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研究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豫北地区 4 个具有代表性乡镇的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2022 年 1月—3月 519例中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现场调查问卷采集病人一般资料,通过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问卷(GAD-7)了解病人合并焦虑、抑郁情况.采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 检验分析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常见因素在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及高血压合并抑郁的常见危险因素.结果: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及合并抑郁检出率分别为 33.7%、35.8%;性别、饮酒、锻炼、血压控制情况、合并其他慢性病、睡眠是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形体、饮酒、睡眠是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有饮酒史、缺乏锻炼、血压控制不佳、合并其他慢性病、失眠为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女性、肥胖、经常饮酒、睡眠质量不佳为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合并焦虑及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在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应重视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视和合理干预,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为该类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至2023年就诊于我院的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病例信息,对从患者分离出的隐球菌菌株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定并用ITS测序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法对菌株进行分型分析,使用FUNGUS3对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例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1.0±8.0岁;肝癌、肝衰竭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各2例;除1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外,其余为血流、胸腹水、脑脊液和尿液感染.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隐球菌均为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MLST分型均为ST5型.抗真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株菌对抗隐球菌一线药物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为100%,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为33.3%,中介率为66.7%;6株菌除1株对伊曲康唑为非野生型(non-wild type,NWT)外,其余均为野生型(wild type,WT)菌株,6例患者隐球菌感染后均死亡.结论 合并隐球菌感染的肝病患者多为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肝病晚期中老年患者,其感染的隐球菌以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ST5型为主,对常用抗隐球菌一线药物氟康唑的敏感性较低,单用氟康唑治疗效果差.此类患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感染的情况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对此类患者可进行常规隐球菌感染的筛查,以便及早诊治隐球相关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与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共病模式及网络,为慢性病共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选取≥45岁的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Gephi软件对其共患网络进行分析.结果: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共患率为72.71%,女性共患率高于男性(73.42%和70.74%,x2=13.789,P<0.001);共病组合以二元与三元最为常见,二元共病组合中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14.58%)患病率最高,三元共病组合中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6.65%)患病率最高;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以高血压为中心,与关节炎或风湿病之间的联系最紧密.结论: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患率高,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等共病模式典型,不同人群慢性病共患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慢性病共病防控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关键慢性病进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慢性病对中老年人跌倒伤害影响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分析慢性病对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以2011年基线调查募集的13 670名≥45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追踪至2018年,其中45~59岁中年人7 443例(54.45%),≥60岁老年人6 227例(45.5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慢性病种类、患慢性病数目及与其他暴露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未患慢性病的中年人相比,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炎使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21%( HR=1.21,95% CI:1.02~1.45)和27%( HR=1.27,95% CI:1.12~1.43);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患肾脏病使跌倒伤害风险增加26%( HR=1.26,95% CI:1.03~1.53)。中老年人群患慢性病数与跌倒伤害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χ2=133.61, P<0.001),且是线性关系;与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好和无跌倒伤害史的非慢性病中老年人相比,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了64%( HR=1.64,95% CI:1.43~1.89)、66%( HR=1.66,95% CI:1.39~1.99)和158%( HR=2.58,95% CI:2.24~2.97)。 结论:患慢性病数与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呈正向线性关系,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是重点干预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将跌倒伤害预防窗口前移至中年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 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 χ2=13 185.21, 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 χ2=12 939.83, 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 χ2=115.70, 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 χ2=103.42, P<0.001)。 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黑龙江省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黑龙江省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法(PPS法)招募年龄为40~70岁的中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将调查对象按年龄分层(40~49、50~59、60~70岁),收集日间随意1次尿样,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1-2016)检测尿碘。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调查因素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 771名中老年人,年龄为(54.32 ± 8.24)岁,尿碘中位数为157.04 μg/L,处于碘适宜水平。