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盘源性睾丸疼痛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睾丸疼痛的原因复杂,椎间盘退变是导致睾丸疼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临床实践中,椎间盘源性睾丸疼痛往往未能获得医生的充分关注,从而导致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为寻找不明原因睾丸疼痛的诊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睾丸疼痛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中医认为,椎间盘源性睾丸疼痛的病机可能与外感寒湿、湿热侵犯阴器、气血凝滞等有关,且与肝、肾、督脉密切相关;西医则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根刺激、神经根嵌压症、沃勒变性、牵涉痛和神经高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中西医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T2DR)住院患者的诊治特点.方法 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0年1月-2016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R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统计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生化指标、中西医治疗方案及专科检查情况,分析T2DR住院患者的诊治特点.结果 T2DR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病(DKD)发生率最高(46.7%),合并疾病中高血压发生率最高(62.8%);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T2DR患者中DKD、糖尿病足、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较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显著升高(P<0.05).PDR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尿酸(SUA)、尿总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NPDR患者(P<0.001);PDR患者胰岛素类似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均P<0.005);PDR患者他汀类药物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均P<0.05).PDR患者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法使用率高于NPDR患者(P<0.05),滋阴清热和滋阴活血的使用率低于NPDR患者(均P<0.05).PDR患者的眼球超声检查率、全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切除术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于NPDR(P<0.001).结论 PDR患者胰岛素类似物、CCB、ARB、α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PDR期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法的使用率明显高于NPDR.PDR患者应进一步提高眼底造影检查率,更好地评估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最为严重的颈椎病亚型,具有临床症状重、致残率高、预后不确定等特点,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在CSM不同阶段可发挥协同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其有效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立项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莫文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袁文教授共同牵头,组织本领域专家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作为全国团体标准发布,编号为T/CAIM018-2021,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分级体系,构建CSM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临床关键问题,并广泛征求国内中医骨伤科、脊柱外科、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科、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意见,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通过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于2023年5月31日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中西会发[2023]93号),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特点,为下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肺部CT变化特点、治疗方案(是否激素干预)、核酸阴转时间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明确接触史,其中通过会议经麦克风传播人数最多(13例);危重症2例,重症4例,普通型37例;以发热(30例,69.8%)、咳嗽(40例,72.1%)为主要症状;肺部CT以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40例),经治疗病灶均吸收,其中28例在治疗过程中病灶曾有一过性加重;43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例危重型病例应用无创呼吸机,19例应用小剂量激素;核酸阴转时间平均13.28 d,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普通型多见,危重型病例早期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可获效;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密闭环境下密切接触会增加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耐药皮肤癣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耐药皮肤癣菌感染是近期临床微生物领域与皮肤病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已经出现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病例,预示存在人群传播的风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国耐药皮肤癣菌病诊治与防控工作组组织专家基于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研究数据,对耐药皮肤癣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菌株鉴定、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提出推荐建议,制订了完整的诊治方案,以期为我国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诊治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及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和脂质代谢、骨骼、肾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22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诊治的CHB 458例,分别采用TAF(175例)、TDF(124例)和ETV(159例)治疗,对比分析24、48周病毒学、生化学应答、肝脏硬度值(LSM)变化及骨骼、肾脏、血脂安全性。结果:TAF、TDF、ETV治疗24、48周,HBV DNA载量分别较基线降低3.28、2.69、3.14 log 10 IU/ml和3.28、2.83、3.65 log 10 IU/ml,均较基线显著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01;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依次为73.95%、66.09%、67.19%和82.22%、72.48%、70.49%;低病毒血症发生率为16.67%、21.70%、23.08%,应答不佳率依次为1.11%、3.67%、4.10%;ALT复常率依次为64.00%、63.89%、67.96%和85.33%、80.56%、78.6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F治疗48周患者LSM显著改善, P = 0.022。随TDF治疗时间延长,血清磷水平逐渐降低,TAF治疗组肾脏、骨骼、磷代谢安全性好,未出现血脂异常及相关风险。 结论:一线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TAF治疗48周低病毒血症发生率最低,肾脏、骨骼及血脂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超重与肥胖患者人数已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儿童肥胖人数更不容忽视。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且减肥后极易反弹。因此,需要运用多重干预手段和联合治疗方法,以阻止肥胖症的发生发展。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中西医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都是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及国外关于肥胖症的专家共识,多为单学科或双学科共识,且集中于营养及外科手术。然而,需要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管理。我们急需制定基于临床的多学科共识,以减少对该疾病诊疗的单学科偏颇。为此,本共识邀请内分泌学、减重外科学、中医药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心理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以期从多学科角度更新优化肥胖症的诊治观念。期望对肥胖患者进行中心化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改善代谢紊乱和预防肥胖并发症的最终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灵芝降糖方改善肝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灵芝降糖方治疗肝肾阴虚型 2 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诊治的肝肾阴虚型T2DM患者86例,采用密闭信封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 n=43)和治疗组( n=43),两组采用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给予灵芝降糖方治疗,两组随访观察12周。比较两组临床证候疗效、糖脂代谢、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变化及安全性。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38/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5%(23/43)(χ 2=12.69, P < 0.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 P < 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均上升(均 P < 0.05),治疗组上升更显著(均 P < 0.05)。 结论:灵芝降糖方可以显著改善肝肾阴虚型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进一步改善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等从而达到有效缓解T2DM胰岛素抵抗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癌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的新模式对胃癌诊治的价值。方法:利用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进行胃癌普查。(1)群体性筛查:采用整群抽样法,2017年7月—2020年12月对威海市农村居民中的高危人群(年龄40~<70岁)进行内镜普查,必要时进行活检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采集指标: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检出率。(2)机会性筛查:同步观察2017年7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两家区县级医院机会性筛查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变化。结果:(1)群体性筛查:2017年7月—2020年12月,首批完成8 000例胃癌筛查。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HGIN分别检出36、28、62例,胃癌总例数为64例,胃癌检出率、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为0.80%(64/8 000)、43.75%(28/64)。早期胃癌+HGIN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者占77.78%(70/90),治愈性切除率100.00%(70/70)。(2)机会性筛查:2017年7月—2020年12月,文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机会性筛查中每年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16.67%(1/6)、20.00%(3/15)、23.53%(4/17)、33.33%(6/18),乳山市人民医院机会性筛查中每年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14.74%(14/95)、23.80%(60/252)、25.49%(65/255)、24.04%(50/208)。威海市医院机会性筛查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在胃癌高发区,一定规模的群体性筛查可进一步带动更广泛的机会性筛查,从而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该胃癌诊治新模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