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科机器人在辅助人工耳蜗电极植入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应用耳科机器人技术辅助电极植入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报道2019年10月国内首例应用耳科手术机器人(RobOtol ?)辅助实施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诺尔康CS-10A TM),并对手术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该例成人女性患者顺利应用耳科机器人辅助实施电极植入,机器人系统安置、调试时间约6 min。术中缓慢、全鼓阶植入人工耳蜗电极,机器人执行末梢对术野组织无损伤。术中植入电极的阻抗及神经遥测反应均良好。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人工耳蜗系统运作良好,听觉重建效果理想。结论:耳科手术机器人在不自主震颤消除及精细操作放大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安全地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辅助电极植入,实现电极微创、全鼓阶植入,良好保留内耳精细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听神经瘤切除术中超级微创理念的应用及拓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也经历了由传统外科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超级微创手术(SMIS)的发展和演变。伴随之,减少手术创伤、保留并重建神经功能也逐渐成为现代听神经瘤手术的新目标。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具有实用听力分为保听术式(包括经乙状窦后入路和经颅中窝入路)和非保听术式(传统经迷路入路)。提高保听术式的听力保存率和重建非保听术式患者的听力是目前听神经瘤手术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的迷路入路术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占比最高,具有面神经保存率高、颅内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因常规切除蜗神经及迷路,术后耳蜗发生纤维化,患者将失去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的机会。新的改良迷路入路术式可保留耳蜗神经并有效减少耳蜗纤维化,为行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提供机会,是听神经瘤手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有效手段。如何实现微创、保留残余听力并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是人工耳蜗植入实践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微创人工耳蜗植入的理念、电声联合刺激优势及效果评估、电极植入技术要点、手术切口设计、围手术期精准处理等方面介绍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该技术不仅术中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患者听力言语康复,还为未来基因治疗和毛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预留了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空间;因此,推荐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耳蜗植入电极长度的选择与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综合评价对于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单侧植入全覆盖与标准长度电极对听阈、言语识别、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9~71(43±16)岁。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应用OTOPLAN软件进行评估,以经圆窗膜入路的微创手术单侧植入全覆盖电极11耳(全覆盖组),标准电极15耳(标准电极组),于术后开机时、3~5个月、6~11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声场下助听听阈,安静及噪声下言语识别与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CQ)评分。结果:全覆盖组与标准电极组患者术后开机时听阈分别为(46.5±3.4)dB与(48.5±2.2)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4),术后听阈及言语识别水平均较术前提高(均 P<0.05);1年后听阈分别为(32.1±1.2)dB与(32.5±0.9)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5);除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单、双音节词与术后3~5个月的句子识别率外,全覆盖组65 dB声压级(SPL)单、双音节词及句子识别率在各次随访中均优于标准电极组(均 P<0.05);术后1年以上噪音条件(信噪比=10 dB)下,全覆盖组单、双音节词与句子识别率均高于标准电极组(均 P<0.05);NICQ量表各维度术后均提升,其中自信心维度两组提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各维度提升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单侧植入基于OTOPLAN选择的全覆盖与标准电极均能带来明显的听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全覆盖电极植入可能会提升患者术后的言语识别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入路及机器人人工耳蜗通道钻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治疗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术式是乳突切除经面隐窝入路。为实现微创、精准、低损伤的人工耳蜗植入,目前已有直达耳蜗通路及机器人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研究,然而仍然存在钻制通道精准度低、面神经损伤等问题。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术直达耳蜗通路、机器人技术应用、通道钻制精准度及风险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切口及"T"形肌骨膜瓣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讨小切口及"T"形肌骨膜瓣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57耳)就治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采用耳后皮肤小切口并制作"T"形肌骨膜瓣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记录切口长度、操作时间及术后愈合情况.结果 平均切口长度为(3.5± 0.5)cm;平均操作时间为(95±10)min.术后1耳出现切口感染植入体排除,其余患者愈合良好,未出现皮瓣相关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T"形肌骨膜瓣应用于电子耳蜗植入手术,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且具有较好的手术视野及较低的皮瓣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和残余听力保留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革新性耳蜗电极的出现和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应用让更好地保留低频残余听力成为可能.残余听力受损可由多因素引起,已有的研究表明,较缓慢地匀速植入电极和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听力保留有积极作用,但不同植入电极类型及植入径路对残余听力的保留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中耳炎并发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时机与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慢性中耳炎并发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时机、微创植入方式及术后情况.方法 1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或中耳炎后遗疾病患者均并发耳聋,其中2例一期植入、8例二期植入人工耳蜗.遵循微创植入原则,所有病例均自圆窗植入力声特REZ-I型人工耳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均未出现发热、切口感染、血肿、面瘫、颅内感染、电极裸露等并发症,均无中耳炎及胆脂瘤复发.结论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或中耳炎后遗疾病患者,应依据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无论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耳蜗,均需注重微创植入原则,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相关眩晕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们已开始探索通过人为的电刺激听觉神经,来帮助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已经成为当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有效的治疗方式[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国外多通道电子耳蜗以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听障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帮助下重返有声世界.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外科医生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方式已趋于成熟,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使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大大减少,但是,其围手术期并发症仍无法完全避免,术后眩晕、头皮血肿及术中“井喷”等并发症仍然高发,尤其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眩晕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3%~45%[2-3],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人工耳蜗电极载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而蜗内创伤以及远期纤维组织形成是术后疗效的不利因素.经人工耳蜗电极载药可将治疗创伤和纤维化的药物定向输送至耳蜗内,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经电极载药的方式、特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