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Danshenyin,DSY)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并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UniProt等数据库筛选丹参饮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以"heart fail-ure"为关键词检索Gene Cards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二者交集得到核心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活性成分与靶点分子对接验证.手术结扎小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丹参饮干预,超声检测、蛋白免疫印记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丹参饮通过丹参醛、丹参酮ⅡA、miltionone Ⅱ等成分发挥对心衰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MAPK信号级联的生物调控过程以及调控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发现丹参饮治疗后小鼠左心室心功能、流出道血流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心肌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ERK、JNK、p38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饮能够保护心肌,影响MAPK通路从而发挥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马甲包裹法根部重建技术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马甲包裹根部加固重建方法近端修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45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双马甲包裹根部加固重建(DJW)343例(其中11例同时行瓣叶悬吊),Bentall手术81例,Wheat手术15例,未处理根部12例, David手术4例。对比分析接受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近期生存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DJW组和Bentall组术后30天死亡比例分别为10.5%和7.4%( P=0.403);体外循环(218.8±68.4)min对(240.2±59.8)min, P=0.011;主动脉阻断(150.6±47.9)min对(181.3±45.6)min, P=0.000。手术时间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随访(11.7±6.4)个月,随访期间9例死亡,DJW组7例,Bentall组2例,死因均与主动脉根部无关。DJW法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度为0.7±0.5,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0)。 结论:DJW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方法,早期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avid手术在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avid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60(35±13)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7例、轻中度反流4例,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观察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及主动脉瓣反流情况,包括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平均跨瓣压差、峰值跨瓣压差及最大血流速度。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围术期观察指标:体外循环时间(246.1±2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7.5±21.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5(3.25,9.25)h,重症监护时间(2.8±1.5)d,术后24 h引流量(418.2±299.0)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2.5个月,未见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显示患者人工血管血流均通畅,主动脉瓣轻微反流8例、轻度反流3例,平均跨瓣压差均<10 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患者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3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David手术结合主动脉瓣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下反流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其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性损伤网络靶标预测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症性损伤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并采用缺血再灌注致肝脏炎症小鼠模型对预测靶点进行实验验证。方法:检索SymMap、BATMAN-TCM、TCMSP、HIT 2.0、LigTMap、SEA、SwissTarget、Super-PRED、STITCH数据库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检索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得肝脏炎症性疾病靶点。通过绘制Venn图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取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症性损伤的可能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分析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关键靶点,检索starBase数据库并绘制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对雷公藤红素与核心治疗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小鼠按体重分为假手术溶剂组,假手术给药组,模型组,雷公藤红素低(0.1 mg/kg)、中(0.3 mg/kg)、高(1 mg/kg)剂量组,每组3~4只。相应药物干预7 d后,除假手术溶剂组、假手术给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血再灌注致肝脏炎症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IL-6、TNF-α表达。结果: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症关键靶点为IL6、TNF等炎症因子,功能富集结果分析显示,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性损伤关键信号通路包含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增殖、HIF1等通路。雷公藤红素预处理可降低肝缺血再灌注致肝脏炎症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 P<0.01),下调肝组织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 P<0.05或 P<0.01)。 结论:雷公藤红素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降低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肝脏炎性损伤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抚今追昔,鉴往未来——内镜鼻颅底外科发展回顾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kinger教授将内镜技术引入鼻科领域,标志鼻外科学进入内镜外科时代。在Heinz Stammburger、David Kennedy、Wolfgang Draf、Peter-John Wormald等教授的推动下,内镜鼻窦外科(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得到快速发展,涉及范围由鼻腔鼻窦逐渐向颅底区域延伸 [1]。1992年,法国耳鼻咽喉科医师Jankowski首先报道鼻内镜下经蝶行垂体瘤手术,标志鼻内镜外科开始进入内镜鼻颅底外科时代 [2]。此后,内镜经鼻扩大进路(endoscopic transnasal approach)逐渐成为处理鼻颅底区域病变的主要外科技术之一,鼻科与神经外科联合组建的颅底外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4]。虽然我国内镜鼻颅底外科起步较晚,但在学科前辈们的引领下发展迅速,总体水平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 [5,6,7]。本文将回顾内镜鼻颅底外科的发展历程,总结关键推动因素,为未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miRNA及mRNA的表达检测及调控网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微小RNA(microRNA,miRNA)及mRNA的表达,分析miRNA-mRNA调控网络关系,探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的患者20例,取异位内膜及配对在位内膜组织,提取总RNA,分别进行miRNA测序及mRNA测序,获得差异miRNA及mRNA表达谱。