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福寿螺是世界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和人体健康.为了评价福寿螺在国内的生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查询、文献检索和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了 741个福寿螺在中国区县级的地理分布数据,使用方差膨胀因子和Pearson检验对19个生物气候因子筛选,获得5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结合全国海拔数据,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福寿螺现在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可能的适宜分布区域,以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前时期,福寿螺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适生区将大范围扩大,并向北方地区扩散.影响福寿螺适生区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平均气温.利用组合模型预测福寿螺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将有助于管理其入侵和传播的风险,为相关地区及部门预防福寿螺扩散提前采取措施、监测和减缓该物种的入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部分公共卫生学院师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后,不同地域的流行现况及特点。方法:于2022年12月20日12:00至23日9:00,对全国23个省份39个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师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地区的感染率,探索感染风险因素、感染者人群特征和临床症状等情况。结果:调查获得28 901份有效问卷(其中学生26 355份,教职工2 546份),问卷有效率为94.3%。北京市感染率最高,其学生和教职工感染率分别达78.55%和76.40%;天津市、河北省的师生感染率均超过65.00%;各省份感染率差异较大;96.76%的感染时间发生于2022年12月1日及以后。与教职工相比,学生的感染风险更低( OR=0.72,95% CI:0.60~0.86);与≤20岁组相比,21~、31~、41~、51~、>60岁组的 OR值(95% CI)分别为1.22(1.14~1.30)、1.54(1.30~1.84)、1.25(0.99~1.58)、1.29(0.94~1.78)、1.19(0.51~2.80);末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时间距今越长,感染风险越高,以≤3个月以内者为参照,4~、7~、10~、13~及≥16个月者的 OR值(95% CI)分别为1.56(1.34~1.82)、1.59(1.36~1.86)、1.67(1.45~1.93)、1.86(1.58~2.19)、2.46(2.09~2.90)。与独住者相比,与1~、3~及≥5人同住者的 OR值(95% CI)分别为17.55(15.91~19.39)、20.22(18.25~22.43)和11.78(10.40~13.36)。感染者中,仅有5.94%的教职工和7.19%的学生自报为无症状感染者;在有症状感染者中,85.65%的教职工和88.18%的学生报告出现发热症状。 结论:我国各地疫情发展速度差异显著,其传播速度和临床严重程度远超既往认识。应定期开展有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期为更准确地预测疫情态势和医疗资源需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家级社科基金灾难相关项目共词聚类分析及对灾难护理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梳理近10年国家级社科基金中灾难相关立项项目情况,探讨灾难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灾难护理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建议。方法:将2009—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灾难相关立项项目信息作为研究资料,进行项目名称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648个项目,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得出4个研究热点:灾难风险预测机制、多组织灾难应对管理、物流优化模型、灾难舆情与信息传播。结论:灾难护理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信息,灾难护理学应加强其他学科和组织协作,形成灾难护理应急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分析并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自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甘肃省2015 - 2021年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获取病例分布点经纬度坐标以及区域内19个气候变量、5个地理变量和2个社会经济变量数据。基于生态位模型,采用最大熵算法(MaxEnt)构建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模型性能评价,并对构建模型的各环境变量进行重要性评估,以及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区域。结果:2015 - 2021年甘肃省共报告368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其中,89.13%(328/368)集中在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7年病例数达到高峰(79例,21.47%)。构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AUC = 0.985)。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贡献值为3.1),地理变量为土地利用类型(贡献值为52.6)和植被覆盖类型(贡献值为8.5),社会经济变量为人口数(贡献值为14.3)。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高、中、低风险区从甘肃省南部向西北部呈现逐渐过渡的接壤分布特点。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陇南市中南部和甘南州南部,占全省面积的0.18%;中、低风险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0.48%和2.47%,无风险区占96.87%。结论: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呈现点状分散、局部高聚集性分布特征,应加强对陇南市和甘南州等高风险区的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原真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为病原真菌的遗传进化、传播和表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核心技术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分子分型技术的不足。通过将病原真菌的全部遗传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能够预测病原真菌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风险,为制定真菌防控的公共卫生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对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发展以及基因组流行病学在病原真菌的遗传关系、溯源及进化、耐药性以及毒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病原真菌基因组流行病学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与疫情时空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阐明2022年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市各行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应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增长模型进行拟合预测并与实际感染病例进行对比。结果:上海市各行政区中,浦东新区确诊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29.30%和35.58%,各区累计罹患率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黄浦区显著高于其他区域。