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食管瘘患者体外膜式氧合支持下行气管支架置换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TEF)患者在硬质支气管镜下进行手术,由于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用气道,术中通气与氧合的管理是主要挑战。此例TEF患者经超声雾化吸入表面麻醉、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全身麻醉下,同时在静脉-静脉体外膜式氧合技术辅助下,经硬质支气管镜行气管支架置换术。患者术中氧合良好,平稳完成手术,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子支气管镜在65例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儿童围手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及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1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5例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围手术期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气管食管瘘,确诊率为96.92%;54例患儿经食管造影确诊,确诊率91.53%;61例患儿经多层螺旋CT确诊,确诊率93.85%。27例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呼吸道结构异常,发生率为41.54%,其中包括鼻咽软组织塌陷3例、喉软化14例、气管狭窄5例、气管软化9例、气管支气管及支气管异常开口9例。3例术后出现撤机困难主要与气管狭窄、气管软化有关,经过长时间机械通气及治疗后逐步撤机。2例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缺氧。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是诊断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及术后复发的安全、有效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对术后的气道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消化道-呼吸道瘘封堵器治疗慢性胸腔胃-气管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胸腔胃-气管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传统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差。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消化道-呼吸道瘘封堵器,成功应用在多例消化道-呼吸道瘘患者的治疗中。本文报道1例应用该封堵器成功治愈慢性胸腔胃-气管瘘,并自行将封堵器排出体外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诊疗的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超过90%的患儿食管闭锁合并食管气管瘘(esophageal atresia with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EATEF)。在其术后并发症中,食管气管瘘复发(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rTEF)的处理尤为困难,其发生率可达到5%~10% [1,2]。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rTEF最主要的方式,由于患儿往往涉及多个系统的合并症,故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协同作用 [3]。正是由于rTEF及其合并症处理的复杂性和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经验、水平与条件的差异性,目前亟需总结相关专家共识以指导治疗过程,进一步提高rTEF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检索并总结最佳证据,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制订相应的审查指标,辨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构建最佳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68名护士、2022年1—4月开展基线审查时的98例气管插管患者和2022年9 —12月开展证据应用后的99例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循证实践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气道并发症(口腔黏膜溃疡、气道黏膜出血、气管食管瘘、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共总结28条最佳证据并制定了相应审查指标,除了6项审查指标(指标11、13、19、20、27、28)由开展循证实践前的97.96%~100.00%提升至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22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在开展循证实践后均有所提高,其中有8项指标(指标5、6、9、14、18、21、25、26)执行率从0提升至89.9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循证实践后,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水平得分由(62.41±6.07)分提升至(93.82±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气管食管瘘外,患者其他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证据的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方案可提高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知识水平,降低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管、支气管瘘的临床诊治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管、支气管瘘是指气管及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食管、胃等邻近腔隙或脏器之间相互交通、形成异常通道(瘘管或瘘口)的一种病理状态,也是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组临床病症,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种:手术和非手术所致。为了方便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又可将其分为:非肿瘤所致和肿瘤直接所致。其最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饮水和进食相关的呛咳”;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呼吸和消化内镜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临床处理包括: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瘘口的处理以及全身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可以对绝大多数的非肿瘤所致的气管、支气管瘘实现根治。在未来随着3D打印、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等技术的进步,将会给气管、支气管瘘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食管闭锁并发胃穿孔五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并胃穿孔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2至2022年收治的5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并胃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男4例,女1例,胎龄28 +5~37 +6周,出生体重1 100~2 350 g,生后均出现呼吸困难、喂养困难。3例患儿在有创机械通气中、1例患儿在无创通气中、1例患儿在鼻导管吸氧中出现胃穿孔,紧急行一期胃修补,后进行二期食道吻合术,均痊愈出院。 结论:胃穿孔是先天性食管闭锁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机械通气可能会促进胃穿孔的发生。如合并胃穿孔应及早进行修补术,稳定后早期进行食管吻合手术治疗以改善最终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H-TEF)是食管闭锁的一种罕见分型。近年来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产前诊断领域不断发展,并且在治疗上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更加微创的胸腔镜手术及内镜下治疗也在不断开展。现基于既往研究报道,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对先天性H-TEF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双盘状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10例难治性气管食管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本课题组发明的新型双盘状消化道瘘封堵器(以下简称封堵器)治疗难治性气管食管瘘(TE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封堵器治疗的10例难治性TEF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瘘口直径等,分析封堵器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封堵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瘘口封堵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患者术后1、3个月与术前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体重指数以评估疗效。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0例TEF患者中,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范围)为64.5岁(49.0~78.0岁),体重指数为(18.0±2.5) kg/m 2,瘘口直径为(1.2±0.6) c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封堵器置入术,封堵时间(范围)为(17.6±7.8) min(7.0~30.0 min),术中有2例少量出血,术后无患者出血,术后住院时间(范围)为(5.9±4.0) d(1.0~12.0 d)。10例TEF患者中,5例瘘口完全封堵,4例部分封堵,1例无效封堵,封堵有效率为9/10。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9例患者进食呛咳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经更换不同尺寸封堵器(腰部直径为12 mm更换为15 mm)后呛咳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8例患者封堵器在正确位置;1例患者出现封堵器移位,取出封堵器并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例患者因食管癌复发死亡。10例TEF患者术后3个月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1、3个月的体重指数均高于术前[(70.0±34.0)分比(46.0±10.7)分,(19.32±2.59)、(19.73±2.92) kg/m 2比(18.03±2.50) kg/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9、-2.37、-2.82,均 P<0.05)。 结论:临床应用封堵器治疗难治性TEF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病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是消化道与呼吸道之间的病理性交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种危重疾病。为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系统梳理了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病因,其中良性病因主要有创伤、食管异物及人工气道,恶性病因包括肿瘤侵袭与肿瘤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发病率可能会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或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干细胞、中医药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