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菌流行率的增长,糖尿病足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及患者共同面临的巨大难题之一。糖尿病足极易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溃疡类型、溃疡等级、溃疡面积、抗生素治疗史、既往住院史、骨髓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等是糖尿病足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这些多重耐药菌中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最常见。合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会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率与死亡率等临床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重视糖尿病足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了解其危险因素对预防感染发生,指导临床治疗及改善临床结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妇产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妇产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特点,分析其耐药性变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病区住院的634例尿路感染患者,取患者的中段尿进行培养,比较分析不同年份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0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81株(82.30%)、革兰阳性球菌94株(13.31%)和念珠菌31株(4.39%)。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6.29%)、肺炎克雷伯菌(8.22%)和粪肠球菌(6.23%)。奇异变形杆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P<0.05)。尿路感染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χ2=118.28, P<0.001)。年龄≥61岁的妇产科患者具有最高的感染率[127/386(32.9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在5年之间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均 P>0.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较高[61.11%(286/468) vs. 46.55%(27/58)],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呈上升趋势( χ2=10.03, P<0.05)。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且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在5年之间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妇产科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临床需关注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4至2018年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感染分离的病原菌1 329株,采用BD phoenixl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或纸片扩散法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观察新生儿感染病原菌情况,分析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29株病原菌中,主要标本来源为咽拭子(36.64%,487/1 329)、血液(15.35%,204/1 329)和气管导管尖端(12.42%,165/1 329)。其中革兰阴性菌为60.27%(801/1 329),以肺炎克雷伯菌(20.54%,273/1 329)和大肠埃希菌(14.00%,186/1 329)为主;革兰阳性菌为36.34%(483/1 32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0.84%,277/1 329)和表皮葡萄球菌(5.42%,72/1 329)为主;真菌为3.39%(45/1 329),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1.73%,23/1 329)。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2014年最高(27.82%),2016年最低(11.71%),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高,均>50.00%;大肠埃希菌2014至2017年分离率相差不大,2018年最高(19.59%),2018年大肠埃希菌开始出现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2.08%),其他药物耐药率各年变化不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13.47%比3.61%)。结论: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加强耐药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至2017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BRICS)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血液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成员单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 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集33家成员单位8 15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2 325株(28.5%),革兰阴性菌5 829株(71.5%)。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 831株(34.7%)、肺炎克雷伯菌1 289株(15.8%)、金黄色葡萄球菌922株(1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05株(7.4%)、鲍曼不动杆菌372株(4.6%)、铜绿假单胞菌315株(3.9%)、屎肠球菌312株(3.8%)、链球菌属237株(2.9%)、阴沟肠杆菌220株(2.7%)和粪肠球菌205株(2.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4.2%(315/922)和77.7%(470/605),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6%(2/312),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分别为55.7%(1 576/2 831)、29.9%(386/1 289)、38.5%(15/39);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2%(33/2 831)、17.5%(226/1 289)。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4.8%(55/372)和5.9%(22/372);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分别为1.3%(4/315)和18.7%(59/315)。结论:我国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MRSA的检出率较国内同期其他监测低;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呈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2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2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2年1至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细菌7 253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21版标准判定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7 253株菌株中,革兰阳性菌1 364株,占18.8%,革兰阴性菌5 889株,占81.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5.0%(121/484)和73.0%(313/429)。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36.4%(90/247)和60.7%(150/247),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4.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39.6%(549/1 386)和13.9%(215/1 543)。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7.1%和2.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8%和24.9%,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45.0%以上。结论:临床常见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检出率较低,但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中心82例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肉芽肿病(CGD)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情况,以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管理,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明确诊断为CGD且于1999年1月至2016年12月出生的82例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其一般特征、感染、炎症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儿中存活组55例(67.1%),死亡组27例(32.9%)。49例(59.8%)新生儿期即出现症状,死亡组所占比例(81.5%)高于存活组(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确诊后58例(70.7%)开始服用复方磺胺甲 唑预防感染,平均用药36.8个月;52例(63.4%)接受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预防真菌感染,平均用药34.3个月。82例患儿累计因感染住院288次,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三大病原检出率为41.3%,死亡组(51.8%)高于存活组(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检出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均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死亡组患儿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比例(70.4%)高于存活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7例(20.7%)患儿出现炎症并发症,以间质性肺病或肺纤维化、炎症性肠病、不完全川崎病为主。32例(39.0%)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其中25例(78.1%)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移植,成功率为96.0%(24/25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显示新生儿期即出现症状、依赖于特殊级抗生素治疗、未接受移植的患儿生存率更低。 结论:CGD患儿临床表现出现越早、特殊级抗生素使用比例越高,提示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目前药物保守治疗仍有不足,耐药菌的产生更增加了治疗难度。炎症并发症的认识和治疗仍有待加强。HSCT是目前CGD患儿的唯一治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坏死性筋膜炎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NF新生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4例NF新生儿,男3例,女1例,均为足月儿,平均出生体重3 125 g(2 800~3 500 g),发病日龄15 d(6~22 d),入院日龄17 d(8~25 d)。4例均表现为发热、局部皮肤肿胀、发红或青紫,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血乳酸升高;超声均提示局部皮下软组织增厚及异常回声,但肌层无异常。2例患儿病灶分泌物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另2例血培养阳性,分别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入院后均予静脉应用两联抗生素抗感染,同时行局部坏死组织清创、引流。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9 d(21~40 d),出院后1个月随访,局部伤口恢复良好。结论:新生儿NF起病急且隐匿、进展迅速,需根据患儿病史、皮肤局部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进行切开清创引流,并积极静脉抗生素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监测危重患儿器械相关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大部分资料都来自于成人。该研究旨在明确儿童器械相关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择2008至2017年儿科重症监护室中明确为器械相关感染的患儿(年龄在1个月~18岁)。感染患儿分为耐药细菌组和药物敏感细菌组。结果:研究纳入213例患儿。所有器械相关感染者中,22%(48例)由多重耐药菌引起,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年龄小于1岁、伴随其他疾病、侵入性设备的长期使用、感染前的住院时间是产ESBL菌和其他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增加。结论:年龄小于1岁和心血管疾病是耐药菌感染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产ESBL菌是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产ESBL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其他耐药菌并无不同,提示这类患儿入院前体内或已定植该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