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整体观中的分形与混沌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是一种跨越宏观、中观、微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它属于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单纯的还原论与构成论不满足对中医整体观的描述与研究,需要一种宏观、整体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跨越鸿沟推进中医现代化研究.系统论从整体看局部,而分形理论弥补了系统论的不足,从局部分形元生成发育成整体,提供了从局部认识整体的科学方法与工具.中医理论与思维中蕴含了诸多自相似性、无标度性、内齐次数性等分形特征,递归性为中医具象提供了可能.混沌具有初值敏感依赖性、有限预测性和内部有序性等特征,混沌吸引子就是一种分形结构.人体的功能状态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分形与混沌普遍存在于中医整体观认知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传统藏医学身体哲学思想及其现代向度
编辑人员丨2024/8/17
传统藏医学身体哲学思想与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具有一定渊源,同时也汲取了中医哲学思想对于身体的认识.传统藏医学以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为基础,在天人观、形神观中详细论述了身体与精神、身体与疾病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其身体哲学思想除具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色彩之外,还体现出浓厚的整体观、系统论特征,蕴含着打破主客体二元性的现代哲学向度.因此,对之予以创新性转化有助于推进藏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能够对藏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论浮针疗法的中医系统论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本研究借鉴系统论中的中医学思想探讨浮针疗法的系统中医学原理,首先,论证了浮针疗法蕴含的功能性原理.提出浮针所谓"患肌"理论,实质应该理解为"气血功能失常导致患肌产生",提出生理状态是气血充足、筋强肌健,病理状态是气血紊乱、筋肉失序,浮针治疗的机理是复行气血,以调筋肉;其次,论证了浮针疗法中体现的有机性原理,提出多患肌存在的本质是诸多肌肉有机性联系的破坏,提出浮针医学的"远程轰炸"可以使紊乱的肌肉群之间的有机联系得以改善,其内在机制与引徕效应和压电、反压电效应相关;再次,论证了浮针疗法中体现的元整体原理,提出其治疗手法中"扫散""再灌注"的起效机制是"以不病调已病","一元之气"调"万病之多";最后,论证了浮针疗法中体现的自主性原理,提出浮针疗法能激活人体的自愈调节机制,其实现途径有四:①利用"肌肉泵"的作用排除病理产物;②病理产物的消除有利于患病部位的正气来复;③调节肌肉(群)之间的协调关系,恢复功能关系正常;④扫散和再灌注活动作用是从器官到分子的多层次自主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浮针疗法的系统中医学原理探讨,以推动浮针理论的中医现代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湿秘之中医刍议及相关影响因素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便秘是以排便周期延长、排便不畅或艰难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总分虚实两端.湿秘作为便秘的一种特殊分类,主要表现为便质不干或黏滞,排便不爽,兼夹全身气机不畅、缠绵难愈的特点.古代医籍对于湿秘有诸多记载,现代中医学者之经验论述也颇多.湿秘之病因当分为内湿与外湿,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阻气滞为标,致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临床辨证论治遵循健脾、理气、祛湿三大原则,湿邪日久或酿生湿热或阻遏阳气,临证兼以清热或温润之法.目前湿邪之研究分布在各个领域,与便秘之共作用因素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胃肠动力、糖脂代谢及幽门螺杆菌感染4个方面,且各因素之间互为影响.但目前现代医学针对于湿秘之病理机制的系统论述及基础研究仍较欠缺,本研究从中医病名溯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现代医学相关影响因素几方面阐述湿秘,为后续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诊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系统论视角阐释托法内涵及临床拓展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6
系统论作为现代科学成果之一,能够较好地阐释并融汇中国传统医学.文章基于系统论的思想,结合传统中医气化思维,深入分析了中医外科托法的内涵,认为托法立足于正邪关系,以脏腑、经络、气血为系统主体,以恢复人体自适应调控能力为目的,体现了层级演化、跃迁、整体性涌现的系统科学特点.进一步以托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例,探讨了托法思维运用于其他现代外科疾病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病势与治则、治法关系浅议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中医学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就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四大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辨病势.辨病势的重要意义有二,一是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的方向,二是有利于确立适当诊疗对策.如何辨病势、确定治法进而选药组方的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是中医"论治"两个部分.中医的药物治疗过程,其中"组方"是非常关键的步骤.组方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就是处理"证候系统"(生理、病理)和"药方系统"(药物、方剂)相互关系的过程,即处理证候与方剂的关系的过程.中医是通过"治则或治法"把两个系统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两个系统的复杂性,致使两个系统对应关系异常复杂.临床实践证明,在辨证正确的前提下,证与方剂之间愈是丝丝入扣,疗效就愈佳.深入探讨证与方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的对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证素"病势"与方剂的内在关系便是方证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细胞行为组学:一种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的现代化以及标准化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中医研究强调整体观,目前的生物技术却无法有效的整合由分子生物学主导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组学所产生的信息来完整的描述组织生理.与此同时,在单细胞层面,细胞已经完成对不同时空背景的复杂蛋白网络信息的整合,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细胞行为上.在此,作者提出以细胞行为组学为主的策略并简短的介绍如何运用这种策略来进行针刺启动以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病征和病因不一定有直接可见的连结.但是,病征必定起于病因.