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a无导线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Micra无导线起搏器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治疗且具备Micra无导线起搏器系统植入适应证的心律失常患者41例.其中因囊袋感染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21例(再植入LP组),首次植入无导线起搏器20例(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释放次数、X线曝光时间、起搏参数、并发症等数据.随访两组植入1、3、6及12个月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起搏器植入部位为中高位室间隔.再植入LP组男性15例(71.4%),平均年龄(72.5±19.1)岁.首次植入LP组男性12例(60%),平均年龄(60.8±8.4)岁.再植入LP组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在手术时间、释放≤ 2次比例、X线曝光时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之间均无差异(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手术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者在1、3、6及12个月随访时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P均>0.05).结论 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安全可行,传统起搏器因感染并发症移除后更换无导线起搏器亦同样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采用杂交手术经心脏表面置入起搏电极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27岁,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联合心脏外科在全麻下开胸经心脏表面起搏器电极植入术及起搏器安置术,原起搏器取出及电极拔除术.术后患者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导线和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无导线起搏器(L-PM)与传统起搏器(C-PM)植入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 202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植入起搏器的112例患者,其中植入L-PM者50例,植入C-PM者62例,手术成功率100%。收集临床基线资料,记录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入院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并于术后1、3、12个月进行随访,填写SF-36问卷和附加问卷,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QoL从基线开始到术后1、3、12个月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112例患者的年龄为(70.3±10.5)岁,其中男69例(61.6%)。L-PM组和C-PM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5.8±8.5)和(67.5±10.4)岁( P=0.004)。L-PM组50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3、12个月随访,C-PM组62例患者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60例完成12个月随访。附加问卷中C-PM组患者手术区域感到不适,因手术区域不适而影响日常活动、对自己心脏或整体状况感到担忧的发生率均较L-PM组患者高(均 P<0.05)。调整年龄和基线SF-36分数后,随访12个月时,与L-PM组相比,C-PM组生活质量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评分数值较低,β值(95% CI)分别为-24.500(-30.010~-18.981)、-27.118(-32.997~-21.239)、-8.085(-12.536~-3.633)、-4.839(-9.437~-0.241)、-12.430(-18.558~-6.301);均 P<0.05。 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L-PM后能更好地提高QoL,接受L-PM的患者因手术不适造成的活动受限和不良情绪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 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 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 P=0.009)、后叶(25%对1.8%, 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 OR=6.425,95% CI 1.371~30.121, 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 OR=20.038,95% CI 1.097~265.991, 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并总结上海地区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患者选择、植入策略、起搏参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0家上海地区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观察和评估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证、植入部位、程控检测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术后程控随访参数(阈值、感知、阻抗)、AV同步率(如为Micra AV)及不良事件。结果:入选1 620例患者,年龄(72.6±15.3)岁,男923例、女697例,其中心房颤动(房颤)伴慢心室率496例(30.6%,496/1 62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76例(29.4%,476/1 620),房室传导阻滞648例(40.0%,648/1 620),植入成功率99.8%(1 617/1 620)。手术时间(43.8±17.6)min,X线曝光量(82.82±38.0) mGy,其中1 283例(79.2%,1 283/1 620)患者植入部位在中位室间隔,248例(15.3%,248/1 620)植入部位在低位室间隔,58例(3.6%,58/1 620)植入部位在高位室间隔,31例(1.9%,31/1 620)植入部位在心尖部。术中测得的起搏阈值(0.56±0.26) V/0.24 ms,心室感知(10.04±4.16) mV,阻抗(888.0±250.7) Ω。Micra AV 1个月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6.6%,1年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9.0%。共发生了38例(2.35%,38/1 620)不良事件:股静脉血栓6例(0.37%,6/1 620)、动静脉瘘3例(0.19%,3/1 620)、假性动脉瘤4例(0.25%,4/1 620)、心脏穿孔9例(0.56%,9/1 620)、无导线起搏器移位3例(0.19%,3/1 620)、感染1例(0.06%,1/1 620)、起搏阈值升高5例(0.31%,5/1 620)、设备故障2例(0.12%,2/1 620)、非手术死亡5例(0.31%,5/1 620)。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总体上安全可行,术者多首选植入在中位室间隔。尽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较传统经静脉起搏系统严重且处理相对更困难并可能危及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束支起搏: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左束支起搏(LBBP)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及改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优化LBBP的诊断标准、提高LBBP的植入成功率、寻找有效指标预测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反应性并指导选择合适的再同步治疗策略,以及器械改进及研发。尤其是与除颤导线结合以及与无导线起搏器结合,将使更多患者获益于LBBP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拔除感染的起搏系统同时植入无导线起搏器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起搏系统感染问题备受关注,完全拔除整套起搏系统对于起搏器依赖并感染患者难度更大,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同时拔除感染的起搏系统可能是解决这个难题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导线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永久起搏器是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存在导线、囊袋相关及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将围绕无导线起搏器的特性、多种起搏方式的交叉应用、无导线相关并发症、最新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双奇静脉畸形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站式左心耳封堵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左心耳封堵和无导线起搏分别是针对心房颤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告为一例同时符合两种治疗的适应证的患者行一站式左心耳封堵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可显著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风险并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