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肾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据2020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肾癌发病率为3.99/10万,死亡率为1.39/10万。随着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普及,目前超过50%的肾癌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中意外发现,晚期阶段患者比例明显下降。尽管我国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69.8%,但不同地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为进一步推动肾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肾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版)》等国家级肾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临床经验,在符合科学性、普适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肾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学习算法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肺癌患者在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癌症晚期,预后效果不佳。尽早、准确地发现有潜在风险的患者并进行诊断,并对其预后进行准确的预测,对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的拟定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火热。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具有从复杂、大量数据中进行高效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得到的模型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这些特点可以极大地推进肺癌的有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eRNA调控网络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30%的RCC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已进入晚期或发生转移,而经手术治疗后的RCC患者发展为复发转移性RCC的概率仍达20%~30%。有数据证明,我国R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目前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竞争性内源RNA(ceRNA)假说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通过lncRNA-miRNA-mRNA网络使分子转录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成为癌症诊治中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已验证的ceRNA参与RC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RCC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该病的癌前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潜在生物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动力疗法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肺癌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日渐成熟。现代诊疗模式趋于多学科、个体化及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以微创性、高选择性、低毒性、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成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在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均有良好的适用性。PDT利用其光化学反应在早期气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及晚期气道肿瘤姑息性治疗中有良好的成效。但越来越多人关注PDT的联合治疗模式,如联合手术可减轻瘤负荷或消除潜在病灶;联合放疗可减少接受的辐射总量并改善疗效;联合化疗实现局部与全身抗癌结合;联合靶向治疗增强抗癌药物的靶向性;联合免疫治疗增强抗肿瘤免疫等。本文关注PDT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以期为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后预测标志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新辅助化疗(NACT)患者预后的标志物,并进行临床验证,探讨其预后预测效能。方法:(1)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肿瘤免疫研究数据库(TIMER2.0)等多种在线工具联合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卵巢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20(CK20)、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Wilms瘤基因1(WT1)基因的功能、表达及预后差异。(2)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1月至2018年8月间收治的121例初治晚期(Ⅲa~Ⅳb期)卵巢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CK20、HER-2、WT1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20、HER-2、WT1基因的单基因或多基因联合检测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多种在线工具联合分析显示,CK20、HER-2及WT1基因及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与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且各基因在不同分期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HER-2基因低表达卵巢癌患者(212例)的总生存率(OS)显著高于HER-2基因高表达者(212例; P=0.019)。HER-2基因表达与浸润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数呈正相关( r=0.162, P=0.010)。基因本体(GO)通路富集发现,HER-2和WT1基因共同参与生长的正向调节、细胞生长调节、血管生成的调节、细胞生长4条信号通路。(2)临床验证: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晚期卵巢癌组织中CK20、HER-2、WT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8%(30/121)、52.9%(64/121)、79.3%(96/121)。CK20蛋白在行新辅助化疗(NACT)后的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 P<0.001);WT1蛋白在低分化卵巢癌、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其他病理类型者( P=0.032、 P=0.04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是影响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OS的独立因素( P=0.038);治疗方案、化疗反应是影响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OS及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CK20、HER-2、WT1基因中单基因或多基因联合检测对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均不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其中,3个基因联合检测对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586、0.594),单基因检测中以WT1对死亡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565)、HER-2对复发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568)。 结论:CK20蛋白阴性表达可能与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HER-2及WT1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新辅助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对局部晚期可切除、边界或潜在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化疗联合PD-1抗体新辅助治疗的局部晚期可切除、边界或潜在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28例,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临床TNM分期标准,Ⅱ期、Ⅲ期、ⅣA期、ⅣB期和分期不明者分别有1、15、10、1和1例。治疗方案为紫杉类药物与铂类药物或氟尿嘧啶的双药化疗联合PD-1抗体治疗。