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尿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通过查阅历代古籍文献中有关"遗尿"的论述,从病名、脉候、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源流考证,以期为临床研究小儿遗尿提供依据.古今病名较简,以"遗溺"多见.病因病机大致归为虚实两端,虚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尤以下焦虚寒为主.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肝经湿热.同时总结了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治法丰富,大致从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和简易诸方等方面予以述评,在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分为了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中药复方七福饮药材的资源稳定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为中药复方七福饮制剂市场化后所需药材的资源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 整合分析专业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期刊文献等渠道数据,对组成七福饮的人参、酸枣仁、地黄、远志、甘草、当归和白术7种中药材主产区及安徽亳州、河北安国中药材批发市场走访调研,分析其特点、规模、总量等,7种药材的产销规模以及质量风险,并对未来5年内所需药材预计消耗量与可获得量进行比较.结果 组成七福饮的7种单味药均为非濒危野生药材,已完全实现人工种植以及跨产区移种,且其再生能力强、种植区域范围广、资源储量大、可获得量充足.结论 组成七福饮的药材资源供应稳定且可持续利用,七福饮制剂的临床大量应用不会对现有该7种药材的产销格局造成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痴呆、老年性痴呆或老年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退化性脑变性疾病,临床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主要特征.在我国,AD 的城乡患病率分别高达4.25%和2.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09%[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AD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不明确,临床亦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寻求防治AD的策略极为紧迫. AD属于中医的"痴呆""呆病""神呆""善忘""文痴"范畴,在中医总体来讲,其病因病机多由于年龄增加,脏腑功能虚耗,气血不足,生髓无源,致使髓海渐空,又或兼有痰浊瘀结,蒙窍阻络,以致神机失用,表现出呆傻愚笨等一系列神志症状,终因毒盛虚极而回天乏术.AD的病位在脑,痰、浊、毒、瘀是疾病发生的关键病理产物,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虚证中最多的证型是心脾两虚证,实证可见痰浊阻窍证、气滞血瘀证等.心脾两虚是AD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的方剂——"七福饮",由人参、当归、熟地、炒白术、酸枣仁、制远志、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五脏气血俱虚,而心脾尤甚者.关于七福饮,张景岳谓:"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临床用之,"左右逢源,无不可也".张景岳用七福饮治心脾两虚之痴呆.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属气血不足之症.七福饮所需的人参、酸枣仁、熟地黄、制远志、炙甘草、当归、麸炒白术7种药材为传统中药大统货品种,本身具有市场产量大、需求大的特点.通过详细分析上述药材近年来的质量风险特性和产量波动特点,结合七福饮制剂的预估年销售规模,系统评估出该制剂所需药材年消耗量以及充分供给量,从而确保制剂产量、质量双稳定以及市场应用有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针药结合治疗脑中风康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在中医,脑中风是指急性脑部血液循环供应障得所导致的局限性和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症,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脑卒中疾病.中医将脑中风分为中络、中经、中脏和中腑四个证型.本文基于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原则,采取针药并用治疗脑中风后遗症.首先,查体盆骨、骼、胸椎与颈椎等主要关节体位是否形变,并采取针刀进行必要治疗.其次,以头部分区为基础重点针刺运动区和感觉区,以督脉为核心重点针刺华佗夹脊穴,同时配合针刺五脸穴及主要穴位注射.再次,根据脏腑症候辩证,采用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和补阳还五汤等传统方剂,重点补益心脏、肾脏和小肠的气血,解除厥阴心包经和少阳三焦经的经络瘀滞,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具有积极的研究与探索价值我国每年约有200万脑中风新发患者,年龄集中于40岁以上,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脑中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约1/4脑中风幸存者会遗留肢体障碍.中医范畴脑中风分为闭证与脱证[1],即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的实证,和因五脏真阳散脱或阴阳离决所导致的虚证.主要由于脏腑阴阳失调和气血逆乱于上而致脑脉闭塞或血溢于脑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以猝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和言语不利等为主.脑中风在急性期通过介入、溶栓和外科手术等措施及时控制病情,一般通过留置胃管、气管切开和保留导尿等措施配合临床治疗在重症监护室度过危险期,病情缓解后转入康复科继续接受治疗.恢复期病程较长且病情复杂多变[2],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和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后期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恢复期患者往往不能自理或者有效沟通,反流、误吸、肺部感染、腹泻、胃潴留等鼻饲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由于被动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较弱,主动咳痰能力较差,因此其肺部感染发生率高.由于长期保留尿管容易导致泌尿系统多重耐药菌感染,所以如何系统性在恢复期控制感染和恢复机体功能是患者康复的基础和关键.脑中风根据缺血性和出血性程度致残率高[3],多数会遭遇大脑高级皮层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感觉功能障碍、肢体平衡功能障碍以及继发障碍等病患.