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痫前期的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药理学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特异性疾病,临床以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子痫前期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健康,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采用中药汤剂、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等治疗子痫前期的研究增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根素、天麻素、钩藤碱、人参皂苷、白术内酯、丹参素、川芎嗪、黄芪甲苷等成分能够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和侵袭,改善实验动物妊娠过程,对子痫前期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梳理相关文献,通过结合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分析中药临床用药合理性,为中药防治子痫前期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朱丹溪与龚居中辨治痨瘵异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从病因病机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皆认为痨瘵以"阴虚"为要,但朱丹溪认为痨瘵重在阴阳有偏,"痰血"为患;龚居中则基于"标本"理论,阐释了"痰火"乃生痨之关键.从治则治法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均注重补充气血,但朱丹溪治痨瘵重视养血补阴,除痰为先;龚居中治痨瘵则以驱贼补母,内外并施为要,提倡"痰火用灸".从选方用药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均多用人参、黄芪,以奏表里相兼、阴阳相合之功,但朱丹溪治疗痨瘵秉持"清补相守"的原则;龚居中则偏好循脏入药,尤重"二冬""二母".通过对比朱丹溪与龚居中诊疗痨瘵学术思想,总结两者辨治的异同点,有利于形成特色的中医诊疗痨瘵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参枳椇子口服液的解酒保肝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人参枳椇子口服液(GROL)的解酒保肝作用.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GROL高剂量组、GROL低剂量组和阳性药联苯双酯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用50%乙醇一次灌胃建立小鼠急性醉酒模型,考察GROL对小鼠基本生理活动、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相关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评价其解酒保肝作用.采用乙醇诱导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检测GROL干预后对乙醇刺激的AML12细胞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结果:GROL组小鼠醉酒时间显著延长,睡眠、醒酒时间显著缩短;血清中乙醇浓度、GPT、GOT水平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情况有所改善;GROL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对体外培养的AML12肝细胞,GROL可以逆转乙醇引起的肝细胞ALT和AST活性的升高以及过度生成的ROS量.结论:GROL具有良好的防醉、解酒和保肝作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与促进体内乙醇代谢、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基于UHPLC-Q Exactive Plus HRMS鉴定小续命汤中的成分,网络药理学预测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活性成分及潜在机制,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CAM)实验可视化小续命汤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从小续命汤中鉴别出麻黄碱、升麻素苷和黄芩苷等68个成分,包括氨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萜类、丁基苯肽类等化合物;成分与中风的交集靶点建立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共筛选出IL-6、TNF、EGFR、PDGFRB和PIK3CA等33个核心靶点;麻黄碱、黄芩苷和人参皂苷Rg1等57种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表明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可能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通路.qCAM实验中阳性对照组(Gas,0.02 mg)和小续命汤高剂量组(XXMD-H,2 mg,折合生药量16.69 mg)的血管相对面积比空白组显著增加(P<0.05),较好地可视化了小续命汤促进血管生成.结论:本研究通过结合UHPLC-Q Exactive Plus HRMS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阐明了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得出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作用于PI3K-AKT、VEGF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有关,并通过qCAM实验评价其促进血管生成活性,RT-qPCR进一步验证相关靶点,为小续命汤的质量研究与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SIC)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 60 例S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 30 g,干姜 12 g,人参 10 g,制附子 12 g,炙甘草 15g),每剂煎煮成 200 mL,每日 1 剂,分 3 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 8d.