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43.63%(1 209/2 771),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 2趋势=49.400, P < 0.01);其中,女性患病率为46.98%(917/1 952),明显高于男性的35.65%(292/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0.082, P < 0.01)。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小结节占57.65%(697/1 209),大结节占42.35%(512/1 209),且大结节所占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 2趋势=18.751, P < 0.01);单发结节占42.76%(517/1 209),多发结节占57.24%(692/1 209),且多发结节所占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 2趋势=18.437, P < 0.01);以囊实性结节最为多见[47.97%(580/1 209)],其次为实性结节[44.25%(535/1 209)],囊性结节最为少见[7.78%(94/1 2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 OR)= 1.868,95%置信区间( CI):1.538~2.269, P < 0.01]、年龄(50~59岁组: OR=1.258,95% CI:1.020~1.550, P < 0.05;60~70岁组: OR=1.762,95% CI:1.407~2.207, P < 0.01)、超重( OR=1.303,95% CI:1.078~1.574, P < 0.01)、高血压( OR=1.332,95% CI:1.037~1.712, P < 0.05)以及糖尿病( OR=1.604,95% CI:1.077~2.387, P < 0.05)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黑龙江省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流行有明显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结节、多发结节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对于女性、高龄、超重、高血压及糖尿病人群应加强早期筛查并关注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维生素D缺乏状况的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了解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维生素D缺乏状况。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55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该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维生素D状况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 004例研究对象,年龄55~102岁,平均(71.1±9.7)岁,其中男725例,女2 279例,血清25(OH)D为(17.77±9.92)μg/L,属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55~64岁、65~74岁、75~84岁、85岁及以上维生素D分别为(19.66±9.77)μg/L、(18.34±9.78)μg/L、(16.19±9.51)μg/L、(14.74±10.49)μg/L,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9.357, P<0.05);全部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达到严重缺乏程度占21.3%,缺乏占44.6%,不足占23.3%,充足占10.8%。男性维生素D水平由严重缺乏到充足不同程度分别为18.2%、44.8%、25.1%、11.9%,女性分别为22.2%、44.6%、22.7%、10.5%。男女患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60, P<0.05)。 结论: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随年龄增长维生素D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缺乏者比例逐步增高,是进行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中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分析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三高)的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三高共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收集的相关信息,以134 950名≥45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居民三高患病及共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46.0%(95% CI:45.1%~47.0%)、19.5%(95% CI:18.7%~20.2%)、43.3%(95% CI:42.3%~44.4%);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共病率分别为12.3%(95% CI:11.7%~12.8%)、22.8%(95% CI:22.1%~23.4%)、11.6%(95% CI:11.1%~12.0%);三高共病率为7.6%(95% CI:7.2%~8.0%)。这些共病率均随年龄、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东北及华北地区较高( P<0.05)。高血压、糖尿病和高TC血症的共病率为1.9%(95% CI:1.7%~2.1%),高血压、糖尿病和高LDL-C血症的共病率为1.6%(95% CI:1.4%~1.7%),女性均高于男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增长、城市、超重/肥胖、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每日静态行为时间≥5 h和每日睡眠时间<7 h是三高共病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我国中老年居民三高共病情况较常见,且具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综合防控、“三高共管”是中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的关键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2011-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自鲁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鲁山县畜牧局收集2011-2019年人畜布病监测数据,对布病的血清学、病原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9年共调查高危人群15 943人,血清学检测10 834人,阳性检出率为23.11%(2 504/10 834)。其中,2013年布病血清阳性检出率快速增高,2016年后呈下降趋势;男性阳性检出率为25.87%(1 593/6 157),女性为19.48%(911/4 677);年龄主要集中在40~< 70岁,占70.45%(1 764/2 504);各职业中农民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5.97%(2 242/8 634)。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间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1.163、27.855、257.412, P均< 0.01)。共分离培养急性期布病病例血样578份,检出布鲁氏菌215株,阳性检出率为37.20%。 结论:平顶山市鲁山县人间布病的高危人群主要为从事养殖业的中老年男性农民。建议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布病的发生和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中老年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 400 cm/s预测脆性骨折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升高(>1 400 cm/s)对脆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2011年5月至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阳市云岩区5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共3 26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脂等代谢相关指标,QUS跟骨骨密度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定,根据baPWV值分为baPWV正常组和baPWV升高组,并随访38个月,记录随访人群骨折发生情况,最终2 637名基线及随访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结果:3年脆性骨折总发生率为5.08%,其中男性人群baPWV正常组脆性骨折事件率为1.6%,baPWV升高组骨折事件率为2.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绝经后女性人群baPWV正常组脆性骨折事件率为4.4%,baPWV升高组骨折事件率为7.1%,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T值( HR 0.839,95% CI 0.741~0.952, P=0.006)及baPWV( HR 1.700,95% CI 1.046~2.763, P=0.042)与脆性骨折累计发生的危险相关。 结论:baPWV值>1 400 cm/s与绝经后女性脆性骨折风险独立相关,前者可能是预测脆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中老年男性患者中此类差异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