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肺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2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LAE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2年搜集的2例LAE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且长期吸烟,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分别为>20 000 ng/mL、914.17 ng/mL;病灶分别位于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最大径为12.5 cm及4.0 cm.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切面呈灰白、灰红,为实性,质软,局部易碎.镜下见大部分肿瘤组织呈实性,少部分呈腺管状、乳头状或呈囊腺样生长;肿瘤细胞学的细胞质透亮,富含糖原.免疫组化检测可见,肿瘤组织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肠型分化的表型,不表达肝细胞分化标志.分子检测显示,EGFR、ALK/ROS1、RET、KRAS,BRAF、NTRK及MET均未见突变,HER-2未见扩增,EBER阴性.2例患者均诊断为LAED,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有交叉,且均可有AFP水平升高,易被误诊为肺肝样腺癌及其他具有透明胞质的低分化腺癌.1例患者放弃治疗,于诊断2个月后去世;另1例患者接受根治性肺叶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及免疫、靶向治疗,治疗后AFP水平降至正常,随访40个月时,患者因发生肿瘤骨、脑转移去世.结论:LAED目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特征性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标志物及血清AFP水平.本报道拓宽了产AFP的原发肺腺癌的疾病谱,LAED总体上临床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DCSTAM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平台(GEPIA)中分析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KTC-1、FTC-133及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中DCSTAMP表达的差异;在KTC-1和FTC-133细胞中分别转染过表达和敲低质粒及其对照,构建DCSTAMP过表达和敲低细胞模型;过表达组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DCSTAMP基因过表达后对增殖的影响;蛋白印迹法验证过表达后对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敲低组通过细胞划痕、侵袭测定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DCSTAMP基因敲低后对迁移、侵袭的影响;蛋白印迹法验证敲低后对神经钙黏着蛋白(NCAD)、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p-Akt)、总蛋白激酶B蛋白(t-Akt)表达的影响;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配对 t检验分析。 结果: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DCSTAMP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TC-1、FTC-133中的表达高于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RT-qPCR:DCSTAMP基因在Nthy-ori 3-1、KTC-1、FTC-133细胞中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202、17.350±3.326、8.684±0.030,Nthy-ori 3-1与KTC-1比较: t=4.901, P<0.05;Nthy-ori 3-1与FTC-133比较: t=37.460, P<0.01;Western blot:DCSTAMP基因在Nthy-ori 3-1、KTC-1、FTC-133细胞中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9、3.227±0.444、3.367±0.073,Nthy-ori 3-1与KTC-1比较: t=9.628, P<0.01;Nthy-ori 3-1与FTC-133比较: t=55.580, P<0.01);KTC-1、FTC-133细胞中DCSTAMP过表达组细胞增殖速度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第3天相对增殖速度:0.215±0.010:0.397±0.029, t=6.198,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第3天相对增殖速度:0.350±0.364:0.432±0.025, t=33.640, P<0.01),过表达组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比过表达组:(8.382±1.400)%比(91.253±1.699)%, t=65.2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4.385±2.441)%比(91.332±1.159)%, t=49.320, P<0.01],过表达组Ki-67表达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038比1.282±0.134, t=9.968,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011比1.382±0.221, t=40.920, P<0.01),过表达组MAPK表达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12比1.088±0.057, t=10.7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39比1.220±0.123, t=9.404, P<0.01),过表达组MAPK通路亚家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1.000±0.005比7.047±0.088, t=68.65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03比1.983±0.029, t=34.000, P<0.01);而在KTC-1、FTC-133中敲低DCSTAMP基因后,对照组细胞迁移速度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72.545±0.704)%比(45.016±2.156)%, t=21.0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82.422±0.196)%比(49.824±5.402)%, t=10.450, P<0.01),对照组侵袭能力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320.667±13.013)%比(172.333±11.240)%, t=14.94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侵袭细胞数:302.667±24.111比228.000±14.422, t=4.603, P<0.01),p-Akt表达对照组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1.000±0.029比0.376±0.355, t=21.98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1.000±0.010比0.809±0.110, t=35.900, P<0.01)。 结论:DCSTAMP基因通过激活MAPK通路亚家族ERK及Akt磷酸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皮肌炎合并肾肿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皮肌炎合并肾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例皮肌炎合并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女,55岁,因反复双上肢红斑2个月,颜面部红斑1个月入院。查体:双上肢及面部可见红斑,肾区无压痛、叩击痛。肌炎酶谱检查示抗Mi-2抗体和抗SSA/Ro-52抗体阳性。增强CT检查示,右肾可见结节状不均匀强化灶,大小约20 mm×23 mm。例2,女,58岁,因面部红斑3个月,发现左肾占位1个月入院。查体:面部可见片状红斑,肾区无压痛、叩击痛。肌炎酶谱检查示抗Ro-52抗体和抗MDA5抗体阳性。增强CT检查示,左肾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大小约为50 mm×41 mm。2例术前均诊断为皮肌炎合并肾肿瘤,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结果:2例术后均规律口服泼尼松治疗。