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分娩消毒观念对产婆形象的重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清末民初西方产科学传入中国,其中分娩消毒能够有效降低产后感染的发生。民国时期的中国妇婴死亡率较高,大部分是由产褥热与新生儿破伤风而导致,因此中国传统的接生人员(产婆)被认为是“肮脏”的。为了改善妇婴健康状况,民国政府大力发展助产事业,并将产婆纳入到助产教育之中加强相关教育。在推广新法接生、普及分娩消毒观念时,接生篮的使用降低了妇婴死亡率,进而使产婆形象有所改善。同时,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产婆在家庭助产教育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近代首部汉译日文产科学著作《竹氏产婆学》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近代西医产科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同时期译介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科著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产科著作早期大多译自欧美,如《妇婴新说》《胎产举要》等.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知识界掀起学习日本的浪潮,改良医学、假道于日本比欧美更便利的观点盛行于学术界,大量的日本产科著作引入中国.清末民初丁福保编译的《丁氏医学丛书》,就包含了产科专著《竹氏产婆学》《妊娠生理篇》《分娩产褥生理篇合编》《产科学初步》等.其中光绪三十年(1908)翻译出版的竹中成宪撰《竹氏产婆学》,是中国近代首部汉译日文产科学著作,包括解剖、生理、诊断、疾病、药物、手术、营养等内容,在传播西医产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家产”到“院产”的分娩行为变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Z村为田野调查点,采用文献研究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分娩地点由家庭走向医院的过程,并揭示其背后的观念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产婆请进来”和“产妇走出去”两个阶段.在家分娩时请产婆上门接生,实际上既指请接生员(婆)上门接生,也指“请消毒观念接生”;育龄妇女外出务工加快了住院分娩的实现过程,经历了分娩地由诊所向医院的转变.不断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以科学话语的形式进入乡村社会网络,通过对传统孕产知识的融入、转化和替代,逐渐形成权力知识话语,并在分娩行为中得以深化和扩展,最终实现了从在家生娃到住院分娩的转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平市卫生局产婆讲习所开学纪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婴儿破伤风之护理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生婴儿破伤风系吾国农村常见之剧烈传染病,高氏在1943年报告辽宁医学院小儿科之调查。由旧式产婆收生之婴儿其破伤风为百分之11.69,故此病之护理,治疗及预防实为新生婴儿最迫切之问题,今分述其病原,毒素,潜伏期,病状,护理及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教学策略初探——以"细胞分裂"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高三生物学复习中,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以"学习问题单"为抓手,以"产婆术突破问题"为延伸等教学策略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效突破知识认知障碍,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炼学科思想和核心概念,感悟生命本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