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中的喉罩-咽喉腔形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针对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在咽喉中置入后的气体泄露现象,使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 MIMICS)建立喉罩置入咽喉腔(pharyngolaryngeal cavity, PLC)中的3D模型(PLC-LMA模型),利用此模型研究LMA、PLC形态变化以及两者的间隙。方法:利用CT技术获取充满状态的LMA置入PLC的数据,同时获取离体LMA和正常颈部的数据,并将数据导入MIMICS。利用该软件建立LMA模型、PLC模型、PLC-LMA模型。结果:将PLC模型、PLC-LMA模型进行对照后发现:在LMA置入后,舌骨和甲状软骨的形状和位置发生了变化,PLC变化较大。插入LMA后,梨状窝、咽后壁缝隙、LMA气囊口咽端的凹陷处是潜在的气体泄漏通道,机械通气引起的气体泄漏可能从这里进入口咽和鼻咽。结论:计算机辅助三维模型能清晰显示PLC插入LMA前后两者的形变和位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LMA型号和改进LMA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MICS系统三维重建指引下经皮穿刺引流术对重症胰腺炎穿刺操作时间、成功率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究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三维重建指引下经皮穿刺引流术(PCD)对重症胰腺炎穿刺操作时间、成功率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2月我院8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研究组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指引下PCD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前列环素I2(PGI2)、血栓素2(TXA2)、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前影像学重复确认次数、穿刺操作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d、3d、7d血清CRP、SAA、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1d、3d血清CRP、SAA、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d、3d、7d血清PGI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TXA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1d、3d血清PGI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XA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胰腺炎MIMICS三维重建指引下PCD成功率高,能明显缩短穿刺操作时间,且能降低术后短期内血清炎性因子,改善PGI2、TXA2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牙根纵裂导致牙槽骨缺损的数字化模型重建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根尖周炎(apical periodontitis,AP)与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导致的根尖周骨缺损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发生AP、VRF且伴有根尖周骨缺损的上下颌后牙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利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Mimics)软件进行数字化模型重建并对骨缺损区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患牙的根尖孔水平面冠方的骨缺损体积占全部骨缺损体积的百分比.结果:两组体积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体积比值趋于1时,VRF的可能性大.结论:VRF导致的根尖周骨缺损主要位于患牙根尖孔水平面的冠方.对根尖周骨缺损的定量测量有助于VRF的正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手术模拟辅助肱骨楔形截骨术治疗肘内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正常人群当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前臂会相对于肱骨外展15°~20°,称为提携角,提携角减小称为肘内翻.肘关节内翻时前臂向内发生旋转,从而产生了肘关节外观和正常解剖关系的改变.<10°的内翻畸形随年龄增大,骨折塑形,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自行纠正,对肘关节功能影响不大,可不考虑手术.内翻角度>10°的畸形,自然矫正的可能甚微,肘内翻畸形除影响肢体外观,还会招致一系列的肘关节结构变化和功能障碍,如肱骨滑车发育不良,鹰嘴窝变浅乃至消失、肘关节不稳、疼痛、无力、提携困难等[1].目前,临床上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较为常见,采用外侧肱骨髁上截骨矫正畸形.随着数字骨科的发展,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Mimics)已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医学影像的采集和图像的传输、重建和数字化处理等方面,同时也为骨科矫形手术提供了便利[2].本文报告1例在三维手术模拟下行肱骨楔形截骨术治疗肘内翻畸形的病例,从而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人丘脑的可视化三维模型,为大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以6例成年男性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1例进行磁共振扫描,将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利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医学三维重建软件重建丘脑三维模型.然后制备6例研究对象的大脑标本,分为矢状位组、冠状位组、水平位组,每组2例,在-20℃低温下冷冻,分别制备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层厚0.5 mm连续切片并拍摄照片,将图片导入计算机,利用photoshopCS6软件对图像中丘脑轮廓边界进行识别、提取并测量断面上丘脑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体积.结果 丘脑的前后径、左右经、上下径分别为(29.52 ±0.47)、(14.51±0.18)、(18.66±0.35)mm,左、右侧丘脑体积分别为(6 218.56±563.60)、(5 764.37±485.48)mm3,丘脑的三维重建清晰显示了丘脑的空间位置、立体形态.