例1术后病理示乳头状肾细胞癌;术后1个月面部红斑消退,随访13个月无瘤生存。例2术后病理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2周面部红斑消退,随访12个月无瘤生存。结论:皮肌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重点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对于皮肌炎合并肾肿瘤的患者,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肿瘤,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MRT-HPV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核酸分型定量法HPV检测(BMRT-HPV)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巢式抽样法,在2016年9月—2018年1月中国子宫颈癌筛查多中心研究(CHIMUST)项目5个筛查点的8 856例妇女中,选取其中医生取样或自取样标本中任一检测方法HPV阳性或HPV阴性但细胞学结果≥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者共1 495例行BMRT-HPV检测,同时按照1∶2比例抽取年龄和参加筛查时间相匹配的HPV与细胞学结果均为阴性的2 990例为对照。CHIMUST项目中对任一HPV阳性妇女回叫行阴道镜下子宫颈病灶四象限定点活检+随机活检+子宫颈管搔刮术方案子宫颈活检,以医生取样标本的基于实时PCR技术的Cobas 4800 HPV检测(Cobas-HPV)、基于第2代基因测序技术的HPV分型检测(SEQ-HPV)为对照,以子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MRT-HPV检测的高危型HPV(HR-HPV)亚型与Cobas-HPV、SEQ-HPV检测的一致性,并比较3种HPV检测方法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级别病变(CIN Ⅱ +)、CIN Ⅲ及以上级别病变(CIN Ⅲ +)的筛查效率。 结果:(1)BMRT-HPV检测方法分别与Cobas-HPV、SEQ-HPV检测方法比较,检测HR-HPV亚型整体的一致性分别为94.8%、94.4%,Kappa值分别为0.827、0.814。(2)BMRT-HPV、Cobas-HPV、SEQ-HPV 3种方法对CINⅡ +筛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2.62%、94.26%、93.44%,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特异度分别为84.67%、83.25%、82.76%,BMRT-HPV检测对CINⅡ +筛查的特异度显著高于Cobas-HPV、SEQ-HPV检测( P<0.01)。3种HPV检测方法对CIN Ⅲ +筛查的敏感度均达到100.00%,BMRT-HPV检测对CIN Ⅲ +筛查的特异度也显著高于Cobas-HPV、SEQ-HPV检测(分别为83.40%、81.95%、81.50%, P<0.01)。检出1例CINⅡ +或CIN Ⅲ +所需要行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的患者数,BMRT-HPV检测显著少于Cobas-HPV和SEQ-HPV检测( P<0.01)。Cobas-HPV、SEQ-HPV、BMRT-HPV检测初筛阳性者分别以HPV 16和(或)18型(HPV 16/18型)阳性联合细胞学结果≥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即为方案一、二、三)进行二次分流,3种筛查方案对CIN Ⅱ +、CIN Ⅲ +筛查的敏感度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但方案三(即BMRT-HPV初筛阳性者)筛查CIN Ⅱ +、CIN Ⅲ +的特异度显著高于方案一(即Cobas-HPV初筛阳性者)和方案二(即SEQ-HPV初筛阳性者; P<0.05),而且阴道镜转诊率方案三也显著低于方案一、二( P<0.05)。 结论:BMRT-HPV检测筛查子宫颈癌具有与Cobas-HPV、SEQ-HPV检测相似的敏感度,但特异度更高,可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状腺结节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及结节性质术前诊断方法价值评估的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诊断结果,并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两种甲状腺影像与报告数据系统(TI-RADS)分类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行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2 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年份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构成比、临床及病理特点;选取FNAC及彩超资料全的433个结节,根据术前高分辨超声图像对结节进行Kwak的TI-RADS(Kwak TI-RADS)及美国放射学会的TI-RADS(ACR TI-RADS)分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种超声模式及FNAC的诊断效能。结果:(1)2 13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743例、恶性1 389例,均以女性多见,年龄(48.7±11.4)岁。初诊良性结节中检查发现占67.97%(505/743),自己发现占32.03%(238/743);恶性结节中检查发现占48.67%(676/1 389),自己发现占51.33%(713/1 389)。(2)甲状腺彩超资料全的1 118例患者,直径≤1 cm结节的恶性率最低,恶性结节中直径≤1 cm者占比最低。(3)2017—2019年,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总例数依次为628、722、78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结节的占比依次为56.37%(354/628)、66.48%(480/722)、70.97%(555/782),良性结节的占比依次为43.63%(274/628)、33.52%(242/722)、29.03%(227/782);所有恶性结节中,乳头状癌占比最高95.18%(1 322/1 389),其后依次为滤泡状癌4.32%(60/1 389)、髓样癌0.43%(60/1 389)、未分化癌0.07%(1/1 389),良性结节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占比最高95.56%(710/743)。(4)2017—2019年,术前行FNAC患者占比依次为57.96%(364/628)、63.43%(458/722)、69.44%(543/782),术前FNAC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依次为46.15%(168/364)、52.18%(239/458)、62.06%(337/543)。(5)FNAC及彩超资料全的433个结节中,FNAC、ACR TI-RADS、Kawk TI-RADS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1、0.74、0.5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CR TI-RADS、Kawk TI-RADS分类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分别为84.34%、37.35%,特异度分别为56.29%、79.14%;Kawk TI-RADS分类较ACR TI-RADS分类灵敏度高(χ2 =77.02, P<0.001),曲线下面积小( Z=3.62, P<0.001),二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5);FNAC的曲线下面积比ACR TI-RADS分类( Z=5.16, P<0.001)、Kawk TI-RADS分类( Z=4.82, P<0.001)均大。 结论:2017—2019年,我院单中心甲状腺结节手术例数及恶性结节占比有增加趋势,术前FNAC的实施率及其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呈上升趋势;FNAC、ACR TI-RADS、Kawk TI-RADS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FNAC、ACR TI-RADS、Kawk TI-RAD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OX-11及TFE3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SRY相关的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1(SOX-11)及转录因子E3(TFE3)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2012—2019年间38例SPTP,3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和6例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OX-11、TFE3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8例SPTP中TFE3基因重排情况。