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统遗传代谢病患儿临床和基因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既往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近年来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率也逐渐升高.目的 总结常见的消化系统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在单中心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年 12 月 31 日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且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结果异常的患儿.从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主要结局指标 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320 例行基因检测的消化科患儿中结果异常 111 例(34.7%),诊断时年龄(2.4±2.8)岁,男 68 例(61.3%).主要疾病表型包括:遗传性肝病 70 例(63.1%),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和糖原累积病各 15 例,Citrin缺乏症 13 例,Alagille综合征、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胆红素代谢障碍各 9 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8 例(7.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10 例(9.1%)等.肝豆状核变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持续性转氨酶升高(53.3%),ATP7B基因c.2333G>T(p.R778L)是最常见的变异位点(53.3%).糖原累积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低血糖、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均为 93.3%)以及TG升高(60.0%),亚型包括Ⅸa型6 例,Ⅲ型5 例,GSDⅠa、GSDⅡ、GSDⅥ和ⅩⅤ型各 1 例.9 例Alagille综合征患儿均有肝功能异常,8 例(88.9%)以"皮肤、巩膜黄染"就诊;8 例(88.9%)为JAG1基因变异(Alagille综合征 1 型),1 例为NOTCH2 基因变异(Alagille综合征2型).Citrin缺乏症患儿多因"皮肤黏膜黄染"入院(92.3%),多有肝酶异常、胆汁淤积和低血糖,13例均检出SLC25A13基因突变,以c.851_854del(38.5%)和c.852_855del(30.8%)位点最为常见.9 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均有肝脏肿大,ALT、AST和总胆汁酸升高,分型包括 2 型(ABCB11基因变异)6 例,3 型(ABCB4 基因变异)2 例,1 型(ATP8B1 基因变异)1 例.9 例胆红素代谢障碍患儿主诉均为"黄疸和/或肝功能异常",均检出UGT1A1 基因突变,c.211G>A(p.G71R)(66.7%)和A(AT)6TAAinsTA(55.6%)是最常见的变异位点.8 例VEO-IBD患儿均以"慢性腹泻"为主诉,均有血WBC计数和CRP水平升高,消化道内镜均显示结肠黏膜出现鹅卵石样改变和深度溃疡;7 例为IL10-R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为c.301C>T(p.R101W)(62.5%)和c.537G>A(p.T179T)(50%),1 例为IL10-RB基因的杂合突变.结论 基因检测在儿童消化系统遗传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对肝功能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内分泌治疗药物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4 3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2±11.3)岁(范围:20~87岁)。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组,阿那曲唑组1 182例,来曲唑组592例,依西美坦组 332例,托瑞米芬组2 212例。记录患者在治疗前,服药6、12、18、24、36、48、60个月和停药后1年的肝功能水平,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比较3种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托瑞米芬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4组患者用药6个月时ALT、AST均较治疗前上升( P值均<0.01),停药1年后各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ST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值分别为0.538、0.718、0.061)。各组间AST的变化无差异( F=2.474, P=0.061)。3种芳香化酶抑制剂组间ALT的变化无差异(阿那曲唑比来曲唑, P=0.182;阿那曲唑比依西美坦, P=0.535;来曲唑比依西美坦, P=0.862)。阿那曲唑、来曲唑对ALT的影响高于托瑞米芬( P<0.01、 P=0.009)。各组在用药6个月时均出现肝功能异常患者,随用药时间延长,异常例数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3种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托瑞米芬都可使患者ALT、AST水平明显上升,停药1年后各指标可逐渐恢复至治疗前,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对ALT的影响大于托瑞米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6年至2018年国内33家医院4 981例住院儿童心肌病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资料,电话随访了解心肌病患儿出院后情况。结果: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住院患儿4 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 981/6 319 678例),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DCM)最多[1 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 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年度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1 566例(31.44%)];其次为1~3岁[1 015例(20.38%)]和7~12月龄[664例(13.33%)]。入院时3 548例(71.23%)患儿临床呈现心力衰竭状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Ross评分≥7分者占47.83%(2 262/4 729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90%(294/4 981例);住院期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64%(32/4 981例)。37.50%(1 868/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最常见。17.95%(89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中有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为79.32%(3 951/4 981例),以二尖瓣返流最多。分别有35.88%(1 787/4 981例)和42.84%(2 13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异常;3.33%(166/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行基因检测。总体病死率为7.31%(364/4 981例)。