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资料,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进行评估分类。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114例、结构扭曲33例、导管扩张32例、微钙化21例。病理为导管原位癌108例、浸润性导管癌58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26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超声误诊39例,超声提示为乳腺囊肿4例,导管扩张8例,乳腺增生性病变1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乳腺炎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3例。我们认为片状低回声是非肿块型乳腺癌主要的超声表现,导管原位癌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类型。导管型乳腺腺体、病灶内部乏血流及大部分为导管原位癌是导致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误诊的客观因素。对于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病变,超声医师应提高警惕,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以期加深理解EPC,并为EPC的诊治提供一些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扬州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例EP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复习.结果 3例病人均为绝经后女性,发病年龄范围为57~64岁,肿瘤长径1.5~3.0 cm,均因发现乳房肿块就诊.超声多表现囊实性、混合性包块,边缘呈角或模糊,RI值均大于0.7;组织学多见扩张囊腔、厚纤维包膜,腔内乳头状病变为主,细胞成实性或筛状排列.免疫组化均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90%~100%)、孕激素受体(PR)阳性(80%~90%),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5%~10%),肌上皮标志物钙调蛋白(Calponin)、细胞角蛋白(CK)5/6、p63阴性.其中,EPC伴浸润性导管癌(IDC)1例,EPC伴导管原位癌(DCIS)2例,均行患侧全乳房切除术加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均未见淋巴结转移.EPC伴IDC病人术后行化疗、内分泌治疗,EPC伴DCIS病人术后行预防性内分泌治疗.随访11~27个月,病人均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 EPC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罕见乳腺肿瘤,表现为恶性程度低、淋巴结转移少等惰性生物行为,预后一般较好.但仍需警惕EPC伴浸润性癌的可能,避免误诊、漏诊.其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策略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超声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C的患者218例,对其超声图像行回顾性分析,初步将其超声表现归纳为6型,并简要归纳其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超声表现阴性者22例,实性占位型、结节伴导管扩张型、囊实性占位型、导管内异常回声型、单纯导管扩张型及非导管样片状低回声或结构紊乱型分别为79例(36.2%)、33例(15.1%)、29例(13.3%)、30例(13.8%)、20例(9.2%)及5例(2.3%),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9%、24.2%、75.9%、20%、0及0。结论:乳腺SPC超声表现多样化,囊实性表现可作为提示乳腺SPC的一项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具有乳头状形态特征的乳腺分泌性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SB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以癌细胞胞质内分泌空泡和细胞外嗜酸性分泌物为特点,常有ETV6/NTRK3基因融合。乳腺分泌性癌常见的组织结构为微囊性、实性和管状3种结构,而以癌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乳头状结构为主的乳腺分泌性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类似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以乳头状生长的乳腺分泌性癌。结合组织病理、特殊染色、免疫表型及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加深对乳头状分泌性乳腺癌的认识,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Ki-67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模式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导管原位癌样浸润性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Ki-67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导管原位癌样浸润性癌(DLIBC)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病理诊断为DCIS的病例100例,DLIBC病例150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样本中p63、细胞角蛋白(CK)5/6、Ki-67及CD34的表达,观察DCIS和DLIBC的肌上皮表达情况及Ki-67与CD34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100例DCIS包括低级别DCIS 11例、中级别DCIS 28例、高级别DCIS 61例,p63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性导管周围肌上皮完整或部分缺失;Ki-67表达显示两种模式:靠近癌巢周围区域高表达模式及癌巢内散在表达模式,大多数病例以周围高表达模式为主(77/100,77%),该模式在低、高级别DCIS间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病例均不同比例地显示CD34阳性的小血管呈完整环绕管周模式,即“血管项链征”。150例DLIBC包括部分伴有原位癌形态(筛状或较规则的实性巢)的浸润性导管癌142例(其中3例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分泌性癌2例、实性乳头状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142例浸润性导管癌中WHO分级Ⅰ级13例、Ⅱ级77例、Ⅲ级52例。所有浸润性癌中具有原位癌形态的区域p6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上皮完全缺失;CK5/6在大多数病例中阴性,仅在3例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中弥漫表达;Ki-67呈癌巢内散在表达模式,无癌巢周围区域高表达的趋势;大多数病例CD34显示癌巢内血管散在阳性,仅2例呈现小血管不完整环绕癌巢模式(2/150,1.3%)。Ki-67和CD34在DCIS与DLIBC中不同表达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Ki-67和CD34的表达模式差异有助于DCIS和DLIBC的鉴别诊断,有助于DLIBC中浸润性成分的确定。CD34“血管项链征”的出现和Ki-67癌巢外围细胞高表达模式,高度支持DCIS,CD34癌巢内血管散在表达模式支持DLIB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造影对乳腺实性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效能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与乳腺纤维腺瘤(FA)的对比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实性导管内乳头状瘤(sID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2例sIDP与94例FA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sIDP组和FA组。