结果:38例SPTP患者中,女性29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0岁;36例PanNET患者中,女性32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39岁;PACC患者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平均年龄60岁。38例SPTP均为β-catenin阳性,36例PanNET均为β-catenin阴性,5/6例PACC为β-catenin阴性;35/38(92.1%)SPTP为SOX-11阳性,36例PanNET及6例PACC均为SOX-11阴性;36/38(94.7%)SPTP为TFE3阳性,36例PanNET及6例PACC均为TFE3阴性。β-catenin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7.6%和100.0%,SOX-11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2.1%和100%,TFE3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4.7%和100.0%。三种抗体在SPTP、PanNET、PAC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SOX-11、TFE3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6);SPTP中并未检出TFE3基因重排(0/18)。 结论:SOX-11和TFE3在SPTP中高表达,且二者在SPTP鉴别诊断中的特异度优于β-caten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征象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超声征象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396例603枚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icronodular goiter,MNG)和539例640枚PTMC的超声资料,按照不同检查时间,将所有结节分为模型组(2013~2014年)和检验组(2015~2016年),观察瘤体形态、内部回声、微钙化及纵横比(A/T),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种超声征象在PTMC和MNG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结果:模型组和检验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MNG及PTMC的瘤体形态(模型组: χ2=283.54, P=0.000;检验组: χ2=298.119, P=0.000)、内部回声(模型组: χ2=63.130, P=0.000;检验组: χ2=87.400, P=0.000)、微钙化(模型组: χ2=26.342, P=0.000;检验组: χ2=50.152, P=0.000)及A/T(模型组: χ2=169.918, P=0.000;检验组: χ2=181.405, P=0.000)等超声征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形态不规则、低回声、A/T>1和微钙化是PTMC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8.410和19.231、2.560和6.380、9.379和6.724、3.102和8.830,模型组和检验组多种超声征象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16和0.911。 结论: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微钙化和A/T>1均是预测PTMC稳定的重要超声征象,对多种超声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发病率最高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而IPMN发生癌变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40%。因此,早期识别恶变病例并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各临床指南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推荐了IPMN恶变的相关因素,其中主胰管扩张≥10 mm、存在实性成分或强化的壁结节及梗阻性黄疸等是公认的高危因素。然而,临床实践表明,现有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对预测IPMN恶变的准确率并不高,主要问题在于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特异度较低,使可随访观察的病例接受了非必要的手术切除。近年来,基因组学、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极大推动了IPMN的研究进展。内镜超声下肿瘤囊液穿刺结合DNA、RNA等分子检测及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建模等均在提高恶变IPMN的预测准确率方面展现了优越性,未来将成为辅助IPMN诊疗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状腺素通过ERK1/2通路促进整合素α vβ 3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 4)能否通过整合素α vβ 3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增殖、转移潜能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K1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TC)133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α vβ 3的表达水平。给予T 4、四碘甲状腺乙酸(Tetra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单独或联合处理DTC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转移潜能的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模型验证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沉默能否逆转T 4对DTC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表达水平。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的抑制剂GSK1120212阻断ERK1/2磷酸化,检测其对T 4处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 结果:TPC-1、K1和FTC133细胞整合素α vβ 3表达均呈阳性,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61.93±18.61、16.89±2.43和32.36±0.83,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4.38±1.30)%、(74.11±3.87)%和(50.67±1.78)%( F值:13.36和217.30, P值:0.006和<0.001)。T 4组TPC-1、K1和FTC13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6 h, F值:62.67~297.50, q值:13.15~20.73,均 P<0.001);T 4+Tetrac和T 4+RGD多肽处理组D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T 4组明显减低(96 h, q值:8.61~17.54,均 P<0.001)。利用siRNA敲减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可明显抑制T 4对3种DTC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72 h, F值:7.75~70.98, q值:4.77~15.21,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 4处理导致DTC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且T 4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可被Tetrac、RGD多肽、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敲减所阻断。GSK1120212可以明显逆转T 4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96 h, F值:47.53~151.40, q值:10.32~16.65,均 P<0.001)。 结论:T 4通过与整合素α vβ 3结合,激活ERK1/2通路促进DT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