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管镜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管镜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首选方法,其具有准确定位病变部位、缩小手术范围、操作简便等突出优势 [1]。本研究分析接受乳管镜检查的病理性乳头溢液(PND)患者镜下表现特征和病理结果,探讨乳管镜检查对导管内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的1 679例I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是I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IP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进行比较,乳头溢液在单发组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血性溢液、单孔、单侧乳头溢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纤维乳管内视镜(FDS)诊断符合率为88.66%。对FDS下病变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单发组在总乳管及Ⅰ~Ⅱ级导管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单发组未见癌变,多发性组4例癌变。多发组同侧复发率、对侧发生率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性溢液、单孔溢液、单乳溢液以及病变主要位于总乳管及Ⅰ~Ⅱ级乳管均为IP的常见临床特征;FDS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IP中具有优势。因为IP有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术后应积极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RNA在乳腺癌检测、治疗、耐药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微小RNA(miRNA)在乳腺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可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等。乳腺癌分子分型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其miRNA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在乳头溢液、血液、肿瘤组织中进行多种miRNA的联合检测,可综合评估疾病状态,且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测治疗后miRNA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监测疾病预后,为疾病复发转移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靶向调节与耐药相关的miRNA,是乳腺癌治疗新的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男性肢端肥大症合并乳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4岁,因头颅增大、面部变长,颧骨隆起、下颌增大、双手掌肥厚、双手指粗短30余年,乳房肿物1年余就诊。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渐进性手足增大,双手掌肥厚,嘴唇变厚,下颌增大,眉弓及颧骨凸出,皮肤增厚,无乳腺增大、泌乳,未诊治。约1年多前发现右乳有一花生米大小肿物,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无局部外伤史,乳头无溢液,因无明显不适,未曾就诊,1年前因肿物逐渐增大破溃,久不愈合而就诊。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头乳晕复合体的局部解剖与保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保乳手术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乳房切除术(NSM)中保留NAC,在病例选择合适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安全性与乳房美学效果。但有关乳头及NAC的局部解剖与如何在选择病例实现个体化治疗与完成肿瘤安全切除的基础上,保留NAC并重塑乳头外形等方面,仍然有诸多疑惑。本文对乳头乳晕复合体、乳头内及乳头后方局部解剖进行了详细描述;对NSM术中乳头乳晕部手术操作、乳头内乳管束的处理、乳头后方乳管束的处理等结合经验与术中图片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对保留NAC时的病理学评估、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患者NAC的保留问题、NAC保留与放疗等进行了讨论。事实上,我国的现状是太多的患者可能适合保乳手术或NSM后即刻、延期即刻或二期重建。熟悉乳头及NAC的局部解剖特点,对规范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与NSM,使更多乳腺癌患者得以安全保留NAC与乳房,或者可以在保留NAC的基础上完成乳房重建都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物3年”于2023年4月日至潍坊市中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治疗。患者3年前偶然发现左侧乳房触痛肿块,无皮肤红肿热痛表现。患者既往体健。查体:双侧乳房外观基本对称,双乳头无内陷,无溢液;左乳外上象限触及约2 cm×2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大,轻度触痛,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乳腺体厚韧,颗粒样感明显;左侧腋下扪及大小约2 cm×2 cm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无触痛;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2023年4月22日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双乳低回声结节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类,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023年4月22日乳腺钼靶摄片检查结果:左乳2、3点位置见致密影,BI-RADS 4A类;双侧乳腺增生,BI-RADS 2类。2023年4月22日行乳房肿物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排列呈筛状,主要由上皮、肌上皮构成,筛孔内见黏液成分及红染样物,考虑为腺样囊性癌。2023年4月24日行乳腺MRI检查:左侧乳腺后部腺体约3点位置异常信号,双侧乳腺纤维结节样增生,双侧腋窝增大淋巴结(BI-RADS 3类)。于2023年4月26日全身麻醉下行左乳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使用亚甲蓝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并切取蓝染前哨淋巴结3枚。