2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对适合手术者行手术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分别有1、21、5和1例患者完成了1、2、3、4个周期化疗联合PD-1抗体治疗。客观缓解率为71.4%(20/28),疾病控制率为100%(28/28)。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6/28),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白细胞减少1例,血小板减少1例,免疫性肝炎1例。无治疗相关死亡。23例患者完成了手术治疗,R0切除率为87.0%(20/23),其中13例患者术后病理分期降至Ⅰ期,病理完全缓解率为17.3%(4/23),原发灶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1.7%(5/23)。4例在完成新辅助治疗后行根治性放化疗,1例达到部分缓解后拒绝后续治疗。结论:对于局部晚期可切除、边界或潜在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PD-1抗体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性良好,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晚期肺癌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晚期肺癌患者220例,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和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LQ-LC13)评估患者生命质量。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影响晚期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83.6%),其中男性102例(55.4%),女性82例(44.6%)。在QLQ-C30的5个功能领域中,社会功能领域得分较低[(60.2±11.8)分],认知功能领域得分较高[(78.5±13.4)分];在3个症状领域中,疼痛得分较高[(36.8±10.3)分];在6个单一条目中,食欲缺乏较为严重[(58.5±10.5)分]。在QLQ-LC13的10个症状领域中,气促、咳嗽症状较为突出[(34.6±9.5)分、(33.6±6.8)分]。女性、年龄大、子女少、转移器官数目多、伴有其他疾病及接受化疗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均 P<0.05),未发现吸烟状况及职业、文化程度与晚期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有相关性(均 P>0.05)。 结论:晚期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子女数、转移器官数目、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治疗方式与其生命质量密切相关,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住院的10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需要制定完整的资料登记表,在患者入院后2 h以内进行首次压力性损伤危险性评估以评估其皮肤情况。对患者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压疮危险评估表(Braden评分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情况进行测定与评估。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院内获得性压力损伤的发生率为(5.00%);其中男性患者3例(60.00%),女性患者2例(40.00%);年龄范围38~89岁;其中有1例(20.00%)患者为1期压力性损伤,3例(60.00%)患者中为2期压力性损伤,1例(20.00%)患者为不可分期损伤;不同年龄、Braden评分、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KFS量表评分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情况比较(χ 2=7.916、34.657、5.432、18.034、38.922,均 P<0.05);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年龄≥70岁、KPS评分≤30分、Braden评分≤16分癌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年龄<70岁、KPS评分>30分、Braden评分>16分癌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8.034、5.432、7.916、38.922、34.657,均 P<0.05);将压力性损伤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作为自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年龄≥70岁、KPS评分≤30分、Braden评分≤16分均是癌症晚期出现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KFS评分、Braden评分、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与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均是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晚期肺癌患者依恋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疾病感知与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疾病感知和希望在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为改善晚期肺癌患者应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4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Herth希望量表、医学应对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及Bootstrap法构建并验证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最终纳入336例晚期肺癌患者,其中男214例,女122例,年龄27~79(59.43 ± 8.61)岁。晚期肺癌患者依恋回避得分为(3.31 ± 1.01)分,依恋焦虑得分为(3.86 ± 1.17)分,疾病感知得分为(40.07 ± 12.01)分,希望得分为(34.05 ± 5.87)分,面对应对得分为(18.75 ± 5.34)分,回避应对得分为(15.47 ± 1.97)分,屈服应对得分为(9.62 ± 3.85)分。晚期肺癌患者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与屈服应对呈正相关( r=0.448、0.747,均 P<0.01),与疾病感知呈正相关( r=0.356、0.627,均 P<0.01),与希望呈负相关( r=-0.406、-0.670,均 P<0.01);疾病感知与屈服应对呈正相关( r=0.744, P<0.01),与希望呈负相关( r=-0.628, P<0.01);希望与屈服应对呈负相关( r=-0.769, P<0.01)。中介模型表明,晚期肺癌患者依恋回避→疾病感知→希望→屈服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009,效应量为13.95%,依恋焦虑→疾病感知→希望→屈服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010,效应量为8.27%。 结论:依恋既能直接预测晚期肺癌患者屈服应对,又可以通过疾病感知和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屈服应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R/M HN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Ⅱ期临床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即将接受晚期一线治疗的R/M HNSCC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治疗6周期,疾病获得控制的患者继续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完成共35周期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安全性指标。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疗效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不良事件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进行评估。结果:2021年4月23日至2023年3月22日共纳入30例R/M HNSC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6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客观缓解率为70.0%,疾病控制率为9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1.6个月和18.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7.3个月。≥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减少(26.7%)、中性粒细胞减少(26.7%)、外周神经毒性(3.3%)、皮疹(3.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3%)和免疫相关性肺炎(3.3%);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40.0%)。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方案一线治疗中国R/M HNSCC患者初步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