病征是身体部分组织产生不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源于身体特定组织的组成细胞(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受到组织微环境不正常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有时,组织内一种细胞的失序就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反应.譬如:胰脏内β细胞的损伤造成Ⅰ型糖尿病,或是骨骼肌细胞的凋亡产生肌肉萎缩症.同时,复杂的病理反应也常是部分组织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这些组织内多种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微环境刺激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又与免疫细胞相串扰,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效应分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1].这样的环境培育了癌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因此,组织微环境能够左右其内部的细胞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机体生理与病理.造成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因(病因)常是基础医学关注的核心.了解病因后,我们才能试着遏制病因对组织内部细胞所产生的不正常影响,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一个组织内各种细胞的行为,才能以组织内细胞间的互动来描述组织生理与病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由机体内部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分子)以及环境因子(由机体外部吸收并出现在组织内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对其内的各种细胞产生影响.这些因子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其中,大分子可能凭借自身的构型与相匹配的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中的生物信号通路,改变所属信号传输链所调控的细胞行为;另外,小分子还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干扰细胞内蛋白的活性,据此改变细胞行为.因此,这些因子的出现决定了细胞行为.当一个外部刺激改变了组织微环境,组织内部细胞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本身又会成为组织微环境中的新刺激源.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生物性的.物理性的包含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力、细胞对细胞间充质蛋白(细胞分泌到胞体外的蛋白)的粘附力、细胞散发出的热量等.化学性的包含细胞直接或是经由外泌体、微囊泡、以及凋亡小体等分泌出来的各种生物因子.生物性的则是生长、迁移、侵袭、凋亡等.这些变化在组织内成为新的刺激并以级联反应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变组织内细胞的行为.组织内的各种细胞都适应了微环境的改变后,最终达成新的稳态,组织生理也就展现出新的样态(图1).如若外部刺激超过了常规水平而致使组织内部的细胞行为发生不正常的改变,组织可能就会处于病理发展的初始状态.以脑组织的生物力学为例,Segel等[2]发现脑组织硬度会随着衰老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功能,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硬度可以逆转这一衰老表型.此外,脑组织硬度也介导诸如力传导、力敏蛋白的产生、以及细胞骨架重塑等细胞行为,从而诱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3-4].而机体遭遇这些病理变化时的应变方式常是适应性的改变自身.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会感受到脑组织机械性质变化而定向迁移,施行包括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促进突触塑性、调控免疫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行为调适[5-7].由此可知,如若我们能够掌握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对一个细胞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考虑它们的时空顺序后将这些改变叠加起来,我们就能了解组织生理与病理.而研究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对各种细胞行为影响的总成就是细胞行为组学[8].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行为组学研究必须把对各种细胞行为的量化分析当成主要的手段,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或是生物化学所衍生的各种分子组学则为背景知识.原因如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不是物质.然而,基因或是蛋白都是物质,没有生命.所以它们不应是医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同时,从中医科学化的角度来看,中医的研究是整体性的,不能用以还原论为指导原则的分子生物学来主导,必须要从可以掌握整体组织生理活动的研究手段来实现.目前,针灸与方剂是中医施治的两种主要手段,所以在此就以如何运用细胞行为组学来研究针灸与方剂进行论述.在针灸研究方面:针灸经过两千多年的验证,其临床疗效有目共睹.而针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外治疗法,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近年来针刺的优势病种已经从疼痛类疾病逐渐扩展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从动物实验中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凋亡[9].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脑内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0].然而,以手针为例,手针仅通过一枚金属针作用于穴位,便可以调节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无法了解手针针刺启动的明确机制.由于从进针、行针和留针,整个针刺过程中穴区所受到的刺激仅仅是由金属针施予的机械力,所以穴区细胞必定具备了由机械力向神经信号转化的能力[1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穴区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由独立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特洛细胞等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外基质所组成.在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过程中,针体会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并对其进行牵拉.然而胶原纤维自身无法产生生物反应,所以它的作用应仅是将机械力传递给粘附于胶原纤维上的细胞.如此,对于针刺启动的研究首要就在于判定哪种穴区细胞对机械力刺激敏感(力敏细胞),并且能粘附于胶原纤维之上.接着,必须探讨这些力敏细胞在感受到由胶原纤维传来的拉伸力后,能够分泌哪些由拉伸力引发的细胞因子(力敏因子).与此同时,这些力敏因子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影响穴区周围的其他细胞行为,如肥大细胞脱颗粒、巨噬细胞极化等,并且引发针刺启动效应.