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甘肃武威肿瘤医院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接受TAF治疗患者34例,TDF治疗患者38例.比较两组治疗24周和48周时ALT、TBil、Alb、PT、CTP评分的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的患者比例.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24周、48周Scr、BUN的变化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TAF治疗48周时中位ALT为27.10 U/L,低于TDF组30.90 U/L(P<0.05);治疗24周、48周后TAF组Alb分别为39.73、41.69 g/L,与TDF组比较,改善Alb水平更优(P<0.05);TAF组和TDF组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7.1%、81.6%,表明TAF病毒应答率优于TDF(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在24周和48周时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治疗48周时,TAF组的BUN、Scr水平显著低于TDF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TAF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推荐用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HBV-DC)是肝硬化中晚期阶段,HBV-DC病例5年生存率不容乐观,此类病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相关指南及共识意见认为:对HBV-DC病例,应长期抗病毒治疗,并推荐了3种首选药物,即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及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目前针对HBV-DC病例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有限,尤其是有关3种推荐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以及对HCC发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更少见。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推荐的3种抗病毒药物治疗HBV-DC病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HBV-DC病例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及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和脂质代谢、骨骼、肾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22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诊治的CHB 458例,分别采用TAF(175例)、TDF(124例)和ETV(159例)治疗,对比分析24、48周病毒学、生化学应答、肝脏硬度值(LSM)变化及骨骼、肾脏、血脂安全性。结果:TAF、TDF、ETV治疗24、48周,HBV DNA载量分别较基线降低3.28、2.69、3.14 log 10 IU/ml和3.28、2.83、3.65 log 10 IU/ml,均较基线显著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01;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依次为73.95%、66.09%、67.19%和82.22%、72.48%、70.49%;低病毒血症发生率为16.67%、21.70%、23.08%,应答不佳率依次为1.11%、3.67%、4.10%;ALT复常率依次为64.00%、63.89%、67.96%和85.33%、80.56%、78.6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F治疗48周患者LSM显著改善, P = 0.022。随TDF治疗时间延长,血清磷水平逐渐降低,TAF治疗组肾脏、骨骼、磷代谢安全性好,未出现血脂异常及相关风险。 结论:一线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TAF治疗48周低病毒血症发生率最低,肾脏、骨骼及血脂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口服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不完全应答的临床难点问题,前瞻性探索NAs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患者应用一线NAs治疗,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48周及以上,若HBV DNA仍阳性,更换为艾米替诺福韦(TMF)或TAF治疗,分别为TMF组及TAF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的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TMF组、TAF组分别有30例、26例患者完成24周随访,18例、1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2组患者在更换为TMF/TAF治疗前的基线HBV DNA( t = 0.390, P = 0.698)、HBsAg( t = 1.492, P = 0.142)和HBeAg( t = 0.555, P = 0.58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TMF组有19例(19/30,63.33%)HBV DNA阴转,TAF组14例(14/26,53.85%)HBV DNA阴转( χ2 = 0.518, P = 0.472)。在完成48周随访的患者中,TMF组、TAF组分别有15例(15/18,83.33%)、7例(7/12,58.33%)患者HBV DNA检测为阴性( χ2 = 2.301, P = 0.210)。2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的HBsAg和HBeAg水平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MF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口服一线NAs经治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有效,但与TAF相比,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对血脂的影响。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31日),收集采用TAF(试验组)和TDF(对照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血脂异常的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值为危险度( 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11项RCT,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4项(HBV亚组),治疗艾滋病的研究7项(HIV亚组),质量评价结果均为低偏倚风险。11项RCT共涉及患者11 888例,试验组6 273例,对照组5 6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3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LDL-C和T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2.9%(157/5 347)比0.8%(37/4 727), RR=3.39,95 %CI:2.35~4.89, P<0.001;TC:0.7%(36/4 880)比0.1%(6/4 397), RR=4.25,95 %CI:1.91~9.45, P<0.001;TG:0.5%(16/3 157)比0.3%(8/3 102), RR=1.83,95 %CI:0.81~4.15, P=0.140]。对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LDL-C升高值(14.00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4.00 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结论:TAF可明显升高LDL-C和TC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发展到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从普通干扰素发展到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效应越来越强,不良反应越来越低。但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并不能实现乙型肝炎的完全治愈,为了更好地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的目标,对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联合或序贯治疗可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本文对两种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丙氨酸转氨酶正常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TDF组16例,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 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 P=0.374],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此外,TAF治疗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情况低于TDF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是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TDF和TAF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经治后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经ETV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 n = 84)和LLV组( n = 42),对两组患者基线及48周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LLV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3组:续用ETV为对照组、换用TAF为序贯组、ETV联合TAF为联合组,并持续抗病毒治疗至96周。对3组患者48周的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96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丙氨酸转氨酶、肌酐和肝硬度测定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发生的效能。运用KaPlan-Meier分析LLV患者的DNA累积转阴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动态观察治疗期间HBV DNA和HBV DNA转阴率。 结果: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与LLV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年龄、人体质量指数、HBeAg阳性率、HBV DNA、HBsAg、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肝硬度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LLV患者48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96周治疗后序贯组及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89%比41.18%、85.71%比41.18%, χ2 = 10.404, P = 0.006),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 0.05);序贯组及联合组的丙氨酸转氨酶、肌酐、肝硬度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48周后续用ETV和48周HBV DNA是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48周HBV DNA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5(95% CI:0.578~0.891), cut- off值为2.63 log 10 IU/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0%、72.40%。48周续用ETV和48周HBV DNA≥2.63 log 10 IU/ml LLV患者HBV DNA转阴率明显低于序贯或联合TAF和48周HBV DNA < 2.63 log 10 IU/ml的患者。继续治疗48周至96周期间,序贯组和联合组72、84、96周的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结论:序贯或联合TAF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ETV经治后发生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肝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ETV和48周时HBV DNA载量是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BV感染:有病毒复制就抗病毒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为在临床一线长期从事乙型肝炎诊疗的专科医师,我们亲身经历了乙型肝炎治疗理念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对症治疗"进展至"病因治疗"(抗病毒治疗);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从单一的普通干扰素发展到多种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特别是高效、高耐药屏障的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和艾米替诺福韦(TMF)等核苷(酸)类似物的广泛应用,HBV抑制的疗效满意,大多数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肝功能持续正常,肝纤维化逆转者亦屡见不鲜,发展至肝癌的患者显著减少。即使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预后亦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减少围产期传播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抗病毒药物,TDF已被证明在降低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和预防母婴传播发病率方面是有效和相对安全,而TAF在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相对较少,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妊娠期应用TAF的情况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