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肾脏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高发,且在抗HCV治疗方面CKD患者具有特殊性。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CKD患者合并HCV感染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年来HCV治疗领域研究进展迅速,多种DAA相继在国内获批上市。为此,我国肾脏病科、感染病科、肝脏病科和医院感控科专家在2019年发表的《CKD合并HCV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基础上,以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该指南,以期为CKD合并HCV感染患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流式探针法的丙型肝炎病毒特异的B细胞检测与全人源中和抗体发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流式探针法在分析、分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特异性B细胞以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伯胺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HCV特异B细胞,并体外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克隆技术从分选的HCV特异性B细胞中克隆表达抗体;应用ELISA技术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的结合活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探针法能有效地检测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HCV患者探针阳性细胞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U=0.0004, P <0.0001)。通过单细胞分选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体外克隆表达获得6个单克隆抗体,其中有5个与HCV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2个显示具有较强中和活性。 结论:伯氨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探针制备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可用于HCV特异B细胞的检测以及分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风险人群丙型肝炎患病率及分布状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研上海市浦东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高风险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HCV现症感染率和HCV基因型的分布,为上海地区"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制订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参加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立医院举办的常规体格检查活动的自愿或强制接受戒毒或美沙酮治疗的静脉药瘾人群、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CT)门诊就诊人员、性病门诊就诊人员、商业性工作人员,进行等比例抽样调研,收集患者体格检查剩余的全血并分离血浆,进行HCV抗体检测,并对其中阳性反应样本加测HCV RNA和HCV基因型。结果:共筛查HCV高风险人群1 000名,包括453名静脉药瘾人群,166例HIV感染者,245名性病门诊就诊人员,136名商业性工作人员,其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85%(99/453)、1.81%(3/166)、1.22%(3/245)和0(0/136)。在高风险人群HCV抗体阳性人员中,HCV RNA阳性的检出率为42.68%(35/82)。HCV RNA阳性人群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占74.29%(26/35),婚姻状况为非已婚者占77.14%(27/35)。12份进行HCV基因亚型检测的样本中,基因3型和6型各5份,HCV 1b亚型2份。结论:静脉药瘾人群为主要的HCV感染潜在人群,亦为后续"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应率先针对的对象。HCV感染高风险人群中基因3型和6型占比高,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方案可能更加适合。高风险人群的HCV感染者文化程度和在婚率较低,可能需要宣教和社区人文关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能定位及治疗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J小鼠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通过喂养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4周制备NASH小鼠模型,在造模过程中分别腹腔注射IgG单克隆抗体,0.1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0.2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IgG、低剂量WISP1抗体组和高剂量WISP1抗体组,每周2次,连续给药14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水平。苏木精-伊红(HE)、糖原(PAS)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检测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活性氧(ROS)荧光染色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含量;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肝组织WISP-1、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肝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CG-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245.01±57.57) U/L比(37.28±4.23) U/L、(218.96±55.27) U/L比(49.81±10.57) U/L、(25.73±2.29) mmol/L比(8.06±0.51) mmol/L, P<0.01];模型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多处坏死灶;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IL-10、IL-6、IL-1β、TNF-α)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7.49±059比1.00±0.38、5.57±3.22比1.00±0.59、4.86±3.86比1.00±0.34、10.18±3.24比1.00±0.17, P<0.01);MDA含量高于正常组[(3.75±0.40) nmol/ml比(2.22±0.24) nmol/ml, P<0.01],GSH、SOD活性低于正常组[(0.22±0.06) ng/ml比(0.49±0.15) ng/ml、(2.19±0.23) pg/ml比(4.59±0.22) pg/ml, P<0.01],ROS含量高于正常组(4.91±0.31比1.00±0.12, P<0.01);同时PGC-1α、ACS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2.19±0.084比1.00±0.09、(62.97±2.38)%比(26.72±0.73)%, P<0.01],CPT1表达低于正常组(0.55±0.01比1.00±0.13,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低于模型组[(65.53±25.85)、(53.49±12.22) U/L比(245.01±57.57) U/L,(73.93±23.670)、(60.88±23.38) U/L比(218.96±55.27) U/L,(20.07±2.03)、(16.46±3.71) mmol/L比(25.73±2.29) mmol/L,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程度降低,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组织IL-10、IL-6、IL-1β、TNF-α