运用Targetscan、miRDB数据库预测差异miRNA可能结合的mRNA,并与差异mRNA取交集,获得候选mRNA,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miRNA-mRNA调控网络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富集(GO)分析和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结果:与在位内膜比较,异位内膜差异表达的miRNA有369个(197个上调,172个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 3 765个(1 975个上调,1 790个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证实miR-202-5p、miR-514a-5p在异位内膜表达高于在位内膜( P<0.05),而miR-375-3p、miR-449b-5p在异位内膜表达低于在位内膜( P<0.05),与测序结果相符合。生物信息学发现与这4个miRNA相关的候选mRNA主要富集于核内甾体激素受体结合、跨膜受体及蛋白激酶激活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其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如TGFβ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 结论:miRNA及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差异表达,二者相互作用通过多种通路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胸骨上段小切口下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下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44±13)岁(范围:11~65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David手术26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部分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3例,Davi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例,David+支架象鼻植入术1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30±58)min(范围:214~481 min),心肺转流时间(138±23)min(范围:106~19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8±17)min(范围:82~145 min)。无死亡及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14±154)ml(范围:130~830 ml),呼吸机支持时间(14±3)h(范围:8~21 h),ICU停留时间[ M( Q R)]2.1(1.5)d(范围:1.0~5.0 d)。8例患者无输血,红细胞输注比例为9.7%(3/31),血浆输注比例为22.6%(7/31),血小板输注比例为71.0%(22/31)。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反流改善明显,无中量及以上反流。随访3.5(6.1)个月(范围:2.0~39.0个月),26例获得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少中量反流9例,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5例,随访期内均无主动脉瓣再次干预。 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近期结果良好,中长期结果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7±12.7)岁。主动脉夹层手术33例,Bentall手术9例,Wheat手术7例,Ross手术2例,David手术2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次开胸Bentall手术3例,二次开胸Wheat手术2例,二次开胸主动脉根部内漏修补术1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置换+主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二次开胸Bentall+肺动脉瓣、肺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升主动脉置换2例,升主动脉、半弓替换5例,David+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4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AVP)/AVR/Bentall+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例,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包裹+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全部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发生。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行透析治疗,后合并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9例出现心包积液需心包穿刺治疗;2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1例经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1例合并感染、急性肾衰竭、低氧血症,经积极抗感染、持续床旁血滤、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康复锻炼后下肢肌力恢复,其余患者未出现院内并发症。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能够顺利实施各类主动脉手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膜内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的短期及中远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外膜内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至2018年间490例同期收治的ATAA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夹层累及窦管交界以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为既往行根部处理;外伤致主动脉夹层;行根部置换术(Bentall或Daivd术式)。纳入490例,其中男366例(74.69%),女124例(25.31%);年龄24~77岁,平均(51.28±10.99)岁。利用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远期生存及二次干预情况以 Kaplan- Meier曲线展示。 结果:所有患者按根部修复技术分为外膜内翻(A组)、直接缝合(B组)和包裹分流(C组)3组,术前A组平均年龄较高(53.05±11.09)岁,C组心功能较低,更多见肾灌注不良。术中A组平均HCA、CPB及ACC时长最短,平均最低肛温最高。3组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随访生存和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中远期随访均未进行根部非计划干预,A组根部直径形态及大小在随访过程中更稳定,3组根部直径分别为(33.14±3.74)mm、(34.51±3.83)mm和(33.89±3.89)mm( P=0.008)。 结论:外膜内翻技术应用于ATAAD患者根部修复安全有效,可达到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金属螯合剂可减轻大鼠皮肤上皮细胞炎症并使上皮细胞免于热损伤所致的毒性损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烧伤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创面恶化,其特征是未经治疗的创面组织持续被破坏,导致创面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瘢痕过度形成。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David N. Herndon教授联合医学部外科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和麻醉系科研人员近期在《Burns & Trauma》发文《Metal chelation reduces skin epithelial inflammation and rescues epithelial cells from toxicity due to thermal injury in a rat model》,该文选用SD 大鼠建立2%TBSA 烧伤模型进行创面研究,造模后每8 小时局部涂抹Livionex 配方(LF)洗剂(含乙二胺四乙酸和甲基磺酰甲烷),持续3 d,观察假手术对照组(单纯备皮,既未烧伤也未使用LF洗剂)、单纯烧伤组和烧伤后LF 洗剂处理组大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细胞凋亡和创面愈合情况。3 d后并未在单纯烧伤组大鼠和烧伤后LF 洗剂处理组大鼠血清中检测到炎症因子产生,表明小面积烧伤创面仅诱发了一过性的、局部的炎症反应。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与单纯烧伤组相比,烧伤后LF洗剂处理组大鼠烧伤部位的病理状况明显改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与单纯烧伤组相比,烧伤后LF洗剂处理组大鼠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减少,邻近表皮和毛囊中Ki-67阳性核的数量增加,表明LF洗剂防止了组织损伤的扩散。在烧伤后LF洗剂处理组大鼠皮肤切片中,TNF-α、IL-6和诱生型NOS的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当,证明LF洗剂可减少烧伤部位及其周围的炎症。此项研究结果表明,烧伤后立即使用LF洗剂可减轻炎症应激、细胞凋亡和组织破坏。LF洗剂是否能作为一种改善预后和瘢痕产生的治疗方法,还需进一步在大面积烧伤模型中进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