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后泵速对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血流左心室辅助装置(CF-LVAD)植入后泵速对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影响和预测价值。方法:以4例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构建动物模型,将心率控制在50~100次/分,以2 000 r/min为初始泵速,以50~100 r/min为增量改变泵速。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双通道超声流量仪和心脏超声分别记录心率、主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左心室收缩压、人工血管流量、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等。根据主动脉瓣功能状态将观测值分为主动脉瓣开放(AVO)组与主动脉瓣关闭(AVC)组,并进行Durbin-Wats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两独立样本 t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泵速对CF-LVAD植入后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鉴别意义。 结果:实验过程共计产生52个观测值,AVO组共33例,AVC组共19例。研究显示,在心率一致的情况下,泵速的增加导致AVC的风险加大。统计分析显示,AVC组的泵速高于AVO组[2 450.00(2 400.00,2 550.00) r/min比2 400.00(2 300.00,2 475.00) r/min, Z=-2.314,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随泵速的增加,AVC的风险加大(比值比>1)。ROC曲线分析显示,泵速对CF-LVAD植入后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鉴别有意义(AUC=0.691,95%置信区间=0.548~0.812, P<0.05)。 结论:CF-LVAD植入后,泵速对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鉴别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江苏省常熟地区脓毒性休克指南依从性及预后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常熟地区重症监护病房对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的依从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筛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住常熟地区3家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入选患者符合2016年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排除年龄小于18岁、妊娠、中途放弃治疗、入院后6 h内死亡以及已进入其他有关脓毒性休克干预治疗研究的患者。记录其基本情况,既往史,入院时情况,1 h、3 h及6 h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完成情况以及预后。根据患者存活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Bundle指标完成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3家医院共207例患者纳入研究,1 h Bundle完成率为27.1%,其中乳酸测定完成率81.2%,使用抗生素前血培养留取完成率72.5%,使用广谱抗生素完成率48.4%,液体复苏完成率74.4%,使用升压药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1 mmHg=0.133 kPa)完成率86.0%;3 h Bundle完成率为67.6%,其中乳酸测定完成率97.1%,使用抗生素前血培养留取完成率84.5%,使用广谱抗生素完成率97.1%,液体复苏完成率76.8%;6 h Bundle完成率为30.4%,其中平均动脉压达标完成率98.1%,重新评估容量状态(至少两项指标)完成率48.3%,中心静脉压达标完成率42.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达标完成率10.6%,床边超声完成率48.8%,抬腿及补液治疗完成率42.5%,乳酸升高重新评估完成率55.1%。3 h及6 h Bundle总完成率为27.1%。三家医院的完成情况无明显差别。脓毒性休克患者总病死率为58.9%,住ICU时间为10 d(5,23) d,住院时间为14 d(6,26) d。单因素分析示抗生素使用时间,中心静脉压达标、床旁超声、抬腿补液试验,乳酸升高后重新评估以及6 h Bundle完成、3 h及6 h均Bundle完成、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P=0.005,0.001,0.001,0.002,均 P<0.01),对上述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静脉压达标( OR=23.236, P=0.001)、抬腿补液试验( OR=0.102, P=0.012),乳酸升高后重新评估( OR=0.197, P=0.001)及APACHEⅡ评分( OR=1.103, P<0.01)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28 d生存曲线显示6 h Bundle完成可降低病死率(Log Rank χ2=8.944, P=0.003)。 结论:常熟地区对于脓毒症性休克治疗指南的依从性并不高,而依从性与预后密切相关,需要加强改进措施,提高指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相关心肌病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相关心肌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患者入ICU 24 h内完成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心指数等。收集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等。Cox回归分析患者45 d死亡的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相关应激性心肌病(ST)和脓毒症心肌病(SC)患者45 d病死率及有无右心功能不全者的45 d病死率。结果:根据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将患者分为左心室功能正常组(174例,66.9%)、SC组(66例,25.4%)、ST组(20例,7.7%)。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组比,ST组和SC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高( P<0.05),但ST组与SC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C组比,ST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3(28,41)% 比45(38,48)%]、心指数[2.29(1.99,2.53)L·min -1·m -2 比 3.04(2.61,3.61)L·min -1·m -2)低(均 P<0.05),但右心室三尖瓣环位移较高[18.6(16.0,21.2)mm 比 15.1(12.5,19.0)mm, 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右心功能不全是脓毒症患者45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992,95% CI 1.088~3.647, P=0.02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45 d病死率,ST组为25.0%(5/20),SC组为30.3%(20/66),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组为18.4%(32/17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8)。有右心功能不全者45 d病死率为38.0%(30/79),右心功能正常者45 d病死率为14.9%(27/1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与SC患者比,ST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更差,心指数更低,而右心功能较好,未发现ST或SC与45 d死亡存在相关性。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脓毒症患者预后较差,应关注患者的右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下腔静脉变异度(IVCV)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 2)指导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按照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指南给予液体复苏。对照组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策略进行液体复苏;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CVP)12~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尿量(UO)>0.5 mL·kg -1·h -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0.70。