观察两组病灶增强速度、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及增强后边缘是否光整、增强范围是否增大、病灶内边缘是否有环状无增强区及无增强区的内缘是否光整等特征。利用SonoLiver软件分别对两组病灶超声造影的动态过程进行离线分析,获得病灶的增强顺序示意图。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单因素分析,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鉴别诊断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及诊断模型诊断sIDP的效能。结果:与FA组相比,sIDP组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进、高增强,增强顺序多表现为离心型,超声造影后病灶边缘多伴有无增强区且无增强区内缘不光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增强程度和增强顺序为诊断sID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年龄、增强程度及增强顺序三参数联合诊断sID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0.812~0.922)、准确率为76.9%,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83.0%,阳性预测值为72.4%,阴性预测值为79.6%。 结论:sIDP与FA患者在年龄、增强程度、增强顺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参数联合可提高sIDP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例1,患者女,72岁,因“发现乳房肿块3 d”于2020年6月15日入院。患者诉3天前无意间发现左侧乳房肿块1枚,如豌豆大小,无疼痛,伴乳头溢血。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左乳头溢血;左乳可触及一直径约2.5 cm的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可,边界尚清,无压痛,双侧腋下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乳1~2点钟方向可见约24 mm×15 mm×21 mm低回声结节,呈水平位不规则生长,边缘模糊,未见明显钙化灶,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结节周围乳腺组织结构略扭曲,周围导管无明显改变。诊断:左乳腺结节,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B级。2020年6月24日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左乳)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invasive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ISPC),未见明显脉管瘤栓,未见明显神经累犯,左腋窝淋巴结15枚未见癌转移。见图1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约90%)、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约90%)、E钙黏附素(E-cadherin)阳性、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部分阳性、Ki-67部分阳性,CerbB-2、P63、钙调蛋白(calponin)、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4、CK5/6、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CD56阴性。见图1B1D。术后口服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序贯化疗。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与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MRI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乳腺MRI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0年10月因乳头溢液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且行乳腺MRI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84例患者,结合临床特征、超声和钼靶检查及病理结果,分析MRI对病理性溢液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组184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43例(23.4%),导管内乳头状瘤96例(52.2%),其他良性病45例(24.5%)。MRI对导管内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52.2%,阳性预测值为82.8%,阴性预测值为42.9%;对病理性乳头溢液恶性疾病评估诊断的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41.1%,阳性预测值为33.6%,阴性预测值为98.3%。在43例乳腺癌中,有10例(23.3%)是超声和钼靶检查均为阴性的隐匿乳腺癌,通过MRI获得确诊。MRI对隐匿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53.7%,阳性预测值24.4%,阴性预测值97.3%。结论:乳腺MRI在病理性溢液诊断中具有灵敏度高和阴性预测值高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乳腺超声和钼靶阴性的隐匿型乳腺癌患者,MRI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头状瘤背景下乳腺导管原位癌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乳头状瘤背景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WP)和普通导管原位癌(DCIS-IG)的X线、超声和MRI影像学表现,并选择合适的乳腺癌影像筛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为DCIS-WP和DCIS-IG女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入组DCIS-WP患者40例,DCIS-IG患者94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X线、超声和MRI上的病变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估3种影像方法的漏诊率和诊断准确度,并评价病变术前穿刺、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最终石蜡病理诊断一致性。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DCIS-WP组和DCIS-IG组的X线漏诊率分别为42.50%(17/40)和5.32%(5/94),诊断准确度分别为22.50%(9/40)和77.66%(73/94),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268、35.952, P均<0.001)。DCIS-WP组和DCIS-IG组在超声上病变内部具有多发低回声结节分别有8例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19, P<0.001);漏诊率分别为0和24.47%(2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RI上DCIS-WP组和DCIS-IG组出现导管扩张征象的分别有24例和15例,具有多发乳头状瘤背景的分别有21例和16例,病变内部环形分布稀疏分别有15例和12例、环形形态大小不一分别有19例和13例,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78、17.671、8.524、14.530, P均<0.05)。DCIS-WP组和DCIS-IG组术前穿刺、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最终石蜡病理诊断一致的分别有12例和82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165, P<0.001)。 结论:DCIS-WP的X线和超声表现特点与DCIS-IG不同,在X线上通常不表现为钙化性病变而易漏诊,超声对其检出具有优势;MRI对DCIS-WP和DCIS-IG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且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