mRNA低于模型组(2.98±0.31、2.579±0.22比7.49±1.57,1.83±0.35、2.53±0.32比5.57±1.03, 1.62±0.24、1.52±0.34比4.86±1.33,2.63±0.56、2.12±0.37比10.18±2.31, P<0.05),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MDA含量低于模型组[(1.83±0.694) nmol/ml比(3.70±0.50) nmol/ml, P<0.01],GSH、SOD活性高于模型组[(0.45±0.12) ng/ml比(0.22±0.06) ng/ml、(5.50±0.98) pg/ml比(2.19±0.40) pg/ml, P<0.01],活性氧含量低于模型组(0.51±0.06比4.91±0.31,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PGC-1α、ACS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1.22±0.16、1.07±0.05比2.19±0.08,(33.50±3.45)%、(35.38±3.65)%比(62.97±2.38)%, P<0.01),p-AMPK、CPT1表达高于模型组(2.61±0.363、2.47±0.36比1.04±0.14,1.23±0.23、1.27±0.03比0.55±0.01, P<0.01)。 结论:抗WISP1治疗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介导PGC-1α/CPT1通路改善NASH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减少炎症和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细胞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孕妇诊治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HCV)阳性孕妇的筛查、诊断、流行病学、妊娠结局和治疗现状,为进一步提升丙型肝炎防控及母婴安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46例抗-HCV阳性孕妇资料。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46例抗-HCV阳性妇女孕前已明确感染者80例,其中HCV RNA阳性率85%,但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妊娠者仅16例;通过妊娠期产检发现HCV RNA阳性166例,HCV RNA阳性率为81.93%。感染途径与出生队列的关系中,各段出生队列抗-HCV阳性孕妇传播途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6, P<0.001);随着出生队列的后延,经吸毒感染构成比降低( P<0.001),针刺感染( P=0.043)、婴幼儿期住院史的构成比升高( P=0.005)。抗-HCV阳性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中,HCV RNA<5.0 E+02 IU/ml与≥5.0 E+02 IU/ml组比较显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χ2=4.73, P=0.030)、妊娠高血压疾病( χ2=8.65, P=0.003)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后治疗策略的数据分析显示产后第1年治疗率最高,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6, P=0.004)。 结论:育龄期备孕妇女进行抗-HCV筛查率较低,孕期HCV筛查应作为重要的补充,加强孕产妇的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积极开展产妇产后抗病毒治疗,尤其重视产后1年内的管理,能显著提高育龄女性患者的治疗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吸毒人群抗-HCV及HCV RNA检测临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HCV及HCV RNA检测在静脉吸毒人群中HCV感染的诊断价值,为静脉吸毒人群HCV感染诊断提供一种准确、高效的检测策略。方法:收集527例静脉吸毒者的血浆样本,先进行抗-HCV筛查试验(ELISA),对结果呈反应性样本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进行抗体确证;并对所有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然后分析抗-HCV筛查试验、RIBA及HCV RNA检测(NAT)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结果:527例静脉吸毒者样本的抗-HCV ELISA结果中有386例呈反应性,141例为抗-HCV阴性;经RIBA检测386例抗体反应性样本中有370例抗-HCV阳性、6例抗-HCV不确定和10例抗-HCV阴性。抗-HCV ELISA与RIBA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5.85% (370/386),静脉吸毒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70.21%(370/527)。10例抗-HCV RIBA阴性样本经HCV RNA检测,均为阴性。376例抗-HCV RIBA阳性和不确定样本经HCV RNA检测,有56.93%(300/527)为HCV现症感染,14.42%(76/527)为HCV既往感染。对141例抗-HCV ELISA结果呈阴性的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抗-HCV ELISA筛查残余风险度为1.52%(8/527)。静脉吸毒人群中HCV病毒载量分布显示,高载量值(>10 7 IU/ml)和低载量值(<10 2 IU/ml)分别占1.95%和2.27%,而载量值在1×10 2~1×10 7 IU/ml的样本占95.78% (295/308),且主要分布于1×10 5~1×10 6 IU/ml(37.99%)。"ELISA+RIBA+NAT"的检测策略能区分300例HCV现症感染、76例HCV既往感染及10例抗-HCV假阳性结果,而"ELISA+NAT"检测策略能检测出300例HCV现症感染者,但不能区分出386例抗体筛查阳性者中存在的10例抗体筛查假阳性(2.59%)。 结论:静脉吸毒人群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有很高的现症感染率,这些HC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值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静脉吸毒人群抗-HCV筛查将有一定的残余风险度,因此,对静脉吸毒人群用抗-HCV ELISA筛查加核酸检测策略能准确诊断现症感染者,但不能区分出抗体筛查假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