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V-B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子代种群动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明UV-B长期辐射亲代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后对其子代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方法,设置不同强度(0,0.50,0.70 mW/cm2) UV-B连续多代处理麦长管蚜成虫,统计麦长管蚜分别经历UV-B辐射一代,六代,十一代,十五代后其子代麦长管蚜存活率和繁殖力、繁殖参数、种群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UV-B处理亲代麦长管蚜后,其子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与周限增长率λ在低强度处理组各世代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高强度处理组各世代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处理组麦长管蚜种群繁殖力F、净增殖率Ro、平均世代周期T、产卵天数和成蚜寿命均在G7代达到最大值,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亲代麦长管蚜经UV-B胁迫处理后对子代种群的存活率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亲代麦长管蚜经过不同代数的UV-B胁迫,可显著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且对处于不同世代的子代生态学指标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探究亲代麦长管蚜经历紫外胁迫后对其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为逆境胁迫下蚜虫的生态遗传与进化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G-TRACE技术追踪果蝇后肠肠细胞谱系的发育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蛹期经历了幼虫组织解离和成虫组织重塑的过程.本研究旨在利用细胞谱系追踪方法G-TRACE(Gal4 technique for real-time and clonal expression)这一新的遗传学技术,检测果蝇幼虫后肠肠细胞在蛹期发育过程中是否发生细胞迁移.[方法]采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engrailed-Gal4 (en-Gal4)品系和G-TRACE品系杂交,并引入tub-gal80ts控制Gal4的开启时间,分别在果蝇幼虫期和蛹期进行细胞谱系追踪.幼虫期追踪:亲代产卵后将卵置于30℃培养,3龄中期转入18℃培养,成虫羽化1d内进行检测.蛹期追踪:亲代产卵后将卵置于18℃培养,在蛹期不同发育阶段转入30℃培养,待虫体羽化后检测成虫肠道.[结果]当在果蝇幼虫期启动细胞谱系追踪,在蛹期停止追踪,发现中肠靠近中后肠边界处以及马氏管存在绿色肠细胞.而当在果蝇幼虫期关闭细胞谱系追踪,在蛹期开始追踪,则发现虫体中肠各部位及马氏管分布着绿色肠细胞.en基因在果蝇蛹期肠道中表达.[结论]结果表明,在果蝇蛹形成过程中,后肠的部分肠细胞迁移至中肠和马氏管,参与中肠和马氏管的重塑.本研究对于探索昆虫在变态发育过程中成虫器官的重塑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D44+/CD24+宫颈癌细胞和耐辐射宫颈癌细胞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放疗抵抗的宫颈癌细胞特性,揭示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机制.方法 用多次分割照射获得耐辐射的宫颈鳞状细胞癌Siha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从宫颈鳞癌的亲代细胞中分选获得CD44 +/CD24+宫颈鳞癌细胞.将耐辐射的宫颈鳞癌细胞和CD44 +/CD24+宫颈鳞癌细胞设为实验组,亲代宫颈鳞癌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克隆形成实验和肿瘤移植瘤实验,评估实验组细胞是否具备肿瘤干细胞特性.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研究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差异.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OCT-4、Survivin、ABCG2和bcl-2 mRNA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结果 辐射抵抗的宫颈鳞癌细胞和CD44 +/CD24+宫颈鳞癌细胞较亲代宫颈癌细胞高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t=205.26、198.17,P<0.05)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t=896.62、765.34,P<0.05),并表达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物OCT-4和ABCG2(t =92.13、81.26、220.45、216.32,P<O.05).两组细胞均具有较强的致瘤能力以及侵袭和转移能力,且表现出E-cadherin下调和vimentin蛋白上调的EMT相关的分子表型变化.结论 放射抵抗的宫颈鳞癌细胞与CD44 +/CD24+宫颈鳞癌细胞表现出相同的肿瘤干细胞特性,经历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放射可以富集宫颈癌干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重编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度特化的精子和卵子如何重编程形成全能性的受精卵?受精卵又是如何通过时空有序的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细胞谱系,进而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些问题是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基本和关键的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可以从全基因组水平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窥探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研究发现,DNA的微环境染色质及其所携带的表观遗传信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重编程,以完成亲代到子代的转换.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开放程度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等表观遗传信息在配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广泛的建立、擦除以及重建过程.同时,部分表观遗传信息可以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重编程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阐述了表观遗传信息传递和重编程的潜在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亲本繁殖和胚胎孵化温度对斑马鱼孵化表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亲本效应(parental effect)指亲代的表现型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因素而非基因型对子代表现型差异和适应性的影响,对子代适合度的维持与提高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为探究亲本效应对鱼类胚胎发育可塑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卵生鱼类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用2×2双因素设计,测定了不同亲本繁殖温度(22、28℃)和不同胚胎孵化温度(22、28℃)及其交互作用对斑马鱼孵化表现(孵化率、胚胎死亡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孵化历时、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本繁殖和胚胎孵化温度交互作用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孵化历时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亲本繁殖与胚胎孵化温度相一致时胚胎的死亡率更低、孵化时间更短;斑马鱼孵化表现受亲本效应(代际发育可塑性)和子代发育环境(代内发育可塑性)的双重影响,亲本效应对早期生活史阶段鱼类表型特征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家庭内代际支持与老年人抑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家庭内代际支持与老年人抑郁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选取4957个家庭中年龄≥60岁、有婚姻经历且有子女在世的7233名老年人.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衡量抑郁症状,通过工具、经济、情感三方面测量双向代际支持,以个体为水平1,家庭为水平2,构建多水平模型.结果:子代工具支持(β=0.52、0.94、1.43)与亲代经济支持(β=0.41)会加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但随着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子代工具支持(β=-0.03)与老年人抑郁症状负向关联.在情感支持方面,与子女频繁见面(β=-1.36~-0.76)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结论:本研究显示家庭内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症状有不同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舍曲林对蚤状溞诱导型反捕食防御代内与代际可塑性的干扰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表型可塑性是指生物(尤其是单一基因型)在适应异质环境时表达出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环境变化调控表型可塑性既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进程中(称为代内表型可塑性),也能够以可遗传表型响应的形式持续多个生物世代(称为代际表型可塑性).浮游动物枝角类常常受到来自鱼类的捕食风险影响而表现出诱导型防御的表型可塑性.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代谢稳态控制,因此枝角类的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容易受到内稳态代谢干扰物(例如抗抑郁药舍曲林)的影响.考虑到舍曲林在水中生物活性高且难以被降解;同时,枝角类世代周期较短,因此需要评估连续多代舍曲林暴露对枝角类反捕食防御代内以及代际可塑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代内可塑性方面,连续两代的舍曲林暴露放大了鱼类信息素诱导的蚤状溞体长减小趋势以及相对尾刺长度增长趋势,但是对鱼类信息素作用下的种群适合度参数无明显干扰.在代际可塑性方面,随着连续两代舍曲林的浓度上升,亲代经历鱼类信息素产下的子代继续响应鱼类信息素时,体长减小、相对尾刺长度增大,说明形态防御得到加强;同时种群净繁殖量以及种群内禀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被放大,由此可能抑制鱼类捕食风险下蚤状溞的种群丰度.上述结果表明,尽管长期舍曲林污染对浮游动物没有直接的致死效应,但可能会干扰浮游动物响应鱼类的捕食风险与种群维持策略,并且削弱诱导型反捕食防御在维持种间互作的结构与功能稳定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