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和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E/A比值及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d):4.47±2.16 比 6.32±3.23,ICU停留时间(d):9.18±3.32 比 12.25±4.39,总住院时间(d):13.58±5.14 比 17.13±6.65,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 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6/30)比 43.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以治疗 8d两组对比最为显著[APACHE Ⅱ评分(分):13.71±3.37 比 16.21±3.82,SOFA评分(分):3.24±0.85 比 4.13±1.56,均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分:治疗 3d为 26.25±6.64 比 29.43±6.83,治疗 5d为 21.42±4.22 比 24.81±4.65,治疗 8d为 14.43±3.45比 17.58±4.56,均P<0.05);两组治疗后PCT、Lac、H-FABP均较治疗前下降,而PaO2/FiO2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尤以治疗 8d对比最明显[PCT(μg/L):2.47±1.18 比 3.54±1.51,Lac(mmol/L):1.86±0.41 比 2.33±0.64,H-FABP(μg/L):4.67±1.22 比 6.34±1.55,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97.63±53.92 比 265.44±48.38,均P<0.05].两组治疗后cTnI、NT-proBNP、LVESD、LVEDD先升高后降低,LVEF、E/A比值、TAPSE先下降后升高,于治疗 8d达到谷值或峰值,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nI(μg/L):0.15±0.06 比 0.24±0.13,NT-proBNP(ng/L):825.43±164.73 比 1234.40±243.37,LVESD(mm):48.36±4.46 比 52.64±5.15,LVEDD(mm):38.39±3.22 比 41.87±2.65,LVEF:0.55±0.08比 0.50±0.07,E/A比值:1.23±0.12 比 1.12±0.08,TAPSE(mm):22.45±2.23 比 20.55±2.66,均P<0.05].结论 茯苓四逆汤能改善SIC患者中医证候,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PLC-Q-TOF-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人参黄精杏麦饮化学成分群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与网络药理学探讨人参黄精杏麦饮抗疲劳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PLC-Q-TOF-MS技术鉴定人参黄精杏麦饮化学成分,并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学成分相关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疲劳靶点,利用韦恩图绘制平台获取共有靶点,并将信息导入Cyto-scope3.7.1 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UPLC-Q-TOF-MS分析鉴定出35 个药物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对药物和疾病靶标集进行拓扑分析,获得 14 个关键成分和39 个核心靶点;通过KEGG富集到癌症、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等信号通路.结论 人参黄精杏麦饮的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靶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免疫介导的炎症和感染以及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发挥抗疲劳作用,初步阐明人参黄精杏麦饮抗疲劳的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谭新华运用角药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谭新华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其所用角药类型可划分为补益类与祛邪类,分别有 3 种首选角药组合.补益类:针对脾肾气虚证,首选黄芪-人参-白术组合;针对肾阴亏虚证,首选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组合;针对肾阳不足证或下焦虚寒证,首选山药-益智仁-乌药组合.祛邪类:针对肝气郁滞证,首选柴胡-白芍-川楝子组合;针对气血瘀滞证,首选怀牛膝-桃仁-莪术组合;针对下焦湿热证型,首选车前子-萹蓄-瞿麦组合.从角药配伍角度分析谭新华教授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并于文末附医案 1 则加以说明,以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其学术思想,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张锡纯附子用药解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代表性医家,研究其使用附子的习惯与规律对于指导临证有现实意义.在张锡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含附子方剂共计 30首,其中 29首为复方汤剂,21首方剂指明使用经过炮制的附子(原文称"乌附子"),无使用生附子的实际案例,均未对煎煮法作特殊要求,其用量为 0.6~24 g,总体使用剂量较小.人参、甘草、干姜、山药、白术是常与附子配伍的药味,旨在发挥益火扶阳(温里寒)、温阳通痹、回阳固脱、引火归元等功效.张锡纯使用附子的用法较为谨慎保守,其用药经验可以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思路与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董荣芬基于胃神理论辨治不寐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董荣芬主任将消化道神经-体液调节反射系统称为“胃神”,临证常基于胃神理论,从斡旋中焦气机角度辨治不寐病。董师常将不寐病分为阳明燥热证、肝经郁热证、血虚火动证、清降失和证。阳明燥热证治以清热养阴、健脾安神为法,首选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肝经郁热证治以疏肝清热、养心安神为法,首选温胆汤加减治疗;血虚火动证治以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为法,首选黄连阿胶汤和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清降失和证治以调畅气机、养心安神为法,首选人参清肺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