患者经过突发期急救后会进入软瘫期,偏瘫治疗两周后逐渐进入痉挛期,往往伴随肢体硬瘫、肌肉弹性明显下降和腱反射亢进,呈现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的运动模式.痉挛性偏瘫是脑中风患者进入后遗症期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是脑血管病康复长期面临的重要难题[4].目前针对后遗症期肢体失能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而中医对脑中风发病机理与诊治手段十分丰富.本文以中医脑中风辩证论治为主导,重点探讨中医针药结合在中风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的应用,以期改善患者病情,降低致残率并有效促进患者康复[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老年衰弱的中医证候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衰弱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运用《老年衰弱中医证候调查表》对61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 老年衰弱患者气虚、阴虚为常见正虚类型.实证多见气郁、痰湿.结论 老年衰弱的出现与五脏气虚密切相关,五脏衰弱是老年衰弱的核心病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武维屏教授应用桑苏桂苓汤治疗支饮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支饮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种,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武维屏教授擅用桑苏桂苓汤加减治疗支饮.临床中,先抓主症而定支饮之病,治宜桑苏桂苓汤加减.强调认识疾病之轻重缓急,先咳喘而后肿胀为"肿喘"一候.桑苏桂苓汤三焦分治祛水饮,五脏同调和为上.在此方证基础上,若为外感,驱邪最重要,若无外感,须调气并通阳.支饮之实证,病由肺及肾,虚证则由肾及肺,观疾病之整体,当始终实脾脏,久病还须化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痿、肺痹与肺间质纤维化证候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慢性进展、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亦可造成肺损伤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症状均以咳、痰、喘等为主.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喘证等范畴.古代文献中对肺痿的认识基于《金匮要略》,其证候特点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亦可见肺气虚冷;肺痹则是尊崇《内经》中"五脏痹"的理论,主要证候特点为肺气闭阻;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研究则表明其证候特点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此,二者分别代表了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即肺纤维化患者表现出气阴两虚、虚热灼肺或肺气虚冷的证候特点可参照肺痿论治,若表现为肺气闭阻之实证特点则当以肺痹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疫毒为本,热重兼湿——广东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证救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特点及救治要点.方法 收集自2019年12月份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在本单位确诊的患者四诊资料,结合既往疫病救治经验及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广东地区新冠肺炎病理因素以疫毒为本,属热毒疫范畴,热重兼湿,虚、瘀征象不明显;病情演变五脏相关,但初期病情多处于卫气分阶段,病位在肺脾,以实证为主,及早将病情控制在卫气分阶段可防止其传变;应树立现代中医思维,重视截断疗法及解毒透邪、清热化湿法的运用;发挥中药汤剂配合中成药静脉滴注、成药口服等方式,在严格掌握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指征前提下辅以相应治疗,多途径用药,力挽病势;注意食疗与生活起居、心理调摄.结论 疫毒为本,热重兼湿是广东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在临床救治中应结合本地区特殊的时令、气候及人群特点,在“三因制宜”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证辨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五脏应时”论老年出血中风不同季节发病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尝试运用五脏应时理论分析不同季节老年出血中风的发病机制,依此体现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并为中医药防治老年出血中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整理广东省中医院老年出血中风患者不同季节发病情况及四诊资料,采用中风病二代标准辨证分型,尝试运用五脏应时理论分析在不同季节出血中风病因病机.结果 老年出血中风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证候以“风火上扰”为主,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特点.四季证型均以风火上扰为主,尤其是冬春季节,风火上扰证型占比超过50%;风痰火亢、痰热腑实证在夏季较其他季节比率较高,阴虚风动在秋季(较其他季节)中医证型占比较高.结论 脏腑功能受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不同季节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可尝试通过冬滋肾阴、春平肝阳、夏清心火、秋滋肺阴等治法预防及治疗老年出血中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五脏病证为例探讨中医学辨病论治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中的逻辑分析和系统分析对五脏病辨病论治体系进行相关研究.五脏病辨病论治体系以五脏生、长、化、收、藏的特性将疾病分为5类,并以五脏的特性对病名进行病位、病机的限制,进而使得病名具有特异性,指导临床辨病论治的应用.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五脏病病机的变化具有规律可循.五脏病的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分别获得五色、五音、五味、五脉的信息而确定病在何脏,再依五脏五行脉法和虚实证候的不同,判定五脏病的虚实.五脏病的治疗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所述五脏补泻所需药味为准则,选取适当的药物.五脏病辨病论治体系具有成熟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它的提出有助于中医辨病论治体系的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