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肱骨外侧截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治疗儿童肘内翻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肱骨外侧截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治疗儿童肘内翻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38例继发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内翻病例资料。通过外侧入路进行肱骨远端截骨后,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钢板组(A组)和外固定支架组(B组)两组,术后2、4、6和12个月分别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取出外固定支架或钢板。按照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评定分析肘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术后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并取得了满意的功能和外观改善,无一例出现骨不连、异位骨化或固定器移位。A组患儿随访时间为36~71个月,平均(59.7±3.2)个月,手术时间为(60.9±5.8)min,出血量为(41.5±3.8)ml,手术切口长度为(5.2±0.4)cm;B组患儿随访时间为38~72个月,平均(60.0±4.1)个月,手术时间为(50.8±5.6)min,出血量为(25.6±3.1)ml,手术切口长度为(3.9±0.4)cm。B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方面明显少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和肘关节Bellemore功能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肱骨外侧截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两种方式都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和锁定加压钢板相比,外固定支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操纵杆技术在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操纵杆技术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治疗25例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2~14岁。均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利用操纵杆技术。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无肘内翻、针道感染、复位丢失、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末次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结果:优19例,良5例,可1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是一种罕见而且极具挑战性的骨折,通过操纵杆技术使得传统闭合复位简单化,减少复位及透视次数,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逆行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逆行弹性髓内针(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逆行ESIN技术治疗的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0~13.2岁,平均6.4岁;左侧9例,右侧5例。术中在骨折闭合/切开复位基础上,选取直径合适大小ESIN 2枚,预弯后分别由肱骨远端内、外侧穿入肱骨骨髓腔,直至肱骨近侧干骺端。术后采用肩外展支架或者长臂石膏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及观察侧位片肱骨前缘是否通过肱骨小头,分析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同时按照Flyn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4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0~27个月,平均18.4个月,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位片肱骨前缘线均通过肱骨小头。按照Flynn功能评分,优13例,良1例。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髓内针移位,未出现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逆行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测定肱骨远端解剖轴成角旋转中心辅助中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解剖轴成角旋转中心(CORA)测定和中性楔形截骨术在儿童肘内翻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肱骨髁上骨折后的肘内翻畸形儿童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4~12岁,平均7.0岁。术前拍摄双侧肱骨标准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肱骨Baumann角、近端解剖轴(PAA)及远端解剖轴(DAA),确定成角旋转中心CORA点和内翻畸形角度。术中围绕CORA点行外侧闭合中性楔形截骨术矫正内翻畸形。术后患儿均采用屈肘石膏固定,记录肘关节屈伸功能、术后瘢痕、体表携带角,同时采集肘关节X线片测量携带角及Baumann角,术后24个月按照改良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9.3个月)随访。18例肘关节过伸接近正常,2例存在过伸5°。15例患者屈曲> 130°,平均133.1°(130°~138°);5例患者屈曲为110°~130°。术前Baumann角为99.0°±1.0°,术后为76.0°±1.0°;术前提携角为-14.0°±1.0°,术后为13.6°±1.0°,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个月按照改良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优16例,良4例。1例患儿术中矫正内翻40°。所有患儿拆除石膏及拔除克氏针前均未出现固定失败及矫正失败。 结论:测定肱骨解剖轴CORA可以精准确定肱骨远端内翻的CORA点及成角角度,使得中性楔形截骨术截骨线及成角矫正轴均通过CORA点,恢复肱骨力线,同时断端不会出现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 Ⅲ型和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 Ⅲ、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30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龄(5.8±2.9)岁;左侧62例,右侧68例;伸直尺偏外旋型106例,伸直尺偏内旋型2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至3 d,其中急诊手术20例。骨折分型:Gartland Ⅲ型64例,Gartland Ⅳ型66例。按照整复骨折手法、置入克氏针顺序和方式不同分为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 n=65)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 n=65)。通过数字影像学检查系统测量伤肢Baumamn角,评估术后肘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度数、术后Baumamn角改变及丢失角度和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所有入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骨折均愈合。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手术时间为(38.03±18.17)min,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手术时间为(24.99±12.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随访时间为(14.57±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5.04±5.72)d;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随访时间为(14.03±2.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4.26±4.9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后期随访中,伤肢发生肘内翻畸形共3例(其中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2例,分别为-6°和-5°;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1例,为-3°),克氏针松动2例(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各1例,均于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伤肢发生肘内翻畸形例数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2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1例)和克氏针松动例数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1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针道感染1例(为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患儿,出现于术后2周,予加强换药、外擦莫匹罗星软膏后治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无一例针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均无一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和骨化性肌炎。