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心理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是否能够减轻结直肠癌奥沙利铂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所有患者随访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对比2组患者基本信息、治疗的焦虑抑郁情绪、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依从性、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治疗前和化疗结束后焦虑抑郁情绪与化疗结束后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化疗3个月后焦虑抑郁情绪和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分别为(20.97 ± 3.46)、(14.27 ± 1.14)分,优于对照组的(24.99 ± 1.11)、(18.16 ± 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80、5.09, P<0.05)。对照组定期复查、坚持化疗、疾病认识、科学饮食、心理依从、自我防护的依从例数分别为19、20、21、21、19例,观察组分别为28、29、30、28、30、28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186~9.657, P<0.05)。对照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急性咽喉感觉异常、胃肠道反应、血液毒性反应例数分别为7、2、18、4例,观察组仅胃肠道反应14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26, P<0.05)。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良好例数分别为6、27、2例,观察组分别为16、18、0例,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1.853, P<0.05)。 结论: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国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MSA)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就诊的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至少对质子泵抑制剂有部分反应)、食管酸暴露异常和食管蠕动正常的患者,排除裂孔疝最大径>2 cm和重度食管炎的患者。通过腹腔镜完成食管裂孔修补后将MSA植入食管远端。术后通过问卷了解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和手术满意度,并复查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食管pH值-阻抗监测。手术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 χ2检验。 结果:23例患者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纳入研究。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 M(IQR)]48(14)岁(范围:25~64岁)。所有病例成功植入MSA。主观指标随访17(18)个月(范围:14~53个月),客观指标随访时间17(1)个月(范围:12~23个月)。术后消化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90(20)%(范围:0~100%),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100(10)%(范围:10%~100%),总满意率为83%(19/23)。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为70%(16/23)。反流性食管炎比例由44%(10/23)降至9%(2/23)( κ=0.169, P=0.039),胃食管阀瓣形态Hill分级从术前的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改善为术后的22、1、0、0例。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正常的比例由70%(16/23)降至35%(8/23)( κ=0.170, P=0.012)。21例患者食管酸暴露恢复正常。11例患者存在长期轻度吞咽困难,但不影响生活。未发生MSA移位、腐蚀和二次手术移除。 结论:腹腔镜植入MSA操作安全,患者可耐受,可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减少用药,恢复正常的贲门形态和功能、食管酸暴露。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吞咽困难,但较为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津市COVID-19患者治疗后不同类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在康复患者不同标本取样(咽拭子、痰液及粪便)中的分布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出院依据,减少患者出院后复发传染的风险。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78例患者出院前的咽拭子和痰液单次配对采样,54例患者两次配对取样(间隔1~5 d),检测病毒在两种类型标本中的检出情况;观察6例出院患者随访期间粪便标本中病毒的检出情况。结果:咽拭子和痰液单次配对采样检测,咽拭子中病毒核酸检出率为46.15%,痰液中检出率为50.00%。第二次配对采样检测,咽拭子中病毒核酸检出率为25.93%,痰液中检出率为46.30%,两种标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6例出院随访患者的采样检测,咽拭子或痰液检测均为阴性,而粪便标本检测均出现阳性,且最长可在患者体内存在52 d。 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后期,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呼吸道症状逐渐消失,病毒可能从呼吸道进入胃肠道,且在康复患者体内长时间存在并随粪便排出。建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前进行核酸检测时,可考虑增加不同部位标本取样,以降低漏检率,避免假阴性病例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Ⅰ式与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后中长期生活质量比较:基于病例登记数据库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Ⅰ式(B-Ⅰ)与Billroth-Ⅱ式(B-Ⅱ)消化道重建患者术后的中长期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胃癌外科病例登记数据库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859例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经胃镜和活检明确胃癌诊断;(2)按照日本胃癌学会胃癌治疗指南择期实施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3)术后病理分期为Ⅰ~Ⅲ期的患者,TNM分期参照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标准;(4)术中联合脏器切除术只涉及胆囊或阑尾;(5)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Ⅰ或B-Ⅱ;(6)临床病理资料完整;(7)截止随访区间2021年12月15日至2022年1月15日内存活。排除标准:(1)随访依从性不佳;(2)问卷评价信息不全;(3)带瘤存活者;(4)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5)合并精神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问卷调查客观性或患者认知受干扰的情况。由固定的研究者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开展电话随访,以欧洲肿瘤治疗与研究组织研发的标准化问卷(EORTC)QLQ-C30评分(症状领域、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和EORTC QLQ-STO22评分(包括吞咽困难、疼痛、反流、进食受限、焦虑5个症状;口干、味觉、躯体形象、脱发4个单项项目)进行术后生活质量评价。全组859例患者,女性271例,男性588例;中位年龄57.0(49.5,66.0)岁。按术后随访年限,将纳入病例分为术后随访1年组(202例)、术后随访2年组(236例)、术后随访3年组(148例)、术后随访4年组(129例)和术后随访5年组(144例);每组再根据患者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Ⅰ重建组和B-Ⅱ重建组,除术后随访4年组中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的肿瘤T分期、术后随访5年组中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的患者年龄、肿瘤T分期和肿瘤TNM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外,其余术后随访各年份组中的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在人口学、体质指数(BMI)、肿瘤TNM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以及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提示术后各年份组中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各年份组中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包括EORTC QLQ-C30和EORTC QLQ- STO22量表)及与营养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甘油三酯)。