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305例妊娠糖尿病产妇病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05例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有30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9.84%,出血量为(1 635.02±235.74)ml。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60例危重孕产妇ICU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下的护理在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下的护理在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18例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研究组(60例,采用基于FMEA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负面情绪、产后出血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4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后24 h出血量均较产后2 h增加,但研究组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健康教育、病房环境、操作技能、知识讲解、基础服务及沟通技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FMEA的护理在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改善产妇负面情绪,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16例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与45例未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的妊娠结局,同时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中普通型15例、重型1例,目前尚无一例进展为危重型肺炎。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术分娩,分娩孕周分别为(38.7±1.4)周、(37.9±1.6)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收集到的1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两组在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新生儿窒息方面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孕妇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使用卡贝缩宫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1.3±0.6)支]多于未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妇[(0.5±0.7)支],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有产科手术指征或孕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危重的情况下,适时终止妊娠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及早产的风险,但有利于产妇肺炎病情的治疗及康复;术中预防性使用长效宫缩剂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娩的新生儿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子宫捆绑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50例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子宫捆绑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捆绑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68.0%(34/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421, P<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2.99±10.87)min,对照组为(60.98±8.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48, P>0.0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腹围、宫高分别为(216.85±16.85)mL、(356.19±25.71)mL、(98.56±5.86)cm、(35.17±2.33)cm,均少于或小于对照组的(485.29±28.41)mL、(596.38±34.18)mL、(108.59±2.65)cm、(38.45±4.19)c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652、65.325、16.584、3.256,均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28.0%(14/50)(χ 2=12.032, P<0.01)。 结论:子宫捆绑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缝合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性化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对足月妊娠产妇产后出血量、总产程时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对足月妊娠孕妇产后出血量、总产程时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30例,按照两组产妇基础资料匹配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65例。常规组产妇行常规产程护理,研究组产妇产程中行个性化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分娩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研究组产妇产程及产后2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妇分娩过程中发生宫缩乏力、使用催产素及阴道助产概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娩后不良结局主要包括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感染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足月妊娠产妇实施产程中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有助于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同时对缩短产程及改善分娩结局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药时机对阴道分娩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情况和经济成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药时机对阴道分娩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情况和经济成本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西安市西航医院妇产科住院,阴道分娩并存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倾向的9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时机分为A组(30例,在胎儿娩出后,即刻给予20 U缩宫素静脉滴注,250 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肌肉注射)、B组(3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20 U缩宫素静脉滴注+20 U缩宫素宫体肌肉注射及按摩子宫等物理和化学治疗无效,产妇出血量达到200 ml时,加用250 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肌肉注射)、C组(3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20 U缩宫素静脉滴注+20 U缩宫素宫体肌肉注射及按摩子宫等物理和化学治疗无效,当产妇出血量达到400 ml时,加用250 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肌肉注射)。评价三组止血效果,记录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所需经济成本。结果:A组止血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B组(70.00%)与C组(60.00%),B组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B组产妇产后2、24 h总出血量均显著少于C组,A组少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6.67%)显著低于B组(53.33%, P<0.05)与C组(56.67%, P<0.05),B组与C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B组(26.67%, P<0.05)与C组(36.67%, 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 P<0.05)。以上不良反应均为轻症,均自愈,未特殊用药;A组治疗过程中所需经济成本(1 530.92±128.93)元,B组(1 475.84±92.15)元,C组(1 491.81±105.24)元,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阴道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胎儿成功娩出后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且不增加经济成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发生产后出血者50例纳入出血组,将未发生产后出血者72例纳入未出血组。对两组患者初产妇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总结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前者年龄≥30岁、流产次数≥3次、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妊娠期贫血、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宫缩乏力者占比均高于后者(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妊娠期贫血、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宫缩乏力均为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针对阴道分娩初产妇,年龄、流产次数、妊娠期合并高血压/贫血、巨大儿、胎盘因素及宫缩乏力等均可增加产后出血风险,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规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程时限与产后出血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产程时限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的分娩资料,依据第一产程时长分为两组:第一产程≥8 h为观察组,第一产程<8 h为对照组,采取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 552例。根据第一产程时长,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8~12 h组(8 h≤第一产程<12 h)、12~16 h组(12 h≤第一产程<16 h)、16~20 h组(16 h≤第一产程<20 h)、≥20 h组(第一产程≥20 h)。根据有无产程干预将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分为无产程干预观察组、无产程干预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观察组、有产程干预对照组。整理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产程时限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结果:观察组及其各亚组的第二产程时长、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 观察组0.8、13.3 h, 对照组0.6、5.1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观察组及16~20 h组、≥20 h组的产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124/1 552)、14.3%(41/287)、14.1%(12/85)、4.6%(72/1 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无论是否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者的第一产程时长、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无产程干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高于无产程干预观察组[分别为8.7%(110/1 263)、4.8%(14/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随第一产程时长增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增加;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密切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第二产程时长随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产程干预率升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也升高,产程干预可作为临床上的警示,过多的产程干预预示着更高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