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导乐助产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在产妇护理中实施全程导乐助产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产妇,在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接受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导乐助产干预。于干预5 d后使用广泛性焦虑测试量表(GAD-7)及抑郁筛查量表(PHQ-9),分别测评两组产妇焦虑量表评分及抑郁量表评分,并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及不同产程持续时间。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产程持续时间、妊娠结局、GAD-7量表评分及PHQ-9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实施全程导乐助产干预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产妇妊娠结局,降低产时持续时间,从整体上改善其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镇痛(研究组),45例采用常规镇痛,未接受椎管内阻滞(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质量,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 ± 2.94)h比(6.89 ± 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 ± 10.13)μV比(14.73 ± 3.25)μV、(0.28 ± 0.06)s比(0.22 ± 0.05)s、(30.26 ± 5.24)μV比(16.74 ± 4.0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19.09 ± 4.82)cm 2比(23.00 ± 5.34)cm 2、(138.59 ± 23.14)°比(148.47 ± 20.38)°、(9.96 ± 2.63)cm 2比(11.60 ± 2.75)cm 2、(20.13 ± 4.37)mm比(28.05 ± 6.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椎管内阻滞镇痛虽会延长初产妇总产程时间,但可减轻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增多收缩阶段以保护盆底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足月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两组(每组50例):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组(SR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DR组)。所有孕妇均接受持续硬膜外镇痛泵分娩镇痛。比较两组孕妇镇痛前后的生命体征、镇痛前后VAS疼痛评分、产程、产后出血量、接泵后30 min的改良Bromage评分、产后初乳时间、孕妇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后两组孕妇心率、MAP、VAS疼痛评分均低于镇痛前( P<0.05)。两组间孕妇心率、MAP、呼吸频率、VAS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妇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DR组孕妇第二产程时间短于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妇产后初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R组产妇发热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和对于孕妇生命体征、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新生儿情况和泌乳方面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可显著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分娩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在减少产妇发热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诸暨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分娩的产妇11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处理;观察组55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活跃期时间(231.76±82.08)min、第二产程时间(63.94±22.56)min、总产程时间(309.42±120.15)min,均短于对照组[(275.62±85.31)min、(91.05±26.27)min、(380.84±121.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48、5.806、3.098, P=0.007、0.001、0.003);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满意度为100.00%(55/55),高于对照组的83.64%(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802, P=0.002);观察组阴道出血量(241.62±30.54)mL、镇痛显效时间(62.80±11.96)s,均优于对照组[(270.55±40.83)mL、(135.18±20.7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08、22.429, P=0.001、0.001);观察组顺产率为87.27%(48/55),高于对照组的70.91%(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53, P=0.035);观察组新生儿窘迫发生率为1.82%(1/55)、窒息发生率为3.64%(2/55),均低于对照组的12.73%(7/55)、16.36%(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853、4.950, P=0.028、0.026)。 结论:在分娩镇痛中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可缩短产程且镇痛效果满意,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膜外分娩镇痛给药方式对初孕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影响:程控间歇脉冲注射与连续输注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程控间歇脉冲注射与连续输注,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给药方式对初孕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孕产妇200例,年龄22~35岁,BMI 22.4~42.6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00):连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和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组(PIEB组)。于第一产程宫口开至1 cm时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负荷量0.1%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液10 ml,PCEA剂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泵药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0 ml。