结论:国内儿童心肌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多发生瓣膜返流;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病患儿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宁波市第九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实施氯胺酮静脉麻醉,分析两组不同时间段(T1表示入室安静后5 min、T2表示麻醉诱导后、T3表示切皮时即刻、T4表示手术完成)血流动力学指标、诱导和苏醒时间、肝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段血氧饱和度(Sp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T1时间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在T2、T3、T4时间段,观察组MAP分别为(67.25±1.32)mmHg、(67.52±1.32)mmHg、(66.28±1.31)mmHg,HR分别为(115.21±2.32)次/min、(112.21±1.34)次/min、(111.25±1.32)次/min,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176、16.817、30.015、58.797、51.649、2.617,均 P<0.05)。观察组手术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2.32±0.21)min、睫毛反射消失时间(1.26±0.32)min,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睁眼或体动时间(3.21±1.32)min、出室时间(5.52±1.13)min,均少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47、4.251、91.851、109.641,均 P<0.05)。术后,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6.01±1.3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2.02±1.32)U/L、碱性磷酸酶(486.32±2.74)U/L、胆红素(0.66±0.02)U/L,较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36、6.798、23.741、3.50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χ 2=9.470, P<0.05)。 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效果比较,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超过10年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英夫利西单抗(IFX)在中国克罗恩病患者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持续性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使用过IFX的1 309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患者性别、确诊年龄、随访时间等),IFX使用情况(治疗时间、停用情况),IFX相关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IFX的持续使用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治疗持续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因素与安全性结局之间的关联。结果:1 309例患者中,男性936例(71.5%),确诊年龄为28.7岁(28.1岁,29.3岁),随访时间为3.9年(3.7年,4.0年),IFX治疗时间最长达9.4年。随访期间,共421例(32.2%)患者停用IFX,在IFX治疗第1、3、5、10年IFX的持续使用率分别为84.0%、65.8%、56.7%、3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肛周病变的患者IFX持续使用率升高[ HR(95%置信区间)为0.75(0.61~0.92), P=0.006],有不良反应的患者IFX持续使用率降低[ HR(95%置信区间)为1.23(1.01~1.50), P=0.038]。共44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445/1 309);急性输注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179/1 309),其中重度急性输注反应发生率为2.8%(5/1 309);感染发生率为10.5%(138/1 309),其中严重感染发生率为2.6%(34/1 309),特殊病原体感染发生率为5.5%(72/1 30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发生率为1.0%(13/1 30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肺部(10例);皮肤损害(非过敏、非感染、非肿瘤性)发生率为6.9%(90/1 309);肿瘤发生率为1.1%(14/1 309)。因不良反应停用IFX者占出现不良反应总人数的20.7%(92/445),其中因急性输注反应、感染、肿瘤、迟发输注反应、皮肤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急性胰腺炎、关节痛、癫痫发作停用IFX者分别占47.8%(44/92)、18.5%(17/92)、8.7%(8/92)、6.5%(6/92)、5.4%(5/92)、5.4%(5/92)、3.3%(3/92)、2.2%(2/92)、1.1%(1/92)、1.1%(1/92)。14例出现肿瘤事件的患者中,1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慢性白血病的发生与IFX相关。多轮次IFX治疗会增加急性输注反应、重度输注反应的发生风险,联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IFX疗程>1年会增加皮肤损害的发生风险( χ2=6.16、11.30、18.20、9.47; P=0.013、=0.001、<0.001、=0.002)。 结论:IFX在中国克罗恩病患者中持续使用率较高,长期安全性总体较可,临床医师需重点关注接受多轮次、长疗程IFX治疗患者的安全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紫杉醇联合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远期生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PC(紫杉醇+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远期生存,探索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优化方案。方法: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分期T1~4N0~3M0)、接受PC密集方案新辅助化疗及手术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对PC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比较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结果:纳入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00例,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各50例。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均为90.0%(45/50)。密集方案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3周方案组(分别为32.7%和68.0%, P=0.001),但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于3周方案组(分别为57.1%和32.0%, P=0.012)。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34.0%(17/50)和38.0%(1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7)。中位随访55个月,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5%和75.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和8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322和0.647)。术后病理有明显残留病灶(肿瘤最大径≥1 cm或淋巴结阳性)者预后不良,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9.3%和68.5%。 