观察组采用床旁B超动态监测IVCV并结合Pcv-aCO 2评估患者复苏终点;复苏目标:下腔静脉充盈固定且直径>2 cm,IVCV<18%,Pcv-aCO 2<6 mmHg。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前及复苏6 h、24 h复苏指标的变化,并记录6 h复苏达标率、6 h乳酸清除率(LCR)、6 h和24 h液体总入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的发生率。 结果:共80例患者纳入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及24 h MAP、CVP、ScvO 2均较复苏前明显增加,而Pcv-aCO 2和血乳酸(Lac)均较复苏前明显下降,且UO随复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说明两种复苏终点评估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与复苏前比较,观察组复苏6 h及24 h IVCV明显下降〔(17.54±4.52)%、(18.32±3.64)%比(27.49±10.56)%,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复苏6 h MAP、ScvO 2明显升高〔MAP(mmHg):69.09±4.64比66.37±4.32,ScvO 2:0.666±0.033比0.645±0.035,均 P<0.05〕,24 h MAP明显升高(mmHg:75.16±3.28比70.12±2.18, P<0.05),但CVP偏低(cmH 2O:9.25±1.49比10.25±1.05, P<0.05),说明观察组复苏效率更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苏6 h LCR明显升高〔(55.64±6.23)%比(52.45±4.52)%, P<0.05〕,6 h和24 h液体总入量均明显下降(mL:2 860.73±658.32比3 568.54±856.43,4 768.65±1 085.65比5 385.34±1 354.83,均 P<0.05),且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d:6.78±3.45比8.45±2.85, P<0.05),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2.5%(1/40)比20.0%(8/40), 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和急性肾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动态监测IVCV及Pcv-aCO 2可有效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而且与EGDT方案相比,可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液体总入量,降低急性肺水肿发生率,结合其无创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查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体外循环(CPB)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情况,并探讨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的87例CPB术后患儿(年龄3 d~110个月,中位年龄4.4个月),77例在术后72 h内行持续脑电图(EEG)及脑氧饱和度(ScO 2)监测,10例转出CICU后发生临床癫痫,再次转入行8~180 h的EEG监测。每4 h记录临床数据,包括血压、中心静脉压(CVP)、体温、动脉血气、乳酸、多巴胺、米力农、肾上腺素剂量,每天测量C反应蛋白(CRP)及前体脑钠肽(NT-proBNP)。记录人口数据、CHD外科手术复杂程度等级(STAT)及临床结局指标(机械通气、CICU停留、住院时间及是否死亡)。 结果:24例(27.6%)患儿出现癫痫发作,首次发作均于48 h内,其中7例为临床伴EEG发作,7例为脑电图发作,10例为临床发作,3例转归为癫痫,2例死亡并均有脑电图癫痫发作。癫痫组较无癫痫组手术时间更长、STAT分级更高、临床结局更差(均 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中,癫痫发作与肾上腺素剂量、体温、乳酸水平(均 P<0.01)、血压、CVP(均 P<0.05)及CRP( P<0.1)均呈正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 2)]、ScO 2、米力农剂量呈负相关(均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癫痫发作与肾上腺素剂量( P<0.001)、乳酸水平( P<0.01)呈正相关。 结论:此队列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较高。与癫痫发作相关的围术期因素有许多,其中最显著的危险因素是肾上腺素高剂量和乳酸升高。在我国,CPB后脑损伤亟需得到重视,以减轻并改善神经发育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源性休克(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患者症状改善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东莞康华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ECMO支持治疗的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应用ECMO前患者状态,分析应用时机、置管方法、药物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2 h/48 h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急性爆发性心肌炎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各1例。应用ECMO治疗前6例患者均进行心肺复苏10~180 min,2例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支持治疗。应用ECMO治疗后2 h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O 2)、pH及乳酸(LA)均出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 h/48 h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治疗后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例患者休克改善、病情稳定后顺利撤机,撤机成功率为83.33%。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致死;2例患者置管位置出血;1例患者发生感染。 结论:心源性休克患者及时应用ECMO治疗有助于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与休克症状,把握ECMO应用时机、合理置管、正确使用药物以及加强临床护理都是减少并发症、保证ECMO疗效的关键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在休克患者液体入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在休克患者液体入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休克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PICCO监测,研究组患者予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入量管理相关指标[24 h液体总入量、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及乳酸]、治疗转归相关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24 h病情缓解率、28 d病死率、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结果:研究组24 h液体总入量[(2 516.98±254.78)mL]、乳酸[(0.60±0.0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 920.02±295.33)mL、(1.34±0.15)mmol/L]( t=16.573、3.837, P<0.001、 P=0.041)。研究组CVP[(13.38±1.41)mmHg]、MAP[(82.34±8.22)mmHg]、氧合指数[(224.06±23.21)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53±0.85)mmHg、(70.92±7.18)mmHg、(192.30±19.70)mmHg]( t=5.152、6.754、-2.498,均 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7.54±0.72)d]、ICU入住时间[(11.46±1.1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1.72±1.13)d、(18.29±1.73)d]( t=4.727、5.224,均 P<0.05)。研究组24 h病情缓解率[85.37%(35/41)]明显高于对照组[63.41%(26/41)],28 d病死率[7.32%(3/41)]明显低于对照组[29.27%(12/41)](χ 2=5.185、6.608,均 P<0.05)。研究组SOFA评分[(6.86±0.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05±0.91)分]( t=4.814, P<0.05)。 