CEI组给予负荷量后即刻给予背景量,输注速率8 ml/h;PIEB组负荷量后60 min,开始脉冲注入给药,80 s注入8 ml,1次/h。胎儿娩出后即刻停止给药。记录产程持续时间、镇痛泵药液用量和产后尿潴留发生的情况。 结果:与CEI组比较,PIEB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缩短,镇痛泵药液用量减少,产后尿潴留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与连续硬膜外输注比较,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分娩镇痛用于初孕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比较三种硬膜外麻醉给药方案对足月初产妇分娩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注射速度的规律间断硬膜外泵注(RIEB)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复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85例。所有产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A组产妇予以CEI模式镇痛,10 ml/h持续输注。B组与C组产妇予以RIEB模式镇痛,自注射首剂后75 min开始,间断1 h给予10 ml镇痛液,其中B组的注射速度为2 ml/min,C组的注射速度为6 ml/min。记录各组镇痛前(T 1)、镇痛后1 h(T 2)、宫口开大7 ~ 8 cm时(T 3)、分娩时(T 4)的体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和PCEA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产程时间、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各时点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T 1、T 2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3、T 4时点VAS评分C组0.05)。三组分娩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IEB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且泵注速度为6 ml/min可有效减少PCEA追加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对产程也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和持续硬膜外输注(CEI)两种模式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拟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组(PIEB组, n=100)和持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 n=100)。在宫口开至2~3 cm时施行硬膜外阻滞的分娩镇痛,两组均给予罗哌卡因与芬太尼混合药液8 ml首次剂量后:PIEB组,以6 ml/min给药速度给予罗哌卡因和芬太尼混合药液8 ml,每小时给药一次;CEI组按8 ml/h的速度持续输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的混合药液。观察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T 0)、分娩镇痛后20 min(T 1)、分娩镇痛后1 h(T 2),宫口开全时(T 3)、分娩时(T 4)、分娩后1 h(T 5)的运动阻滞评分、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记录第二产程时间、抑制爆发痛出现的时间,分娩镇痛后产妇满意度、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和脐带血乳酸值。 结果:各个时间点两组产妇的运动阻滞评分、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IEB组T 3~T 4时产妇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EI组( P<0.05)。PIEB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CEI组( P<0.05)。PIEB组产妇抑制爆发痛出现的时间明显长于CEI组( P<0.01)。PIEB组产妇满意度高于CEI组( P<0.05)。两组新生儿5 min Agpar评分及脐带血乳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的CEI给药模式比较,PIEB给药模式可缩短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延迟爆发痛的出现,提高产妇满意度且对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母婴安全;是适合初产妇分娩镇痛时的给药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美托咪定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非硬膜外镇痛组(C组)、硬膜外镇痛联合生理盐水组(N组)、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组(D1组)、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75μg/kg组(D2组)和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组(D3组),每组40例.参照Ramsay镇静评分量表及VAS评分法记录各组的镇静剂疼痛评分,检测产后2 h阴道出血量,Apgar评分法对胎儿出生后1、5、10 min进行常规评分,检测第一、第二产程的持续时间,监测产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不良反应(ARs).RT-PCR检测胎盘中Raf、ERK、CREB及DY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建立大鼠妊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孕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50 μg/kg(D1组),右美托咪定100 μg/kg(D2组),右美托咪定200 μg/kg(D3组).大鼠分娩时的痛阈值测定用热水甩尾法,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进行评分;RT-PCR和WB检测大脑灰质顶叶区、脊髓腰膨大段、子宫肌层组织Raf、ERK、CREB及DYN的mRNA及蛋白含量变化.结果:结果发现各组分娩孕妇的年龄、BMI、孕周、宫颈扩张、产后 2 h 内阴道出血量、镇痛前Ramsay评分、镇痛前VAS评分和新生儿Apgar评分间无统计学意义.D1、D2、D3组在T1―T3的Ramsay评分大于N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MAP、HR、VAS评分小于N组,Raf、ERK和CREB mRNA明显低于N组及C组,mRNA明显高于N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大鼠妊娠模型中,与C组比较,给药100 μg/kg和200 μg/kg右美托咪定增加甩尾潜伏期,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低于C组,右美托咪定组降低了大鼠大脑灰质顶叶区、脊髓腰膨大段、子宫肌层组织MAPK/ERK信号通路的mRNA及蛋白含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通过降低了MAPK/ERK信号通路的表达,可有效缓解分娩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