结论 通过丘脑的薄层断面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得到丘脑的空间结构及形态,为立体定向手术提供了数据及形态学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在颧眶上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在计算机辅助颧眶上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前进行精确设计及术后良好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对10例拟进行颧眶上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患者行面部三维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三维建模,通过虚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预测和判断骨折位置的复位情况,最终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结果 利用MIMICS软件完成术前三维模型重建,并通过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术后效果,完成骨折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采用MIMICS可实现人头面部的三维重建和术前镜像模拟手术过程,以动画形式模拟颧眶上颌骨骨折手术的复位情况,最终提高了颌面部骨折手术的预测性和精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逆行经皮髋臼后柱螺钉的影像解剖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逆行髋臼后柱螺钉的进钉位置、方向及固定范围.方法 收集10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50例),利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 17.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从坐骨结节至髂窝方向进行透视,垂直后柱“三棱柱”通道横断面放置虚拟螺钉,测量螺钉的最大直径、进钉点、方向、出钉点及螺钉安全倾角.确定螺钉固定的范围,螺钉在后柱通道易穿出部位及术中判断螺钉是否穿出的透视体位.结果 髋臼后柱安全通道近似“三棱柱”形,进钉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中线上,距离坐骨结节最远端男性为(12.99±1.99) mm,女性为(13.26±2.58) mm,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0.05);髂窝出钉点距离同侧前方骶髂关节线男性为(23.65±2.42)mm,女性为(24.94±2.39) mm;距离真骨盆缘男性为(19.33±2.60) mm,女性为(17.63±2.00) mm;最大螺钉直径男性为(17.21±1.41) mm,女性为(15.54±1.51) mm;髋臼后柱逆行置钉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10.52±3.04)°,女性为(7.72±2.99)°;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15.00±4.92)°,女性为(12.94±4.72)°,以上数据男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逆行经坐骨结节置钉可固定股骨头中心所在水平面近端4 cm以下所有的髋臼后柱骨折,易穿出部位分别为髋臼后壁与坐骨支移行处、髋臼中部、坐骨大切迹水平下1 cm.“三棱柱”的3个侧面的切线位分别是髂骨斜位10°,闭孔斜位60°,髂骨斜位60°.结论 逆行髋臼后柱螺钉进钉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中线,距离坐骨结节最远端1.3 cm,方向约外倾10°,前倾15°,可固定股骨头中心所在水平面近端4 cm以下的髋臼后柱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室间孔周围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显影室间孔区域静脉及属支,建立三维图像,构建该区静脉网络,探讨室间孔与周围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 筛选60名健康志愿者行3.0 T MR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和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构建室间孔周围静脉网络,对室间孔及周围静脉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室间孔显示率为65%(78侧);大脑内静脉(2.13±0.30)mm,100%(120侧);透明隔前静脉(0.69±0.19)mm,100%(120侧);丘纹上静脉(1.47±0.38)mm,98.3%(118侧);脉络膜上静脉(0.40±0.18)mm,82.5%(99侧).根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为:ⅠA型,24.2%(2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静脉角且紧邻室间孔的后缘;ⅠB型,13.3%(16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的后缘;ⅡA型,45%(54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假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ⅡB型,15.8%(1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假静脉角和室间孔;Ⅲ型,1.7%(2侧),即丘纹上静脉缺如型.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清晰成像室间孔及其周围静脉,结合Mimics技术可构建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室间孔与主要静脉汇合点三维空间位置数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型对室间孔区手术入路选择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软件三维重建在肺腺癌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在肺腺癌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单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行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组肺功能指标,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结果 2组患者病灶数量、结节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5/48)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12/42,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前FEV1、FVC、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组患者肺功能均显著低于术前,但观察组FEV1、FVC、MVV 显著高于对照组[(1.67±0.52)L vs.(1.38±0.69)L,(1.73±0.64)L vs.(1.48±0.51)L,(54.27±7.14)L/min vs.(50.36±6.08)L/min,均P<0.05].结论 对于行复杂肺段切除术的肺腺癌患者,采用MIMICS软件在术前进行三维重建有利于在术中分辨肺部解剖结构,确定结节位置,有利于提高手术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减轻手术对肺功能的损伤,利于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