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新冠肺炎罹患率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 P<0.05),不同时段新冠肺炎罹患率空间分布不同,其中3月16-29日、4月6-12日和5月18-24日3个时段内Moran's 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时段共探测到22个高-高聚集区,高风险流行的热点区域经历一个“少-多-少”的变化过程。logistic增长模型拟合与实际感染者情况基本吻合。 结论:本轮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防控措施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增长,尤其在空间上遏制了高风险传播区域的扩散,减少了向其他省份的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后认知功能状况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后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收治的14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资料。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分为A组(有,95例)和B组(无,5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经全脑放疗后,临床有效者124例(84.9%),无效者有22例(15.1%)。全脑放疗后:A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显著提高( P均<0.05),放疗后4个月时最显著,之后略有下降;B组患者的MMSE评分有所下降,放疗后4个月时最显著,之后有所恢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3个周期、有同步加量、计划靶区照射剂量40 Gy、无海马区保护以及海马区照射剂量>30 Gy,均为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准确度以及有效性均较高。危险分层系统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危险分组:极低(总分<90分)、低(90分≤总分<128分)、中(128分≤总分<152分)、高(总分≥152分)风险组。 结论: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的临床疗效较好,但其对于患者认知功能有影响,放疗后4个月最显著。化疗≥3个周期、有同步加量、计划靶区照射剂量40 Gy、无海马区保护以及海马区照射剂量>30 Gy,均为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机器学习法构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法构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丽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的围绝经期女性1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是否存在失眠障碍将其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决策分类回归树(CRT)、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算法构建围绝经期女性发生失眠障碍的预测模型。结果:最终纳入围绝经期女性140例,发生组88例(62.86%),年龄(50.16 ± 4.73)岁,未发生组52例(37.14%),年龄(47.33 ± 4.54)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的家庭人均月收入( OR = 0.019,95% CI 0.001 ~ 0.422, 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OR = 1.665,95% CI 1.108 ~ 2.502, 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OR = 1.407,95% CI 1.085 ~ 1.826, P<0.05)为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发生失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RT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显示SAS评分、HAMD评分及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失眠障碍的影响因素。BPNN模型结果显示,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SAS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HAMD评分>体质量指数>年龄>工作状态>每日运动累计时间。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模型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98,敏感度为96.6%,特异度为100.0%,预测效能最佳。 结论: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法构建的围绝经期女性发生失眠障碍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效能最佳,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诺福韦酯阻断HBV母婴传播停药后产妇ALT复发的特征及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孕妇经孕期抗HBV干预以阻断HBV母婴传播,分娩停药后产妇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复发的特征及预测因素。方法:招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慢性HBV感染孕产妇,收集孕期使用抗HBV药物前后资料,产后定期4~6周、12周、36周、48周、72周、96周的随访,完善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等检查。比较产后ALT正常组与异常组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ALT异常升高的风险因素。结果: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到100例产妇,94例慢性HBV感染产妇均在产后12周内出现病毒学复发,并持续HBeAg阳性。发生ALT异常升高者达60%,大部分发生于产后12~24周内,大部分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但产后48~96周仍有27%的发生ALT升高。产后ALT≥5×ULN(upper limits of normal)再次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共24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分娩停药产后ALT异常升高(>ULN)与分娩时ALT升高相关,优势比为1.089。结论:分娩停药后产妇ALT异常升高频率较高,大部分可自行恢复正常,但产后48周后仍有ALT异常升高且需再次抗病毒治疗者,因此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停药后需要规范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社区健康水平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水流行病学监测与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的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对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耗资大,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启用高效经济的公共卫生预警监测手段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目前COVID-19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及基于污水流行病学(WBE)监测的高效、经济、领先性等优越性,同时对基于社区WBE监测以预警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起点、常规监测、预测流行病传播规模参数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WBE监测作为公共卫生早期预警和监测系统的潜在应用价值,探讨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试图为我国建立和完善WBE新冠病毒监测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