用;混合装载时,将特卫强、无纺布包装的待灭菌包分别放在上层和下层,可减少包装材料对过氧化氢吸附量,提高灭菌时注射期压力,使灭菌质量更有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耐高压注射型导管致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操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49例),分析感染组的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对策,同时探讨不同程度局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频次、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结果:感染组共26例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细菌的类型比例由高到低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46.51%)、肺炎克雷伯杆菌(30.77%)、微小棒状菌(15.38%)、其他(7.69%)。与未感染组的材料因素、置管季节、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4.9、5.0、13.6、9.4、6.2,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非"U"形固定、延期换药、置管时间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贴膜松脱可作为引起PICC导管相关感染高危因素( OR=2.78、2.42、3.16、2.66、2.32,均 P<0.05)。重度分别相比于中度、轻度相比,中度与轻度相比治疗频次较高,总有效率较低,治愈时间较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0.353、8.775、12.341,均 P<0.05)。 结论:材料因素、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均能够作为引起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者通过制定有效的临床干预对策能够辅助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种新型豚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天数饮用含胃蛋白酶的盐酸(PH=3)的豚鼠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效果,并确定最佳天数的新型建模方法。方法:将40只3~4周龄的SD雄性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 d模型组、21 d模型组、28 d模型组、35 d模型组,每组各8只。适应性饲养7 d后开始造模,其中对照组予以饮用无菌水,500 ml/d,连续28 d。模型组予以饮用含0.5%胃蛋白酶的0.1 mol/L盐酸(HCl),PH=3 500ml/d,分别连续14、21、28、35 d。每天观察各组豚鼠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取材后记录食管组织肉眼状态,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豚鼠食管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各模型组的豚鼠活动力下降、体重增长缓慢,部分出现腹泻及皮疹。大体形态观察可见各模型组豚鼠的食管组织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未见明显糜烂灶。光镜下可见各模型组食管黏膜出现不同程度早期炎症损伤,28 d模型组和35 d模型组可见明显的食管黏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鳞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固有层乳头延长等食管炎的表现。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豚鼠食管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增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Western blot结果可见,21d、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612±0.051比1.000±0.157、0.508±0.068比1.000±0.157、0.514±0.094比1.000±0.157, t=4.076、4.979、4.597, P<0.05)。14、21、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58±0.120比1.000±0.089、0.725±0.093比1.000±0.089、0.444±0.054比1.000±0.089、0.443±0.099比1.000±0.089, t=2.802、3.699、9.259、7.239, P<0.05)。从RT-PCR结果可见,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ZO-1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115±0.066比1.208±0.796、0.130±0.038比1.208±0.796, t=4.105、4.056, P<0.05)。14、21、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679±0.148比0.978±0.098、0.551±0.227比0.978±0.098、0.242±0.167比0.978±0.098、0.126±0.103比0.978±0.098, t=4.837、4.884、11.196、16.894, P<0.05)。28、35 d模型组中炎性因子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0.985±5.300比1.033±0.284、17.192±11.321比1.033±0.284, t=-5.625、-4.281, P<0.05)。28、35 d模型组中炎性因子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565±2.729比1.014±0.182、13.190±5.530比1.014±0.182, t=-5.449、-4.920, P<0.05)。14、21、28、35 d模型组的抗炎因子I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486±0.273比1.010±0.150、0.309±0.206比1.010±0.150、0.190±0.171比1.010±0.150、0.215±0.126比1.010±0.150, t=5.043、8.253、10.822、12.203, P<0.05)。 结论:通过豚鼠自发性饮酸可以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并且28 d造模时间是最佳的选择,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