结论:PC密集方案与常规3周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疗效相似,患者耐受性良好,且能缩短治疗时间,是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可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在肝移植肝癌复发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在肝移植肝癌复发患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治疗和5年随访的5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资料,比较肝移植肝癌复发组(29例)和未复发组(21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等实验室指标及5年生存情况,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指标与肝移植肝癌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对肝移植肝癌复发的诊断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CD4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与肝移植肝癌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淋巴细胞、甲胎蛋白、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质Ⅱ、CD3+、CD4+、CD8+T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肝移植肝癌复发组复发时间为13.0(6.0,24.0)个月,在5年随访中全部死亡,未复发组无死亡;复发组生存时间为18.0(9.0,36.0)个月,明显低于肝移植肝癌未复发组的60.0(60.0,60.0)个月( P<0.05)。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较低( P均<0.05)。Spearman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移植肝癌复发与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43、-0.38、-0.44, P均<0.05);ROC曲线显示,CD4+T淋巴细胞对肝移植肝癌复发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 CI 0.621~0.888),取最佳截断值265.50个/μl时,诊断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8.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4≤265.50个/μl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CD4>265.50个/μl组[15.0(10.0,36.8)个月比53.0(19.5,60.0)个月, P<0.05]。 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与肝移植肝癌复发呈负相关,CD4+T淋巴细胞取265.50个/μl时对肝移植肝癌复发的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精神障碍症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精神障碍症患者口服氯氮平后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药剂科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TDM)进行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的221例住院患者报告,收集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史、氯氮平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等信息,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障碍症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21例监测报告中,氯氮平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50~600 ng/ml)内74例(正常浓度组),低于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50 ng/ml)103例(低浓度组),超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600 ng/ml)44例(高浓度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氯氮平血药浓度组患者的氯氮平日服药剂量、标准剂量、吸烟史、病程、肝功能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均 P<0.05)。221例患者与氯氮平联合使用最多的抗精神病药物依次为丙戊酸钠、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和碳酸锂。正常浓度组使用氯氮平联合≥2种抗精神类药物比例高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合使用1种抗精神病药物和≥2种抗精神病药物可能有助于精神障碍症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达到目标浓度(350~600 ng/ml),其中联合两种药物更有益[ OR(95% CI):1.795(0.753~4.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氯氮平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大,治疗窗窄,需结合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信息等因素调整给药剂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从而达到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保守氧疗法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保守氧疗和常规氧疗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疗效的差异,并观察不同氧疗模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11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氧疗组(51例)和保守氧疗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常规氧疗组氧疗目标设置为动脉血氧分压〔PaO 2>150 mmHg(1 mmHg=0.133 kPa)〕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0.96。保守氧疗组设置PaO 2在70~100 mmHg或SpO 2在0.90~0.9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和入院后超过48 h新发器官功能障碍及感染发生率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累积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两组治疗后pH值、PaO 2、氧合指数(PaO 2/FiO 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动脉血二化碳氧分压(PaCO 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保守氧疗组pH值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7.4±0.1比7.3±0.3),PaO 2、PaCO 2、PaO 2/FiO 2均明显低于常规氧疗组〔PaO 2(mmHg):68.9±4.7比75.2±6.0,PaCO 2(mmHg):42.1±5.6比50.5±7.5,PaO 2/FiO 2(mmHg):329±126比365±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守氧疗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氧疗组明显延长(d:19.7±3.5比13.9±4.5, P<0.05),但保守氧疗组和常规氧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6.5±5.0比25.5±4.6, P>0.05)。与常规氧疗组比较,保守氧疗组ICU病死率和院内新发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并发肝功能不全、休克、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7.3%(15/55)比45.1%(23/51),肝功能不全:1.8%(1/55)比7.8%(4/51),休克:3.6%(2/55)比9.8%(5/51),ICUAW:5.5%(3/55)比11.8%(6/51),新发血流感染:5.5%(3/55)比11.8%(6/51),均 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保守氧疗组60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72.7%比54.9%;Log-Rank检验:χ 2=4.244, P= 0.039)。 结论:保守氧疗可以降低重症肺炎患者ICU病死率及并发休克、肝功能不全、ICUAW和血流感染发生率,但延长了机械通气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