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正念行为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短期正念行为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把其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短期正念行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锻炼依从率、锻炼知识知晓率、功能恢复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而关节疼痛率、关节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干预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症状、心理状况、环境领域、人际关系领域、躯体感觉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短期正念行为训练能有效提高THA患者锻炼依从率,避免关节术后僵硬化,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2至2020年使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康复情况,患者临床资料68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70~96岁,平均81.6岁,左侧36例,右侧32例,其中新鲜骨折60例,陈旧性骨折8例,致伤原因,其中车祸伤18例,自行摔伤50例,均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Evans-Jensen Ⅲ型32例,Ⅳ型36例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本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3.5 d(3~14 d)。平均随访20.4个月(10~36个月),除1例感染外,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术后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本组病例中优54例,良8例,中6例,优良率为91.2%(62/68)。结论: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NN-链接护理模式对髋膝置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NNN-链接护理模式对髋膝置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术后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拟行骨性关节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NNN-链接护理模式的围手术期护理。应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自我感觉负担;应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测量膝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和评估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 d及2周的膝关节康复情况;采用护理结局分类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出院前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应用生活质量简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生活质量。结果:术后3 d两组的SPBS评分较术前降低,观察组术后3 d的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1 d及2周的AKS评分分别为(27.26±6.81)、(103.26±15.22)分,高于对照组的(24.28±5.68)、(95.32±10.83)分( P<0.05);观察组术后1 d及2周的膝关节主和被动活动范围分别为(47.66±9.22)°、(81.23±14.22)°和(64.23±12.22)°、(89.23±14.26)°,大于对照组的(42.25±8.59)°、(72.26±12.52)°和(58.26±10.12)°、(78.26±13.10)°( P<0.05);观察组术后1 d及2周的VAS评分分别为(5.29±0.82)、(3.46±0.77)分,低于对照组的(5.91±0.88)、(4.22±0.98)分( P<0.05);两组术后2周的AKS评分、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VAS评分改善幅度大于术后1 d( P<0.05)。观察组对沟通、安全、护理技术、护理、指导、物理环境的满意度和满意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SF-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的评分较术前提高(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NNN-链接护理模式应用于髋膝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能减轻患者的自我感觉负担,提高膝关节功能和主被动活动范围,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为75~99岁,平均81.5岁;均由跌倒的低暴力致伤。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1例;均伴有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为-4.5~-2.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8 d。术中将Corail有领股骨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应用钛缆捆绑系统或双股缠绕钢丝捆绑固定,股骨距重建通过切取头颈骨折块的远端鸟喙状部分插入股骨柄与髓腔内侧之间嵌压打紧而实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2 min(50~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0 mL(110~320 mL)。28例患者术后获10~71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分(89~96分)。术后2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切口感染和假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分(82~96分)。结论:对于部分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51、χ 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外康复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外康复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外康复管理,观察组予以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的院外康复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Harris评分、全身骨骼肌质量、患肢骨骼肌质量、DVT及人工髋关节脱位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为(36.73±1.95)g/L、Harris评分为(89.29±5.25)分、全身骨骼肌质量为(17.91±1.18)kg、患肢骨骼肌质量为(5.38±0.79)k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524、7.231、4.584、4.252;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3.45%(1/29),和对照组的13.79%(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970,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人工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0(0/29),低于对照组的20.69%(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院外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青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32例行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开始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双下肢长度差、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采用百分率(%)描述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17.2±2.3)个月,术后(4.8±1.4) d开始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完全负重时间为(10.2±1.5)周。3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所有病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关节感染或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21.9%,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优良29例,较好2例,可1例。优良率90.60%。结论:生物型远端固定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半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uperCAP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第一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PFNA内固定术治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SuperCAP组32例,PFNA组46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髋关节牛津评分(OHS)。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O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uperCAP组患者在术后负重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OHS方面均优于PFNA组(均 P<0.05)。 结论:SuperCAP微创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和PFNA内固定术同样的效果,且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近期效果好于PFNA内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治疗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长期疗效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内固定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5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分型和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稳定(Garden分型为Ⅰ、Ⅱ型及外展嵌插型骨折)组121例,男28例,女93例;年龄(77.6±8.1)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20例,Ⅱ型101例,其中外展嵌插型34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Garden分型为Ⅲ、Ⅳ型、后倾角>20°的Garden Ⅱ型骨折)组421例,男130例,女291例;年龄(78.7±6.9)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4例,Ⅲ型403例,Ⅳ型4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病死率、再手术率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入院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稳定组患者的住院时间[5.0 (4.0, 6.0)d]显著短于不稳定组患者[6.0 (5.0, 8.0)d],随访时间[54.4 (49.3, 58.7)个月]显著长于不稳定组患者[52.2(46.0, 59.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共158例(稳定组45例,不稳定组113例)患者失访。末次随访时稳定组患者的病死率(18.4%, 14/76)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31.5%, 97/308),再手术率(15.8%, 12/76)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3.6%, 11/308),日常活动能力(骨折活动能力评分:1级35例,2级13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显著优于不稳定组患者(1级99例,2级47例,3级24例,4级22例,5级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相比,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远期病死率低、日常活动能力好,但其再手术率明显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