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20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及介入堵闭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分析其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组ASD患者中,术前发生心律失常25例(12.50%),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2例(48.00%);结性逸搏1例(4.00%);频发房早2例(8.00%);频发室早1例(4.00%);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12.00%);游走心律2例(8.00%);LAFB 4例(16.00%),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7例(23.50%);其中传导阻滞32例(68.09%),起源异常15例(31.81%)。房室传导阻滞(AVB)共5例,分别为Ⅰ°AVB 2例(4.26%),Ⅱ°AVB 1例(2.13%),CAVB 1例(占2.13%),Ⅰ°AVB合并室内传导阻滞1例(2.13%)。起源异常中,结性逸搏5例(10.64%),频发房性早搏4例(8.51%);频发室性早搏3例(6.38%),游走心律2例(4.26%),交界性逸搏1例(2.13%),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合并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2.13%)。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3例(6.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D直径、ASD类型、手术时间、术前发生心律失常及术后并发症为ASD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D直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为ASD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OR>1, P<0.05)。 结论:ASD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3.50%,ASD直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为ASD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应根据患者ASD直接合理选择直径更小的封堵器,减少手术时间,并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ASD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误用超量香加皮致缓慢性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41岁女性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中药汤剂(含枸杞10 g、红参10 g、五加皮15 g)1次。约6 h后患者突然出现心慌,于睡眠中惊醒,伴头晕,血压95/63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室率45次/min。予升高血压、改善心肌代谢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之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率下降至35次/min,血压下降至87/36 mmHg。再次行心电图检查示交界性逸搏心律、T波改变。给予心电监测,持续吸氧,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持续静脉泵入,以及极化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8 d后患者病情改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患者将所服中药送至专业机构鉴定,发现其含香加皮成分,而原处方为五加皮,故考虑患者的心律失常为误服超剂量香加皮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影像辅助房间隔上皮性囊肿伴心律失常患者诊疗策略的制定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7岁。因"心悸"1周急诊就诊,偶有胸闷,活动加剧,偶伴头晕,无头痛及恶心呕吐。心电图:窦性心律伴缓慢心室率(45次/min);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处逸博心律;电轴左偏-42°。以"房室传导阻滞"收治入院。心脏听诊:心率50次/min,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余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血清学指标均未发现异常。既往史:腮腺良性肿瘤术后10年,皮下脂肪瘤术后5年。动态心电图:①心房率63~100次/min (心室率33~80次/min,平均心室率44次/min,窦性心律占总心搏39.5%,频发房室交界性逸搏心率,占总心搏60.3%,其中心动过缓占总时间98.3%;②长PR型(约400 ms)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后者多见(图1A)。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6.8 mm,左房前后径41 mm,右心大小正常;房间隔上可见大小约29.9 mm×25.6 mm的低回声团(图2A);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下腔静脉内径约19.9 mm,随呼吸变化率28%;余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果提示:①左心增大,房间隔内中等回声团,建议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RT-3D TEE)同时心肌声学造影(MCE),以明确团块性质;②轻度三尖瓣、二尖瓣反流;③下腔静脉呼吸变化率减低。RT-3D-TEE同时MCE:采用SonoVue造影剂(Bracco公司),经左上肢静脉团注2 ml后,TTE/MCE及RT-3D TEE/MCE显示房间隔一大小约29 mm×26 mm的中等偏低回声团(图2B),边界清晰规则,内未见明显造影剂灌注(图2C)。结果提示:房间隔中部中等偏低回声团,首先考虑房间隔来源良性占位,囊肿或血肿不完全排除。冠状动脉CT造影: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均未见明显狭窄;右冠优势型,右冠未见明显狭窄;房间隔部位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未见明显强化(图3)。增强心脏MRI:房间隔区域可见团块状稍短信号结节,大小约30 mm×20 mm(图4)。提示:房间隔占位,考虑良性可能性大。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心房良性占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性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节律重整的散点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探讨节律重整现象的心电散点图特征及其分析技巧,为快速分析相关动态心电图奠定基础.方法:选择主导节律为窦性心律、异位自主心律及起搏心律,附加心律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并行心律、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律伴高度房室阻滞等相关病例 5例,分析和总结其时间散点图、Lorenz散点图及差值散点图的分布规律及分析技巧.