如此,我们仅需要从单种细胞对其微环境的简单变化着手,并根据此细胞分泌的力敏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对穴区非力敏细胞的效应,表明细胞间的级联反应,便可了解针刺启动过程中机械力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化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是细胞行为组学的完美体现(图2).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目前药理研究的手段是以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技术为核心,这样的方法足以对于单靶点(仅对一种生物分子进行干预)分子药在细胞层面的药理进行研究.然而,中药方剂是以多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多靶点(复方)药,以目前盛行的生物技术无法把它们的药理解释清楚.尽管近年来以分子组学分析为主的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中药方剂药理研究的主流,希冀从各种分子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受测中药对病理状态细胞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难以被定量评估,而且结论也仅局限于特定的细胞,难以扩展到组织层面.如前所述,在面对多病因的复杂类疾病时,现有的生命科学技术无法体现系统论的精神,遑论探讨复方中药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结讯息.另一方面,细胞最终展现的行为是组织微环境和细胞行为平衡的结果,在微环境中出现中药复方内千百种不同的单体时,不论这些单体如何以不同的时空关系对细胞内的蛋白网络进行干预,细胞最终会将其整合成明确的细胞行为.基于此,中药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从细胞行为的角度有效整合现有的生物多组学体系,来解决系统生物学遭遇的难点.如此,我们可以绕过系统生物学在学术性面临的复杂预测手段,并了解复方分子对细胞的干预后细胞行为的改变结果.基于组织工程学及高通量的显微影像捕捉,细胞行为学运用精细的细胞行为表征快速实现时空连续的单细胞行为定量分析,通过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机械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切割、特征捕捉及分类.同时,对于方剂内不同药物组成的加减,我们也可以了解被加减药物对细胞行为的偏性,并了解中医用药的思想理论.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医药才能建立起一个以系统观为内涵的全新研究体系,以联结多种分子组学与细胞行为学的手段,架设链接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辅助中药的创新以及现代化(图3).中医一直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能仅从物质或能量层面去研究,必须兼顾物质、能量与信息.细胞行为组学基于生命的基本单位为研究核心,由细胞来体现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而蛋白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则由细胞的动态行为来表征.细胞的蛋白网络变化才是生命的表现,而专注于特定蛋白或是特定基因在特殊微环境下的改变无法描述生命.生命科学讲求对生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于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去注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这两者都必须恪守不离开探索生命的本源.细胞行为组学立于生命科学之内,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是执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进程的一种合适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国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基于政策工具分析2018-2022年我国老年健康相关政策文件,为完善老年健康相关政策,推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老年""老龄化""老年健康"等关键词在"北大法宝"、国务院政策文件库和相关部委门户网站检索公开发布的老年健康相关政策文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件进行编码,提取关键词.基于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理论和系统论维度理论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分析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结果 收集2018-2022年我国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文件57份,其中通知44份,意见7份,规定、制度、法规、通告、函和联合宣言各1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其司、局发文37份,占64.91%.文件高频关键词为"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健康""康复/护理""社区/基层/农村""试点""中医药""宣传""规范".文件编码413条,政策工具维度中的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分别占52.54%、31.72%和15.74%;供给型政策工具中,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19.61%)和科普宣传(7.99%)使用较多;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法规与管理制度(7.99%)使用较多;需求型政策工具中,试点/示范项目(5.33%)使用较多.系统论维度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分别占48.18%和51.82%;外部指标中政治系统(17.19%)和技术系统(16.46%)使用较多;内部指标使用集中在服务系统(35.60%).结论 2018-2022年我国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重点在于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等供给型政策;建议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优化供给型、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构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试系统论张锡纯脾胃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锡纯学贯中西,学验俱丰,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后世对其著作研究诸多,著述甚繁,然而多从张锡纯的大气论入手,对其脾胃观鲜有系统论述.张锡纯重脾胃的思想散见于其著作中,少有直接论述,正是因为这一“隐而散”的特点,在总结论述时颇有难度.该文试从脾胃为大气生化之源、脾胃为升降出入之枢和脾胃病治疗特点三大方面对张锡纯的脾胃观进行论述,紧扣“动态”二字,旨在尝试构建其脾胃观,丰富对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齐向华运用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脉学体系.论述了齐向华教授根据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从辨脉以审证求因、论治以脉为重等,提出应用病机脉象系统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并举验案以佐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