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风藤活性成分对糖尿病db/db小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青风藤活性成分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30 只 6 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组(195 mg/kg/d羟苯磺酸钙),盐酸青藤碱(Sinomenine Hydrochloride,SH)低、中、高剂量组(31.2、62.4、124.8 mg/kg/d SH)5 组,同时选取 6 只同周龄db/m小鼠设为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 1 次,定时灌胃给药,连续 6w.于 12w末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试剂盒检测肾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及补体蛋白3(C3)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SH低、中、高剂量组小鼠mAlb、SCr和BUN水平均降低(P<0.05);肾组织匀浆中MDA水平降低(P<0.05),GSH水平和SOD活性均升高(P<0.05);血清中TNF-α、IL-1β、IL-6、IgG、IgM、IgA和补体C3 水平均降低(P<0.05),IL-10 水平升高(P<0.05);镜下肾小球损伤及肾小管上皮水肿情况均有所改善,肾组织损伤减轻.结论:青风藤活性成分对DM db/db小鼠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及提高免疫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在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在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IK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个别出现发热、皮肤瘙痒及皮疹、乏力困倦、关节肌肉酸痛等1种或几种不良反应,但症状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或自行缓解,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异常病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KPS评分以及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增强了恶性肿瘤患者对CIK生物免疫疗法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对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盂鳞状细胞癌漏诊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盂鳞状细胞癌(SCC)发病率低,由于其临床表现和传统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诊断十分困难。本文报告1例既往有双肾结石多次手术史的患者,因右肾输尿管结石、左肾复杂性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等先后两次入院。其间共行6次手术,其中第1次住院19 d,分别行右输尿管镜取石术和右肾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 d后第2次入院,共进行4次左肾PCNL,住院27 d。两次住院期间,3次尿路增强CT检查均未报告肿瘤。患者第4次行左肾PCNL后仍持续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考虑左肾盂肿瘤,与患者沟通后建议切除左肾。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盂SCC。左肾切除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0 d出院,术后3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96例初治MM患者临床资料,以确诊时血肌酐是否>177 μmol/L,分为肾损伤组33例和非肾损伤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MM患者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肾损伤组血红蛋白低于非肾损伤组,白细胞计数、血尿酸、尿素氮、β 2-微球蛋白(β 2-MG)、胱抑素C及轻链型患者比例、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肾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4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2例(64.7%)结果异常。非肾损伤组26例行基因检测,结果异常14例,其中IgH重排11例(42.3%),RB1缺失4例(15.4%),1q21扩增4例(15.4%),P53缺失1例(3.8%);肾损伤组8例行基因检测,结果均异常,其中IgH重排6例(75.0%),RB1缺失5例(40.0%),1q21扩增例2例(25.0%),P53缺失1例(12.5%);肾损伤组RB1突变率高于非肾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3, P=0.03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升高( OR=1.009,95% CI 1.002~1.016, P=0.015)、ISS-Ⅲ期( OR=16.401,95% CI 1.174~229.164, P=0.038)、白细胞计数升高( OR=1.833,95% CI 1.020~3.294, P=0.043)、β 2-MG升高( OR=1.320,95% CI 1.009~1.728, P=0.043)、血红蛋白降低( OR=0.900,95% CI 0.832~0.922, P=0.008)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血尿酸(AUC=0.775,95% CI 0.675~0.875, P<0.001)、白细胞计数(AUC=0.696,95% CI 0.583~0.809, P=0.002)、β 2-MG(AUC=0.822,95% CI 0.732~0.911, P<0.001)、血红蛋白(AUC=0.755,95% CI 0.652~0.857, P<0.001)、ISS-Ⅲ期(AUC=0.763,95% CI 0.669~0.856, P<0.001)对MM肾损伤均具有预测价值。 结论:MM患者合并肾损伤发生率高,积极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 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后完成肾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手术。原发灶切除术后出现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2.5(1~84)个月。 结果:本研究12例原发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型1例,肾集合管癌1例;转移灶病理结果均与原发灶相同。原发灶切除术后行化疗3例,放疗6例,靶向药物治疗2例。12例中位随访时间34(2~96)个月,3例(25%)死亡。其中年龄( P=0.265)、性别( P=0.183)、BMI( P=0.152)、原发灶肿瘤大小( P=0.082)、是否行放化疗和靶向治疗( P=0.915)与总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原发灶切除术后转移灶出现时间( P=0.046)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 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后至转移灶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KI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伴横纹肌样分化与伴肉瘤样分化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伴横纹肌样分化(mRCC-R)与伴肉瘤样分化(mRC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TKI治疗的5例mRCC-R和9例mRCC-S患者的临床资料。