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联合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6对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联合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6(CXCL16)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接诊的150例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分为高危型HPV感染组(n=40)和低危型HPV感染(n=110).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经阴道镜活检检查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n=100).对研究组患者均采用HPV-DNA分型试剂盒检测;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MGB1和CXCL16水平,免疫组化检测MIF染色强度.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HMGB1、MIF和CXCL16差异;对比低危型和高危型HPV感染组HMGB1、MIF和CXCL16差异;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HMGB1、MIF和CXCL16联合检测对高危型HPV感染诊断价值;Spearman相关性分析HMGB1、MIF和CXCL16与不同HPV感染分型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HMGB1、CXCL16水平和MIF阳性细胞占比得分显著更高(均P<O.05);与低危型HPV感染组相比,高危型HPV感染组血清HMGB1、CXCL16水平和 MIF阳性细胞占比得分显著更高(均P<0.05);ROC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MGB1、MIF和CXCL16单独及联合诊断高危型HPV感染的AUC分别为0.748、0.684、0.791和0.934,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单独检测(Z=2.577、3.152、2.096,均P<O.05);Spearman相 关性结 果显示HMGB1、MIF和CXCL16与不同HPV感染 分型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5、0.633、0.649均P<O.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血清HMGB1、CXCL16水平和MIF阳性细胞占比得分显著高于低危型和对照组,临床检查中应用HMGB1、MIF和CXCL16联合检测可提升高危型HPV感染临床诊断率,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和治疗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PV E6E7 mRNA检测和DNA倍体定量分析在不同宫颈组织病理学病变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HPV E6E7 mRNA检测和DNA倍体定量分析在不同宫颈组织病理学病变的应用.方法 HPV E6E7 mRNA检测阳性或DNA倍体定量分析阳性的500例患者行宫颈活检,以病理学作为金标准,比较HPV E6E7 mRNA检测和DNA倍体定量分析在宫颈炎、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癌中的结果,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宫颈HSIL和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LSIL的阳性率高于宫颈炎,在宫颈HSIL和宫颈癌的阳性率高于宫颈LSIL(P<0.05).DNA倍体定量分析在宫颈LSIL、宫颈HSIL、宫颈癌的阳性率均高于宫颈炎,在宫颈HSIL和宫颈癌的阳性率高于宫颈LSIL(P<0.05).单独HPV E6E7 mRNA检测或DNA倍体定量分析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宫颈HSIL和宫颈癌的灵敏度为93.18%或70.45%及95.45%,特异度为13.60%或92.32%及12.94%,准确度为20.60%或90.40%及20.20%.结论 HPV E6E7 mRNA和DNA倍体定量分析在不同宫颈组织病理学病变中的阳性率存在差异,单独检测和二者联合检测对宫颈HSIL和宫颈癌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人乳头状瘤病毒E6E7信使核糖核酸检测 脱氧核糖核酸倍体定量分析 宫颈癌 Human papilloma virus E6E7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detection...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NA甲基化标志物在宫颈病变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DNA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检测可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细胞学检查等联合或互补,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或降低阴道镜转诊率。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讨论了DNA甲基化标志物在宫颈癌筛查及全程管理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马鞍山市门诊就诊女性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门诊就诊女性的HPV感染现状和亚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及体检中心体检女性629例,取宫颈脱落细胞样本采用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法对HPV DNA进行分型检测,分析马鞍山市不同亚型、不同年龄段女性HPV感染情况。结果:629例受检者中,有213例HPV感染阳性,阳性率为33.86%。共检出21种亚型,其中高危型HPV感染检出186例(87.32%),以HPV16(18.31%)、HPV52(15.02%)、HPV18(8.45%)、HPV53(7.51%)和HPV58(5.63%)为主;低危型HPV感染检出27例(12.68%),以HPV81(5.63%)为主。不同年龄组中60~<70岁的女性感染率和高危型检出率最高(52.63%和52.63%),其次是20~<30岁的女性(43.40%和35.85%)。213例HPV阳性感染者中,单一感染占71.36%。结论:马鞍山市门诊就诊女性HPV感染亚型主要为高危型HPV16、52、18、53和低危型HPV81,以单一感染为主,感染人群以60~<70岁和20~<30岁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及HPV感染亚型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特征以及HPV亚型分布情况,探讨多重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的应用评估。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2022年5至8月期间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434例女性(年龄范围17~74岁,就诊者260例、查体者174例)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多重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进行HPV分型检测。以多重荧光定量PCR试剂盒作为参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多重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的诊断效果, Kappa值分析其一致性。 结果:总HPV感染率为45.85%(199/434),其中高危型HPV(HR-HPV)阳性率为35.48%(154/434)、低危型HPV(LR-HPV)3.92%(17/434)、HR-HPV和LR-HPV混合感染6.45%(28/434)、单一型别感染率27.88%(121/434)和多型别17.97%(78/434)。HPV52(9.68%,42/434)、HPV16(6.91%,30/434)、HPV58(6.91%,30/434)为常见HPV亚型。查体者阳性率为45.40%(79/174),接近于就诊者阳性率为54.76%(120/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4, P>0.05)。17~3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56.32%(46/84),各年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23, P>0.05)。以多重荧光定量PCR为参考,多重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2.96%和94.04%, Kappa值为0.870。 结论:HPV感染可能呈现年轻化,HR-HPV感染阳性率最高,以HPV52、16、58为主要感染亚型。