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基于15种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方案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干预措施为中药联合益生菌,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使用益生菌),检索时间截至 2023 年 1 月.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出 21 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患者 2 093 例;使用的中药包括健脾补肾固摄汤、人参败毒散或健脾止泻汤、四逆汤联合四神汤、参术止泻汤、乌梅丸、巴特日-7味丸、胃肠安丸、参苓白术颗粒(参苓白术散)、小儿腹泻散、参苓白术散+补肺汤、醒脾养儿颗粒、儿泻停颗粒、黄芪建中汤、马齿苋煎煮液、固本益肠片共 15 种.以总有效率为基础指标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参败毒散或健脾止泻汤的效果最佳(OR=12,95%CI=3.1~7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献研究前后患者的身体指标未见异常,15 种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研究方案未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在鼠类的AAD模型复现上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可以认为本次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是安全、可靠的.本研究中的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益生菌,能有效缩短病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药药浴联合益生菌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黄疸洗剂药浴联合益生菌口服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黄疸洗剂药浴联合益生菌口服,观察两组患儿皮肤黄染、5d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及住院天数,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在皮肤黄染消退情况、5d血清胆红素及住院天数上,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自拟黄疸洗剂药浴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且简单易行,家长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味调脂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加味调脂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以及肝脏超声影像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10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益生菌组),每组35例.3组患者均给予包括饮食调摄、运动指导与健康宣教在内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西药组加用易善复,口服,2粒/次,3次/d;中药组加用加味调脂方口服,150 ml/袋,1袋/次,2次/d;益生菌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口服培菲康,2粒/次,2次/d,3组患者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检查肝脏超声影像学变化,并对比其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选择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组和益生菌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88.24%,显著优于西药组的68.57%(P<0.05);中药组和益生菌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肝脏彩超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中药组、益生菌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中药组和益生菌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血脂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益生菌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加味调脂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能明显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其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为主非抗生素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78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中药为主非抗生素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0月-2016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的78例HP感染患者分为A组48例、B组19例、C组11例,A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益生菌复合乳酸菌胶囊口服,B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口服,C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中药复方煎汤剂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HP根除率,记录DOB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种疗法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其中荆花胃康胶丸联合煎汤剂降低最明显(P<0.05).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且依从性良好.78例患者HP转阴25例,根除率32.1%.A组转阴16例,根除率30.0%;B组转阴5例,根除率26.3%;C组转阴4例,根除率36.3%.53例未转阴患者,3例DOB值较治疗前增高,其余50例DOB值均较治疗前下降.结论 中药为主非抗生素疗法可改善HP感染患者的症状,但HP的根除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平息汤联合益生菌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平息汤联合益生菌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的140例患者,将其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西药组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中药组予中药平息汤,中西联合组同时予中药平息汤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照组不予中药和西药干预,只按医嘱合理安排饮食.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半年与1年复查结肠镜.[结果]中西联合组结肠息肉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西药组及中药组(P<0.05),中药组结肠息肉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联合组结肠息肉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西药组及中药组(P<0.05),中药组结肠息肉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西药组(P<0.05).[结论]平息汤联合益生菌可有效预防结肠息肉术后患者的息肉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调节肠道菌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血流动力、糖脂代谢、内毒素积累和炎症等方面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与结局.查阅相关文献,对运用中医中药、益生菌、益生元等手段调节肠道菌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调节肠道菌群的各种新疗法确实有效,但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界定其作用,而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治疗可以弥补其他疗法单一性干预的不足,未来可以探索联合中医内外治法及益生元益生菌,辅助或者代替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是指采用现代发酵技术将益生菌与中药联合发酵,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畜禽免疫功能、保护畜禽健康的一种新型动物微生态制剂.文中通过调研近几年关于益生菌及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产生背景及菌种特点,并重点阐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与建议,以期为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道菌群调控对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道是口服药物代谢的重要场所,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肠道菌群,这些肠道菌群数量大,种类多,在肠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认为是参与口服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肠道菌群在正常状态下维持着动态平衡,然而,当一些外部条件或机体自身状态发生改变时,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其药动学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综述了由于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精神异常引起的病理变化,种族和年龄的不同导致的生理差异以及传统中药复方和抗生素益生菌在当今临床上联合用药的影响下,引起肠道菌群发生的相应变化,以及药物在肠道中代谢的改变,从而导致药物药动学特征产生了影响的研究.笔者不仅通过肠道菌将病理生理状态以及联合用药与药动学联系起来,更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调控对药物在生物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生菌和中药与标准四联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及安全性的平行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同步平行对比研究我院目前常用的几种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基础用药统一为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A组使用胶体果胶铋胶囊,B组使用益生菌整肠生胶囊,C组使用中药胃得安胶囊,疗程14 d.3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使用益生菌整肠生胶囊方案在除菌治疗复治中疗效更好,使用中药胃得安胶囊方案取得与使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方案同样的除菌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4-2018年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2004-2018年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文献进行特征现状的计量学分析,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纳入运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及其系统综述文献.检索时间:2004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SPSS 22.O对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代分布、研究类型、文献来源、基金资助、推拿流派等文献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560篇,包括系统综述5篇、随机对照试验209篇、队列研究1篇、非随机对照试验69篇、病例系列232篇、病例报告44篇;在对照设计的试验中有159篇文献的干预措施是单用推拿疗法,120篇文献的干预措施是推拿联合其他疗法,对照组疗法包括蒙脱石散、益生菌类、西医其他对症治疗及中药等其他疗法.纳入文献主要以中文形式发表在181种杂志上,发表文献数量排名前3位的期刊为《按摩与导引》《按摩与康复医学》《中国民间疗法杂志》;仅有4.82%文章标注基金资助;排名前3位的特色推拿流派是山东三字经流派、捏脊(积)流派、湖南湘西流派等.结论 2004-2018年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有较快发展,其证据的等级和效力不断提高,发文期刊的分布较为分散,特色推拿流派发表的相关临床文献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