结论: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在休克患者液体入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液体总入量,明显改善患者治疗转归相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其对血流动力学、组织学灌注、心功能、应激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iCCO组(58例)和常规组(58例)。PiCCO组在PiCCO监测指导下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常规组根据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行经验性治疗,治疗7 d时评价两组疗效。记录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相关参数,治疗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参数和应激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使用情况,器官损伤以及病死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4、72 h、7 d后的心排血指数(CI)、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较治疗前逐渐上升(均 P<0.01),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CVP、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 2)、动脉血乳酸(aLac)、皮质醇(Cor)、肾素(R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均 P<0.01)。PiCCO组治疗24、72 h、7 d的CI、MAP、ScvO 2高于常规组(均 P<0.01),GEDVI、EVLWI、SVRI、CVP、Pcv-aCO 2、aLac、Cor、Rn、ACTH、IL-6、CRP低于常规组(均 P<0.01)。两组治疗后Tei指数均出现下降(均 P<0.01),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出现增高(均 P<0.01),且PiCCO组治疗后Tei低于常规组( P<0.01),E/A、LVEF高于常规组(均 P<0.01)。PiCCO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P<0.05),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强心药使用比例、病死率低于常规组(均 P<0.05)。 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和病死率,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21例,年龄60~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PVI指导下补液;对照组30例,在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指导下补液。通过Masimo Radical-7和SedLine连续监测患者PVI、灌注指数(PI)、患者状态指数(PSI),术中PSI保持25~50。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2)围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晶体输入量、胶体输入量、输液总量、尿量,以及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3)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包括患者入室6 min(T0)、插管后6 min(T1)、切皮时(T2)、胃肠吻合后(T3)、拔管后6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PVI、PI、中心静脉压;(4)炎症细胞因子及动脉血乳酸指标,包括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中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及乳酸。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两组患者拔管时间、PACU时间、OAA/S评分、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晶体输液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排气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术中胶体输液量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P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的中心静脉压和PVI均高于观察组,前者在T2、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在T1、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PI、对照组心率、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T0时比较,观察组心率T1~T3逐渐降低、T4时升高,对照组平均动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中心静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PVI T1~T4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两组患者内毒素、C反应蛋白、乳酸在术后第1、3天均高于术前,且术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VI监测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能较好地指导液体管理,维持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需平衡,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机体快速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阻力指数联合中心静脉压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阻力指数(RRI)联合中心静脉压(CVP)对脓毒性休克诱导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以期寻找诊断脓毒性休克诱导AKI更好的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连续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第一个24 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24 h内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行床旁超声测定RRI,并记录测量时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每小时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存活情况。观察终点事件为死亡、出院或入ICU 28 d,以首先出现的终点事件为观察终止时间。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制定的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及非AKI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预后情况及可能导致AKI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107例患者,其中AKI组59例,非AKI组48例。两组RRI、CVP、NE用量≥0.5 μg·kg -1·min -1的比例、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及血肌酐(S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P、RRI、Lac、PCT为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危险因素〔CVP:优势比( OR)=1.20,95%可信区间(95% CI)为1.03~1.40, P=0.022;RRI: OR=3.02,95% CI为2.64~3.48, P=0.006;Lac: OR=2.43,95% CI为1.32~4.50, P=0.005;PCT: OR=1.20,95% CI为1.05~1.38, 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P≥9.5 mmHg(1 mmHg=0.133 kPa)、RRI≥0.695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6和0.662;RRI联合CVP的预测价值大于单一指标,但诊断价值不高,其AUC为0.712,95% CI为0.615~0.809,敏感度为59%,特异度为75%。 结论:高RRI和CVP为脓毒性休克诱导AKI的危险因素,RRI联合CVP预测脓毒性休克诱导AKI发生的价值不高,需要对多普勒超声测得RR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才可为AKI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