探查发现癌灶约3 cm×2 cm×2 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将癌灶及周围约2 cm范围内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3枚前哨淋巴结均未查见转移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诊断为腺样囊性癌,组织学分级为Ⅱ级,病理学分期为PT2N0M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雄激素受体、CD117蛋白、CK5/6蛋白、细胞角蛋白7、E-钙黏附素、GATA结合蛋白3、P63蛋白、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均阳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D10蛋白均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breast,ACCB)。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见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非典型腺肌上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42岁女性乳腺腺肌上皮瘤。患者查体右乳见一明显肿块,质稍硬,无触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双侧乳头无凹陷,无溢血,可见少量溢液。镜下见肿瘤呈多结节性生长,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增生,并且以肌上皮细胞增生更明显,局灶有浸润性生长模式,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细胞轻至中度异型,细胞核大小不等,可见少量核分裂象(<3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7;肌上皮细胞表达CK5/6、S-100蛋白、p6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突触素、Calponin、肌特异性肌动蛋白、CK10/13、IDH2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5%。本例诊断主要结合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肌变异伴腋静脉3支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6岁,因“发现左乳包块2 d”于2021年3月31日入住铜陵市人民医院乳腺和甲状腺外科。查体:双乳对称,皮肤表面无红肿、橘皮样改变及酒窝征。左乳内上象限距离乳晕约3.0 cm处可触及1枚约2.0 cm×1.5 cm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无明显压痛,无乳头溢血、溢液。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既往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史。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11~12点钟方向、距乳头约3.0 cm处可见约17 mm×18 mm×11 mm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纵横比大于1,包膜不明显,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4A级。乳腺钼靶示左乳内上象限中带11~12点钟方向可见一不规则形肿块,高密度,边缘呈毛刺状,局灶性不对称,并段性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BI-RADS 5级。初步诊断:左侧乳腺肿物。2021年4月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左乳浸润性癌,前哨淋巴结1/2枚见癌转移。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左侧乳房切除时发现一处长约12 cm的变异肌肉(图1A),位于左侧胸大肌内侧、胸骨左侧,上下端均为扁平的肌束,覆盖在左侧胸大肌内侧上方,肌纤维走向与左侧胸大肌呈60°左右夹角,从肌肉的形状和位置判断为胸前壁的异常肌,考虑为胸骨肌,临床上较为少见。同时,对该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分离腋静脉时发现左侧腋静脉呈3支变异,在胸小肌外侧缘距离腋静脉入口约2.0 cm处可见3支静脉共同汇合成腋静脉,目测3支静脉直径相近,约为0.5 cm(图1B)。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Ⅲ级,大小约35 mm×15 mm×15 mm,未见明确神经、脉管侵犯,左侧腋窝前哨淋巴结1/2枚、左侧腋窝淋巴结4/17枚见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肌样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4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 d”入院。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无乳头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可及1个直径约3 cm的肿块,质中,活动,界清,无压痛,双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超提示:右乳可见1 个大小约21 mm× 7 mm 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回声欠均匀(图1)。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乳)乳腺肌样错构瘤(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K-,Vimentin+,MSA+,Actin+,Desmin+,ER+,PR+,S-100-,CD34-,Ki-67(+约1%)。术后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MRI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乳腺MRI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0年10月因乳头溢液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且行乳腺MRI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84例患者,结合临床特征、超声和钼靶检查及病理结果,分析MRI对病理性溢液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组184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43例(23.4%),导管内乳头状瘤96例(52.2%),其他良性病45例(24.5%)。MRI对导管内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52.2%,阳性预测值为82.8%,阴性预测值为42.9%;对病理性乳头溢液恶性疾病评估诊断的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41.1%,阳性预测值为33.6%,阴性预测值为98.3%。在43例乳腺癌中,有10例(23.3%)是超声和钼靶检查均为阴性的隐匿乳腺癌,通过MRI获得确诊。MRI对隐匿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53.7%,阳性预测值24.4%,阴性预测值97.3%。结论:乳腺MRI在病理性溢液诊断中具有灵敏度高和阴性预测值高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乳腺超声和钼靶阴性的隐匿型乳腺癌患者,MRI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