术后3个月,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肘关节ROM角度,屈肘角度为(136.01±4.26)°、伸肘角度为(7.04±2.11)°、过伸角度为(6.11±3.67)°;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肘关节ROM角度,屈肘角度为(141.90±3.76)°、伸肘角度为(4.90±2.78)°、过伸角度为(3.27±2.27)°;两组伤肢肘关节ROM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术后即刻Baumamn角为(72.0±6.5)°,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术后即刻Baumamn角为(74.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术后12个月及以上(末次随访)Baumamn角丢失角度为(3.86±1.07)°,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术后12个月及以上(末次随访)Baumamn角丢失角度为(3.58±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Flynn肘关节功能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中优53例、良5例、可5例、差2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中优60例、良3例、可1例、差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治疗Gartland Ⅲ、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更短,后期肘关节屈伸功能和提携角外观恢复均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和关节造影辅助下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与关节造影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骨科的30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20.7个月,年龄范围为10~38个月;患侧为左侧10例,右侧20例。将12例采用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的患儿作为Ⅰ组,将18例采用超声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的患儿作为Ⅱ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肘关节功能。末次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肘关节功能,按提携角减小角度进行外形评分,包括:①优,提携角减少范围为0°~5°;②良,提携角减小范围为6°~10°;③可,提携角减小范围为11°~15°;④差,提携角减小程度>15°。按屈伸功能减小的程度进行功能评分,包括:①优,屈伸功能减小范围为0°~5°;②良,屈伸功能减小范围为6°~10°;③可,屈伸功能减小范围为11°~15°;④差,屈伸功能减小>15°。结果: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患侧、术前受伤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在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上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儿均行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19~56个月。两组患儿在关节活动范围及Flynn功能评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后提携角平均减少5.0°,Ⅱ组术后提携角平均减少2.2°,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有2例发生针移位,Ⅱ组有1例发生针移位,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有2例肘内翻,Ⅱ组有1例肘内翻,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无骨折不愈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运用超声与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均可获得确切的疗效,并发症低且关节功能良好的恢复。超声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肘内翻截骨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在儿童肘内翻矫形截骨术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数据库上进行文献检索,分别以"3D打印""导航模板""数字化""三维重建""矫形""肘内翻"和"3D printing""navigational template""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orthopedics""cubitus varu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2020年4月有关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肘内翻矫形截骨术的中英文文献。从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在儿童肘内翻的畸形评估、术前模拟、导航模板设计、术后效果、应用优势与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5篇文献(英文27篇,中文8篇)。相比传统手术,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应用于儿童肘内翻截骨,术前矫形能准确地进行肘部畸形三维评估,使得术中操作与术前模拟一致,可实现个性化矫形,截骨精准、创伤小,但手术成本较高。结论: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肘内翻截骨矫形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LOD2基因变异复合杂合缺失致Ⅱ型Bruck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2020年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Ⅱ型Bruck综合征(Ⅱ型B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资料进行分析。患儿,男,3 d,因"出生3 d发现右下肢疼痛、肿胀"收入院。由于患儿存在全身多处骨折,锁骨、肋骨骨折后骨痂已形成,肱骨青枝骨折、右股骨骨折、左胫腓骨骨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双腕肘髋膝关节挛缩等临床特点,考虑不能排除染色体疾病,基因测序结果示患儿(先证者) PLOD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缺失,突变及杂合缺失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确诊为Ⅱ型BS。提示临床医师注意识别 PLOD2的1个错义突变和杂合缺失导致的Ⅱ型BS,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重建的儿童肱骨内髁安全进针通道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肱骨内髁置针通道的安全范围和X线评判方法。方法:筛选2015至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童肘关节CT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肱骨远端模型,并利用CAD模块于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模拟置入A 1、A 2、B 1和B 2 4枚克氏针作为通道边界线,A 1为前上边界,A 2为后上边界,B 1为前下边界,B 2为后下边界,分别测量正位与侧位上四条边界线与肱骨轴线的夹角,正位上夹角为置针通道内翻角,侧位上夹角为后倾角,这两个角度是儿童肱骨内髁置针时的参考角度。统计分析各条线角度的差异,以确定各条边界线独立存在。 结果:共纳入169例儿童肱骨远端CT资料,男120例,女49例,年龄(8.1±1.8)岁。94例左侧,75例右侧。正位时测得上、下边界内翻角a角和b角分别为29.4°±4.0°和43.6°±6.6°。侧位时前上边界(A 1)后倾角a 1和后上边界(A 2)后倾角a 2分别为10.8°±3.0°和4.3°±2.2°。前下边界(B 1)后倾角b 1和后下边界(B 2)后倾角b 2分别为18.3°±4.7°和6.1°±3.2°。上述角度为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翻角和后倾角的边界范围,以此范围为依据可在临床中指导肱骨内髁安全有效的置入克氏针固定骨折。 结论:儿童肱骨内髁存在一个安全置针通道,此通道可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以内翻角和后倾角标定,本研究测得的内翻角和后倾角可作为肱骨内上髁置入克氏针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Gustilo Ⅰ型及Ⅱ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非急诊手术诊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Gustilo Ⅰ型及Ⅱ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非急诊手术病例的损伤原因、损伤类型、诊治过程、术后疗效,为其非急诊手术治疗可行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10例儿童Gustilo Ⅰ型及Ⅱ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急诊就诊予清创缝合或消毒包扎创口,住院后行非急诊手术治疗,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1.0~1.5个月患儿出现骨痂伴骨膜反应,门诊拔除克氏针,神经损伤恢复,未发现感染或复位失稳,无骨筋膜室综合征,无肘内翻畸形,未见活动范围丧失。所有患儿末次随访根据Flynn标准,恢复结果良好。结论:儿童Gustilo Ⅰ型及Ⅱ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急诊行软组织清创缝合或消毒包扎、破伤风注射、抗菌药物治疗,住院后行非急诊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这避免了急诊手术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