多重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与多重荧光定量PCR相比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适合HPV DNA分型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E6和E7基因在细胞学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人群分流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E6和E7(HR-HPV E6/E7)mRNA对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人群的分流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312例宫颈癌筛查队列中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为ASCUS的人群,所有ASCUS人群均行阴道镜活检和病理学检查,行HPV16或18(HPV16/18)、HR-HPV DNA和HPV E6/E7 mRNA检测,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计算HPV E6/E7 mRNA、HR-HPV DNA、HPV16/18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转诊率及其95% CI。 结果:312例ASCUS人群的年龄为(52.6±7.3)岁。病理学诊断为正常的290例人群中,HPV E6/E7 mRNA检测出阳性例数为64例(22.1%),HR-HPV DNA检测出阳性例数为86(29.7%),HPV16/18检测阳性例数为19(6.6%);病理诊断为CIN 2(3例)和CIN 3级(6例)患者中,HPV E6/E7 mRNA和HR-HPV DNA检测的阳性例数均为3和6例。以CIN2+作为疾病终点指标时,HPV E6/E7 mRNA分流ASCUS人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转诊率分别为100% (95% CI: 72.3~100.0)、77.8% (95% CI: 72.8~82.1)、13.0%(95% CI: 7.2~22.3)、100%(95% CI: 98.4~100.0)、24.7%。与HPV E6/E7 mRNA相比,HR-HPV DNA分流效果的灵敏度与HPV E6/E7 mRNA一致,但特异度低[70.2%(95% CI: 64.8~75.1)],转诊率较高(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PV16/18检测的特异度较高(93.4%,95% CI: 90.0~95.7),但灵敏度低(30.0%,95% CI:10.8~60.3)。HPV E6/E7 mRNA检测在≥45岁年龄组和<45岁年龄组中分流的灵敏度均为100%,在≥45岁年龄组中分流的特异度为79.0%(95% CI: 73.7~83.5),比<45岁年龄组的特异度(68.3%,95% CI: 53.0~80.4)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PV E6/E7 mRNA检测对ASCUS人群的分流效果优于HR-HPV DNA和HPV16/18,其用于ASCUS人群的分流管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阴道镜转诊,同时降低宫颈病变的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16/Ki-67双染检测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检测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以下的患者、31例CIN2级患者、27例CIN3级患者和12例宫颈癌患者,分别评估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和P16/Ki-67双染检测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初筛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探讨P16/Ki-67双染检测技术用作高危型HPV阳性患者分流的可行性。结果:HPV DNA、TCT和P16/Ki-67双染检测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及其基因亚型分布。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基因检测技术,对1 630例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疑似HPV感染者进行25种HPV亚型检测,分析该人群HPV感染状况及HPV亚型流行情况。结果:1 630例疑似感染者中共检出HPV阳性903例,阳性检出率为55.39%,其中女性阳性检出率为60.31%(576/955),男性阳性检出率为48.44%(327/6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55, P<0.01)。女性感染率最高的高危亚型分别为HPV52、16、58、53和33,男性为HPV16、52、53、51和58。HPV感染女性高危亚型单一或混合感染率达77.08%,男性也达到58.41%。各年龄组女性HPV阳性检出率均超过55.00%,且以4~20岁和>50岁组检出率最高,分别达75.38%、71.70%,显著高于同龄男性组( χ2=7.10、5.00, P<0.05);各年龄组男性HPV阳性检出率在40%~50%之间。 结论: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且以高危亚型感染为主,女性尤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L-LGNPPA)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相关基因改变。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肿瘤医院(5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0例)的15例TL-LGNPPA病例,对其进行临床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测序,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36岁(20~60岁),男性7例,女性8例。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出血和鼻塞,肿瘤主要位于鼻咽顶和鼻中隔后缘。病理形态学特征包括:由单层或假复层立方、柱状细胞构成复杂的乳头状及腺样结构,瘤细胞轻-中度异型。部分病例瘤细胞梭形,并与上皮细胞移行;可见核沟、磨玻璃样核,鳞状上皮化生,或间质散在沙砾体。此外,部分病例存在核极性反转细胞、靴钉样细胞及微乳头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所有病例肿瘤细胞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和广谱细胞角蛋白弥漫阳性;少数病例p40、CK5/6和p16部分细胞阳性;甲状腺球蛋白、Napsin A、CK20、CDX2、S-100蛋白和PAX8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20%,其中≤10%有13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6例标本进行了DNA序列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EWSR1、SMAD2、ROS1、JAK3、GRIN2A、ERRCC5、STAT3、TET2),未找到热点基因改变;同时都为低肿瘤突变负荷,也未检出胚系基因突变、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和DNA错配修复相关基因改变。所有患者行内镜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加放疗,随访23~129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TL-LGNPPA是一种鼻咽部少见的惰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TL-LGNPPA患者预后较好,内镜下完整切除是治疗该肿瘤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腺样囊性癌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09—2020年5例宫颈ACC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YB基因断裂重排结果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发病年龄为41~72岁,平均年龄为64岁,2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表现为经期延长,2例体检发现;2例为单纯性ACC,3例为混合性病变。3例混合性病变中1例ACC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级,ⅠB期手术+放疗,术后43个月无复发及转移;2例ⅡA期手术+放化疗,其中1例ACC伴“高级别转化”(呈未分化癌形态)、腺样基底细胞癌(ABC)及HSIL/CIN3级,术后4个月肝转移,总生存期12个月;另1例ACC伴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总生存期25个月。ACC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4例CD117阳性,5例p63、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7阳性,5例嗜铬粒素A、突触素、CD56阴性;5例均呈p16弥漫强阳性表达,4例HPV16 DNA PCR+膜杂交阳性,1例因组织量有限未进行HPV DNA检测;5例荧光原位杂交MYB基因断裂重排阴性。结论:宫颈ACC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涎腺ACC相似,但不是MYB基因断裂重排相关的真正的ACC,而是HPV相关性的多表型癌,是具有腺样基底样特征的高级别恶性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