结果:节律重整的时间散点图分裂为无倍数关系的高、低 2层,其中高层由主导心律与附加心律的代偿间期形成,低层由附加节律的联律间期或夺获间期形成;Lorenz散点图表现出关于等速线对称的特征(期前收缩/夺获后点集融入主导节律中);差值散点图表现为伸向 x轴正侧、y轴负侧及Ⅱ象限角平分线的"Y"字型结构.结论:节律重整的心电散点图规律性极强,快速识别大数据中的节律重整现象,有利于快速判断主导心律与附加心律的电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快速分析复杂心律失常的秘密武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新生儿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的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例资料完整的9例NLE患儿(患儿1~9)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病史,入院时实验室、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并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患儿出院后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并通过该委员会审批(伦理批号:2022-192),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儿1~9中,男性患儿为7例,女性为2例;出生胎龄为30~40+2周,足月儿为4例,起病年龄为生后1 h至17 d;首发症状为全身淤斑、皮疹及血小板计数(PLT)降低。②心电图检测结果示,1例(患儿2)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并交界性逸搏心律。2例(患儿3、9)心电轴右偏,其中患儿9合并右心室高电压。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卵圆孔未闭(PFO)为8例(患儿1、3、4、5~9),动脉导管未闭为1例(患儿9),1例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运动不协调,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0%。④患儿1~9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Ro)抗体均呈阳性,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La)抗体呈阳性为3例(患儿1、3、5)。⑤对PLT降低的5例NLE新生儿(患儿1、4、5~7)采取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0 g/kg×(1~2)次/d]治疗后,PLT水平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患儿2),同时采取放置心脏起搏器治疗,1例(患儿4)同时被诊断为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⑥患儿1~9中,末次随访年龄最大为10岁(患儿6),最小为11个月龄(患儿4)。对患儿1~9均于生后6个月时查体的结果提示运动、智力、体力发育均正常。结论:NLE新生儿多以皮疹、淤斑为首发症状,易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及血液系统损伤,并且同时合并自身抗SSA/Ro抗体和(或)抗SSB/La抗体、抗SSA/Ro-52抗体呈阳性。除心脏损害外,NLE新生儿临床表现多为暂时性,不需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该类新生儿整体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食管调搏鉴别房室交界性逸搏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患者,男,60岁.因外伤入院.否认既往有冠心病史.入院常规检查心电图.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窄QRS逸搏心律,频率85次/分,诊断:加速性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不排除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心脏外科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窦房结隔离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窦房结隔离是心脏外科术后的罕见情况,该病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及交界区逸搏心律,其窦性冲动被局限在右房游离壁,导致体表心电图窦性 P 波不能显现而被误认为窦性停搏;心室被交界区逸搏冲动夺获,心电图表现为交界区逸搏心律.该病例手术方案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及起搏器置入术,起搏方案的选择及心房电极放置位置参考右房电生理标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从尼沙赫心电图表现推论房室交界区电位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通过特殊信号处理及相关技术,能够通过体表心电图记录到QRS波前后微小波群,此心电图称之为尼沙赫心电图.当室上性激动(交界性自主节律、逸搏节律;窦性和房性节律)发生时,其QRS波其前后均可记录到相同的微小波群,而当室性搏动(室性早搏)发生时宽QRS波其前后无微小波群或有极细微小波群发生,根据整体心电向量投射理论,故推论室上性QRS波前后的微小波群为房室交界区电位(AVJP).在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时,室性P波可叠加在AVJP前部微小波群的任意时段,而窦律时P波叠加在微小波群之中,即AVJP启始先于P波激动,推测AVJP系窦房结之间的结间束快速传导所致.微小波群呈低-高-高-低锯齿波形,考虑与房室结呈细微纤维网状结构形成的"曲折"电向量变化有关.AVJP与室上性QRS波"如影随形",必定会涌现一些新的心电现象,从而引发新的思考,甚至产生新的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动态心电表现及分析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患者女性,43岁,因"一过性意识不清3 h余"入院,伴低钾血症;入院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随后进行了 24 h动态心电记录,患者在此间发生昏迷,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回顾其动态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室性逸搏-全心停搏的一系列心电活动改变.针对QT间期延长患者,应明确原因,积极预防治疗诱发因素,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合并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安置无导线起搏器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患者女性,58岁.因"心悸、黑矇1天"入院.住院期间心电监护示反复出现5.0~8.4 s窦性停搏,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诊断明确,具有永久性起搏安置术Ⅰ类指征.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病史.结合患者特点安置了无导线起搏器.术后随访起搏参数良好,患者未再诉心悸、黑矇等不适,未发生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