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症灸法的发展、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灸法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急救措施之一.急症灸法的历史可上溯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采用救急灸法所治急症多达28种;唐宋灸法不断发展,出现第一部急症灸法专著《备急灸法》;明清时期灸法广泛用于外科急症.灸法经历了漫长的实践检验过程,对于厥逆暴脱、咳喘痛泻、痈疽疮疡、崩漏难产、惊痫抽搐、鼻衄喉痹等急症都有确切疗效,应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灸法具温经通络、扶正祛邪、回阳救逆之功,现代研究亦证实艾灸有抗炎镇痛、增强免疫作用.溯源急症灸法,可为现代临床急症用灸提供新思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急症救治技术,推动现代急症医学多元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伤寒论》与急危重症——基于CCU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诠释经典条文内涵、经方剂量与六经实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针对《伤寒论》条文内涵不清,剂量存在争议,六经实质混乱及“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救急”的临床难题,在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提倡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诠释经典,深化条文内涵、澄清经方剂量,还原六经实质,提高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疗效.认为:①基于病机推演及文字考证解读条文内涵,虽能传承经典,但终因其在中医学概念术语中反复推导、循环论证及诊断预后不清晰而很难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很难在《伤寒论》的学术传承上产生重大突破;②“伤寒”为狭义伤寒,其本质可能为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③《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就是《伤寒论》条文的经典再现,“古方今病,必相能也”;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不以外感与内伤划分,而以是否为传染性疾病为划分标准;⑤《伤寒论》中用药以大剂量为主,“四两只能拨四两”“千斤才能拨千斤”;⑥《伤寒论》六经实质是重症感染,是人体对重症感染后不同阶段的描述,包括重症感染炎性反应为主的三阳阶段,以及重症感染后的脏器功能衰竭为主的三阴阶段;六经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辨出来的;历代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本质上是能够统一的;⑦基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破译经典条文内涵是研究《伤寒论》最直接、最根本方法;⑧《伤寒论》现代研究及现今中医临床强烈呼唤基于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治疗理念;⑨《伤寒论》及经方传承亟需强化急危重症和中西医结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一则多脏器衰竭昏迷验案引发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临证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从胡镜清治疗的一则多脏器衰竭昏迷验案反思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运用现状,并凝练其临证要点为"紧扣主症,救急排难;重析病机,识"机"论治;综合给药,协同增效",旨在增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临床自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杂病论》中经方及煎服法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历史悠久,且效如桴鼓,中医的两次学术突破:“伤寒”和“温病”都与急诊密切相关.本文从顿服以取速效、昼夜连服以持续药力、“小大不利治其标”相关条文、回阳救急四逆汤类方以及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等方面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急危重症的诊治,以期借鉴经方之法发挥中医药在急危重症诊治方面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洪广祥“中医救急”经验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呼吸衰竭是临床危急重证,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将其分为热毒犯肺、痰火壅肺、腑结肺痹、气阴两竭、痰瘀阻肺、水凌心肺、喘脱等7类证型,分别对应清热解毒、泻火逐痰、通下救肺、益气救阴、祛痰行瘀、温阳利水、回阳固脱等7类治法,并结合其兼证、转归延伸出一系列应对方法.以呼吸衰竭治疗经验为例,由此引发了“中医救急”的系统性思考,即“提纲挈领辨病证”是先决条件,“争分夺秒论施治”是有力武器,“运筹帷幄判转归”是后续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院急诊科人才培养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诊科是体现医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能力的重点科室,中医院急诊科也同样肩负抢救急、危重症的责任,急诊科人才是继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急诊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临床阵地逐渐沦失,越来越多的中医急诊医师中医临床技能生疏,失去对中医的信心,甚至开始怀疑中医在急、危重症中的作用和地位,严重影响中医急诊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提高中医临床技能,鼓励创新,促进中医急诊学科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参生化汤产后运用之文献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加参生化汤是产后名方生化汤的变方,是中医妇产科常用方剂.本文系统梳理历代中医古籍中加参生化汤的相关记载,整理加参生化汤的人参用药剂量、临床适应证以及重视脾胃的学术特色.人参用药剂量:历代古籍中,虽然人参的用药剂量不同,但基本原则均为根据气、血的虚损程度及临床症状进行灵活加减.出现气陷、厥逆、崩漏等临床症状的患者,人参用量加倍.临床适应证:围生期(产后7日内)产妇,腹痛与恶露未除的情况下,加参生化汤应该暂缓使用.若出现脱证、厥证、神志障碍等急危重症,属于气血亏虚者,暂时应用加参生化汤频服救急,待急危症状缓解后,根据腹痛与恶露情况决定是否加人参.腹部压痛与脉象变化为加参生化汤应用的体征参考标准.重视脾胃的学术特色:古籍记载可通过药食结合以及外用的手法与加参生化汤配合运用,来达到促进脾胃运化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中医瘟病理论辨证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符合疫毒“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特点,可外淫肌腠,内蕴肺胃而为病,属于一种独特的疫毒.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采用温病的辨证施治法进行预防、治疗.初期:寒湿侵犯肺卫,以宣肺透表、健脾化湿为主,处方:藿香正气散、麻杏苡甘汤,佐以固表祛邪、调和营卫之品;中期:疫毒内陷蕴肺,以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为主,佐以通腑泻浊之品,处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宣白承气汤合升降散;重症期(重症、危重症):毒扰营血、内闭外脱,以清营解毒、凉血开窍、化痰平喘为主,佐以益气回阳救急之品,处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参附汤、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等;恢复期:邪去正虚,以扶正祛邪为主,处方清暑益气汤、玉女煎、竹叶石膏汤、当归六黄汤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神经系统影响的中医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型冠状病毒可入侵脑内,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功能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中医疫戾之邪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脑神而发为脑病.脑与肺脾以经络相连,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均密切相关.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特点,其防治策略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针对既往无脑血管系统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未病先防,可利用饮食、运动、调畅情志等生活方式预防脑病发生.②对于有脑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或存在脑血管病发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保持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中医脑病治疗常用之治风法、祛湿法、祛痰法、活血化瘀法及补益法等辨证治疗.③对于重症与危重症患者,若病情进展出现窍闭神昏表现,或出现厥证和脱证等危象,可紧急给予回阳救逆之法,常用方剂如参附汤、独参汤及四逆辈等,必要时可鼻饲给药.对于神志昏迷者,也可用醒神开窍法以苏醒神志,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或给予醒神开窍针刺救急治疗.④全程注重调气以治神,辨治脑病首重调神,而调神之法首在调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救急选方》中搅肠沙与干霍乱异同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救急选方》的上卷第11门的搅肠沙门按语中讲到丹波元简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不同,并非同一种病,并指出搅肠沙最早出现于《世医得效方》,通过查阅《世医得效方》以后,不同医家的医籍中关于搅肠沙和干霍乱的记载,发现不同医家对干霍乱和搅肠沙的观点不同.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医籍中是否表明作者观点,是否分开记载及搅肠沙和干霍乱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发现搅肠沙和干霍乱,在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上不尽相同.急症治标的治疗方法更像是中医理论中的异病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