mRCC-R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0.2±7.1)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2例,纳差、消瘦1例,体检发现2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2例;肿瘤长径(8.8±4.1) cm;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5例;术后发生肺转移4例,肺转移合并腹膜转移1例。mRCC-S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58.0±8.0)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例,肉眼血尿1例,消瘦1例,体检发现6例;肿瘤位于左肾4例,右肾5例;肿瘤长径(8.9±3.5) cm;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9例;术前存在肺转移1例,术后发现肺转移3例,骨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合并肝转移1例,肺转移合并骨转移1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现转移后5例mRCC-R和6例mRCC-S应用索拉非尼,2例mRCC-S应用舒尼替尼,1例mRCC-S应用阿昔替尼治疗。比较mRCC-R组与mRCC-S组应用TKI后患者生存情况,以及同一病理类型患者术后早期(<3个月)与≥3个月后使用TKI的生存情况。对两组出现相同转移部位患者应用TKI后的生存情况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mRCC-R组和mRCC-S组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26.5±5.5)个月和(20.7±4.7)个月( P=0.329),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21.9±5.5)个月和(6.3±2.1)个月( P=0.013)。mRCC-S组中术后早期和术后≥3个月使用TKI治疗患者的OS分别为(27.5±6.5)个月和(16.8±6.1)个月( P=0.619),PFS分别为(12.3±3.3)个月和(3.3±1.7)个月( P=0.096);mRCC-R组中术后早期出现转移并使用TKI治疗仅1例,最终因疾病进展后死亡,OS为3个月。mRCC-R组和mRCC-S组中单纯肺转移患者的OS分别为(33.3±2.2)个月和(19.5±8.9)个月( P=0.118),PFS分别为(27.3±3.1)个月和(7.8±4.2)个月( P=0.009)。 结论:TKI治疗mRCC-R的疗效优于mRCC-S。对于单纯肺转移的患者,mRCC-R的PFS优于mRCC-S。mRCC-S患者术后早期应用TKI与术后≥3个月应用TKI,预后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与肾嫌色细胞癌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以下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并与肾嫌色细胞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8例Xp11.2肾细胞癌患者和2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均为术前23例行CT检查、5例行MRI。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CT图像主要观察病灶侧别、位置、大小、边界、形状、密度均匀性、成分(实性、囊实性、囊性)、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测量各期肿瘤实性部分的CT值。MRI图像主要观察病灶在各序列的信号和强化方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2种病变间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差异。 结果:Xp11.2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年龄分别为(27±10)岁和(3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 P<0.001)。Xp11.2肾细胞癌最长径(5.4±2.2)cm,肾嫌色细胞癌为(6.9±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 P=0.005)。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间密度均匀性、病灶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0、18.67, P=0.032、<0.001),病灶侧别、位置、边界、形状、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增强扫描Xp11.2肾细胞癌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均大于肾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80、20.15, P均<0.001)。5例Xp11.2肾细胞癌T 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 2WI呈稍低信号,增强后2例呈延迟强化、3例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 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大小、密度均匀性、组成成分、增强后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有一定差异,结合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有助于临床术前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哺乳期伯基特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对伯基特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哺乳期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双乳肿大明显,肝功能及肾功能实验室检测均正常。PET-CT结果示:双侧乳房巨大,放射性弥漫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10.8,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不除外伯基特淋巴瘤。病理结果示:胶原纤维组织中见多量肿瘤细胞弥漫增生浸润,可见明显"星天"现象,骨髓细胞学、免疫学、形态学及蛋白水平标志均符合伯基特淋巴瘤改变,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myc基因位点易发生断裂,支持伯基特淋巴瘤。经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病变明显改善,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率低,发展速度快,应提高认识并及时临床处理,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检索时间为2004年到2019年,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8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且经组织学均确诊为囊性肾细胞癌,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发生癌症特异性死亡10例(3.51%)。患者第1、5、10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9.30%、96.85%、96.49%。结论: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囊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更低的临床分期,更低比例的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但高组织学分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进展、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建议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儿童和青少年(年龄≤21岁)、瘦人(体重指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发NAFLD也较常见。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也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越来越常见的病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