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矫正乳头凹陷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乳头凹陷矫正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乳头凹陷女性患者35例(63侧),年龄20~33岁,平均25.2岁。在牵拉出凹陷乳头根部周围乳晕区行微小放射状切口,不切除皮肤,彻底分离松解、切断引起乳头凹陷缩短的纤维束,保留主乳腺导管,在乳头颈基底周围行牢固的环形荷包缝合,自制乳头保护支撑器,将乳头牵拉悬吊2~6个月。结果:35例患者63侧乳头凹陷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无乳头缺血坏死。1例术后3周一侧出现轻度红肿,经换药对症治疗后红肿消退。平均随诊39个月,拆除乳头保护支撑器,2侧(2/63)有一定程度复发,其余乳头形态理想,无明显瘢痕,乳头感觉较好,保留哺乳功能。结论: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乳头凹陷矫正手术微创安全、痛苦小、同时保留哺乳功能,临床效果满意,特别适合Ⅰ、Ⅱ型乳头凹陷的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穴位按摩干预,研究组在穴位按摩同时配合吸乳器吸引干预。观察两组乳液淤积情况、纯母乳纯养率差异,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乳液淤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3 d、5 d、7 d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乳头凹陷、短平产妇进行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可有效疏通乳腺乳液,预防乳液淤积情况,降低乳房胀痛、急性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X线摄影BI-RADS 4或5类不对称征象恶性概率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模型用于预测乳腺X线摄影BI-RADS 4或5类不对称征象的恶性概率,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存在BI-RADS 4或5不对称征象的18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87例患者按照检查时间分为训练集(109例)和验证集(78例)。对所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乳腺X线摄影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187例(187个)不对称征象纳入研究,恶性72个、良性115个。月经状态、标准体位下不对征象数目、是否位于腺体边缘、是否伴随可疑钙化、皮肤或乳晕增厚及乳头凹陷共6个预测因子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效能,AUC值分别为0.85、0.84。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BI-RADS 4或5类不对称的恶性概率,可作为放射医师评价不对称的参考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遮罩式乳头凹陷纠正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非典型腺肌上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42岁女性乳腺腺肌上皮瘤。患者查体右乳见一明显肿块,质稍硬,无触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双侧乳头无凹陷,无溢血,可见少量溢液。镜下见肿瘤呈多结节性生长,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增生,并且以肌上皮细胞增生更明显,局灶有浸润性生长模式,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细胞轻至中度异型,细胞核大小不等,可见少量核分裂象(<3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7;肌上皮细胞表达CK5/6、S-100蛋白、p6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突触素、Calponin、肌特异性肌动蛋白、CK10/13、IDH2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5%。本例诊断主要结合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例1,患者女,72岁,因“发现乳房肿块3 d”于2020年6月15日入院。患者诉3天前无意间发现左侧乳房肿块1枚,如豌豆大小,无疼痛,伴乳头溢血。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左乳头溢血;左乳可触及一直径约2.5 cm的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可,边界尚清,无压痛,双侧腋下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乳1~2点钟方向可见约24 mm×15 mm×21 mm低回声结节,呈水平位不规则生长,边缘模糊,未见明显钙化灶,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结节周围乳腺组织结构略扭曲,周围导管无明显改变。诊断:左乳腺结节,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B级。2020年6月24日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左乳)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invasive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ISPC),未见明显脉管瘤栓,未见明显神经累犯,左腋窝淋巴结15枚未见癌转移。见图1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约90%)、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约90%)、E钙黏附素(E-cadherin)阳性、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部分阳性、Ki-67部分阳性,CerbB-2、P63、钙调蛋白(calponin)、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4、CK5/6、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CD56阴性。见图1B1D。术后口服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序贯化疗。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与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伴血小板增多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5月龄,因头部及躯干散在皮疹2月余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部及躯干出现丘疹、脓疱,始于躯干,逐渐扩散至头面部及四肢,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先后至当地诊所、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稍高,血小板863 × 10 9/L,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2周,皮疹消退后复发,当地医院予口服"头孢克洛片"及"阿昔洛韦片"治疗,皮疹未见明显消退。口服药物后低热1 d,最高达37.5 ℃,遂至本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C反应蛋白高,予双嘧达莫片降血小板治疗,未见下降,门诊拟诊"脓皮病?血小板增多症"收住入院。入院体检:发育正常,神志清,反应好,头颅外形正常,前囟平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呼吸36次,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稍粗,对称,心率138次,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部见大量密集分布的米粒大小棕黄色丘疹及脓疱,部分表面油腻性结痂,躯干四肢散在斑块结痂,大小不一,类圆形,部分可见痂脱落后的凹陷性瘢痕,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未见明显坏死组织及水疱。见 图1。血常规:白细胞8.98 × 10 9/L,红细胞3.58 × 10 12/L,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942 × 10 9/L,C反应蛋白38.04 mg/L(参考范围0~8 mg/L)。头部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层下脓疱,棘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网状变性,真皮乳头层弥漫分布大量单个核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淡染,见 图2A、 图2B。免疫组化:CD1a(+),CD68(+),CD207(langerin,+),S100(+),波形蛋白(+),见 图2C、 图2D。骨髓细胞学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46.5%,红系15.5%,粒系/红系比值为3/1,比例正常;粒系增生活跃,部分见中毒性颗粒或空泡,少数示巨幼样变,嗜酸粒细胞形态正常;红系增生活跃,各期幼红细胞尚可,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铁染色:外铁++~+++,内铁阳性率:1%(Ⅰ型);全片巨核细胞> 100个,血小板多见,分布呈大、中小簇或散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肌样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4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 d”入院。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无乳头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可及1个直径约3 cm的肿块,质中,活动,界清,无压痛,双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超提示:右乳可见1 个大小约21 mm× 7 mm 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回声欠均匀(图1)。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乳)乳腺肌样错构瘤(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K-,Vimentin+,MSA+,Actin+,Desmin+,ER+,PR+,S-100-,CD34-,Ki-67(+约1%)。术后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干预对产后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干预对产后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Breast Feeding,B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后乳头凹陷产妇82例,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评分、乳头凹陷恢复情况、乳房肿胀率、母乳喂养率和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前B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B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乳头恢复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3 d,观察组乳房肿胀率33.33%(15/45)明显低于对照组56.76%(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后1 w、产后1个月及产后3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均有所降低,且对照组产后1 w、产后1个月及产后3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后1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4.44%(2/45)低于对照组37.84%(1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干预通过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乳头凹陷情况,提升产妇的自我效能感,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缝隙护理在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60例在徐州市肿瘤医院产检、分娩的乳头凹陷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在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无缝隙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即孕28周和分娩72 h以后对乳头凹陷状况进行评估,在初产妇分娩当天以及72 h后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进行评估,对初产妇第一次的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评估。结果:分娩72 h后相比孕28周,初产妇的乳头凹陷情况有了显著改善( P<0.001),初产妇分娩当天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内心活动维度、技能维度都比分娩72 h后低( P<0.001)。参与研究的60例初产妇第一次母乳喂养分数是(10.24±2.06)分;总分不低于8分表示母乳喂养很成功,其中,57例第一次母乳喂养总分不低于8分,即第一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5%。 结论: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于初产妇乳头凹陷状况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升第一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提升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