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采用 M( Q1, Q3)表述,使用Wilcoxon铁和检验(paired=False)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EORTC QLQ-C30量表显示,术后随访各年份组中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各项评分比较,除术后随访3年组的角色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748.0, P<0.001)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ORTC STO22量表显示,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在术后随访2年组中的疼痛和进食评分以及在术后随访3年组中的进食、躯体和脱发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外,其余术后随访各年份组中的B-Ⅰ重建组与B-Ⅱ重建组其他各项症状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随访1年组中B-Ⅱ重建组的甘油三酯水平较B-Ⅰ重建组更高( W=2 060.5, P=0.038);且B-Ⅱ重建组高脂血症(高甘油三脂>1.85 mmol/L)患者占比(19/168, 11.3%)高于B-Ⅰ重建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0.047, P=0.030)。术后随访5年组中的B-Ⅱ重建组白蛋白水平较B-Ⅰ重建组更低( W=482.5, P=0.036);且B-Ⅱ重建组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40 g/L)患者占比(19/125,15.2%)高于B-Ⅰ重建组(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41, P=0.164)。其他与营养相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术后随访各年份组中B-Ⅰ重建与B-Ⅱ重建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B-Ⅰ式和B-Ⅱ式两种消化道重建方法对患者术后中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当。远端胃癌根治术在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时可根据个体情况、术者操作习惯和便捷性综合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替班特救治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喉部发作1例及急救流程构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1.5/10万 [1]。HAE的病理生理是由于患者体内的C1酯酶抑制物(C1-INH)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激肽释放酶激活失控,从而使血管活性肽缓激肽的生成增加 [2,3]。当大量的缓激肽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在局部出现水肿和疼痛的症状。HAE在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为特征 [4],常累及的部位是面部、四肢、胃肠道、生殖器以及咽喉。其中咽喉部的发作最为凶险,可能导致患者窒息死亡,是HAE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醋酸艾替班特(飞泽优),作为一种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HAE急性发作救治药物,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发作时间 [5,6]。本研究报道一例HAE喉部水肿急性发作的患者,在过敏科、急诊科、耳鼻咽喉科等多学科团队诊治下,及时获得艾特班特治疗,迅速缓解症状,成功避免气管切开,挽救生命的经验分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获得性气道食管瘘是临床少见病,其病因复杂,创伤、肿瘤、异物及感染是其常见原因。临床特征表现为吞咽或进食后阵发性呛咳,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复发性肺炎,气管插管患者多起病隐匿。胸部CT和磁共振的诊断敏感度有限。食管或气管X线造影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胃镜和支气管镜检查可确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介入治疗是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主要治疗手段。气道食管瘘治疗效果有限,预防气道食管瘘的发生是临床的重点。本综述从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诊疗方案,从而给予规范的处理,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颅直流电对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例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依次给予A方案(基础吞咽训练+球囊扩张)及B方案(tDCS+基础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治疗。于治疗前、A方案治疗4周后及B方案治疗4周后分别评估患者舌运动、口面吞咽失用和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A方案治疗4周后2例患者舌运动、口面失用情况均无明显改善,不能执行吞咽指令,反射性吞咽时环咽肌不开放,吞咽功能无改善;经B方案治疗4周后,2例患者口面失用评分由8~10分提高到40~42分,能执行吞咽指令,自主吞咽及反射性吞咽时均见环咽肌协调性开放,食物能顺利进入食管到胃。结论:tDCS能改善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的吞咽失用症状,使患者能执行指令性吞咽、配合基础吞咽训练及主动球囊扩张治疗,从而加速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5例环后癌的手术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环后癌手术治疗疗效,总结环后癌手术切除及咽喉功能重建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术治疗的45例环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6例,年龄41~78岁。TNM分期T1 2例,T2 13例,T3 23例,T4 7例;N0 12例,N1 8例,N2 25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0例,Ⅳ期30例;均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行颈部淋巴清扫术,安全界限完整切除肿瘤后,使用残余黏膜、胸大肌肌皮瓣、喉气管组织瓣、胃上提胃代食管等方法进行咽功能重建,采用会厌、胸骨舌骨肌筋膜瓣、甲状软骨膜进行喉腔的修复。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统计3年及5年生存率。结果:45例患者术后行单纯放疗23例,同步放化疗13例。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3年总生存率60.5%,5年总生存率49.0%,喉功能保留率44.4%(20/45)。颈部淋巴结阳性率73.3%(33/45),区域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64, P=0.037)。 结论:选择合适的肿瘤切除入路及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组织瓣进行咽喉功能重建,可以实现在彻底切除肿瘤前提下的喉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从而提高环后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美国胃肠道和内镜外科医师协会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指南解读:从2010到2021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是指胃肠道内容物突破抗反流屏障从胃逆流到食管乃至口腔、咽喉及气道引起的病理症状和并发症 [1]。GER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高达27%的北美成年人患有GERD [2]。虽然儿童GERD的患病率难以估计,但也可能高达6% [3]。GERD治疗的成本也很高。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PPI)作为GERD的主要治疗药物,在美国每年的花费超过100亿美元 [4]。GERD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5, 6]。PPI通常被推荐为GERD的一线治疗 [7],虽然可有效解决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糜烂性食管炎,但许多患者仍有反流症状 [8]。此外,人们越来越担心无限期使用PPI的长期后果,包括消化不良、维生素和电解质缺乏、骨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肺炎和艰难梭菌感染等 [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