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严重创伤致大面积皮肤缺损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是临床常见难题。大面积皮肤缺损难以自愈,主要采用皮肤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自体皮瓣移植来源有限,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人工皮肤机械完整性差、无法整合,会形成瘢痕,同时也有免疫排斥的风险。皮肤类器官技术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但现有皮肤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与真实的人体皮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每种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哪种构建方法最佳尚无定论。因此,笔者从类器官与皮肤类器官技术及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两方面对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结构及功能更为复杂的皮肤类器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瓣膜外科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瓣膜病依然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据2019年中国体外循环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心脏瓣膜手术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年手术7.3万例,约占所有心脏手术量的30% [1]。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形修复术。机械瓣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由于较好的耐久性,而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同时结合我国心脏瓣膜病的疾病谱特点(中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较高),机械瓣膜一直是主要的置换瓣膜种类,但受限于终身服用抗凝药,机械瓣膜置换后势必带来血栓栓塞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目前随着我国心脏瓣膜疾病特点的改变(风湿性瓣膜病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在增加)、生活理念的变化以及介入瓣膜的兴起,生物瓣的使用频率及占比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仍存在一定的血栓栓塞风险 [2]。因此心脏瓣膜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栓塞风险,降低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同时也是改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心脏瓣膜的演变、进展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血管外科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的发展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机械瓣、生物瓣到经导管瓣膜以及组织工程心脏瓣的不断演变,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了解、认识人工瓣膜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瓣膜外科人工瓣膜选择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全球每年实施约28万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我国每年约有6万例心脏瓣膜手术 [1],虽然采用的机械瓣或者生物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现在临床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都不是完美和理想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能从自身瓣膜疾病的折磨转为置入人工瓣膜的困扰。因此,通过结合患者个体病情综合考量,个性化选择更适合患者的人工瓣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们国内的具体情况,充分讨论,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脏瓣膜手术中人工瓣膜个性化合理选择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清除术的短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 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 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临床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纳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7例患者,通过Excel软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通过“抗凝助手”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患者纳入至少3个月后开始进行随访,于2019年9月30日结束。以治疗范围内时间(TTR)11.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标率10.0%为界值,非劣性单侧 t检验试验组患者TTR及INR达标率是否非劣于对照组。 结果:试验组、对照组TTR分别为(58.2±23.4)%、(54.8±23.6)%(差值3.4%,差值单侧95% CI下限:-6.4%; t=2.441, P=0.009)。试验组、对照组INR达标率分别为(55.4±21.9)%、(52.8±22.5)%(差值2.6%,差值单侧95% CI下限:-6.6%; t=2.309, P=0.012)。 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结局指标不劣于传统抗凝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avid手术在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avid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60(35±13)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7例、轻中度反流4例,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观察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及主动脉瓣反流情况,包括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平均跨瓣压差、峰值跨瓣压差及最大血流速度。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围术期观察指标:体外循环时间(246.1±2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7.5±21.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5(3.25,9.25)h,重症监护时间(2.8±1.5)d,术后24 h引流量(418.2±299.0)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2.5个月,未见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显示患者人工血管血流均通畅,主动脉瓣轻微反流8例、轻度反流3例,平均跨瓣压差均<10 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患者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3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David手术结合主动脉瓣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下反流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其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误诊为血管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以贫血及肾功能不全起病的中年女性,既往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最终诊断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机械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曾被外院诊断“血管炎”,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肺孢子菌肺炎,病情一度危重。通过本病例提示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及全科医生提高对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认识,并增加对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