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母婴阻断停药后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启动以母婴阻断为目的的抗病毒治疗基线至产后96周内HBV RNA、HBV DNA、qHBsAg、qHBeAg、ALT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产后96周内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于产后12周内停药、且完成产后96周随访的妊娠HBeAg阳性患者,观察抗病毒治疗基线、妊娠36周、产后停药时和/或产后24周、产后96周HBV RNA、HBV DNA、qHBsAg、qHBeAg以及生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共纳入146例中位治疗时间为16.4周的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DNA水平及qHBeAg逐渐下降,HBV RNA逐渐增高,qHBsAg水平在孕36周时较基线降低,停药时升高超过基线水平.产后24周上述指标均反弹接近或超过基线水平.产后96周随访,共5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无一例发生HBsAg清除.产后停药时与产后24周肝炎活动比例最高(30.1%vs.30.8%),但随访至产后96周,仅14例(9.59%)患者因肝炎活动需抗病毒干预.根据是否再次启动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14)与未复发组(n=132).10例患者在停药6个月以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3.5月.两组间抗病毒治疗药物类型、基线至孕36周HBeAg降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期间及停药后均有不同比例肝炎活动,停药时、产后24周达高峰,但仅少数患者需再次抗病毒干预,且与HBV活动相关的肝炎发作多发生在停药6个月以后,应加强停药后的长期规律随访.抗病毒基线至孕36周HBeAg降幅是预测产后停药肝炎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对〈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的商榷》一文的回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GRADE中国中心联合制订的《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发表以来,引起广泛关注及讨论。现就《对〈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的商榷》一文所提出的争鸣,进行逐一回复和说明,使读者对该指南的制订及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指南形成的方法,国内对循证指南制订的误区和未来指南发展的方向,进行进一步讨论,促进该指南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胎儿镜下激光离断脐带的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镜下激光离断脐带在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妊娠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共3例采用胎儿镜激光脐带电凝、切断并松解脐带缠绕的MCMA双胎病例,并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收集MCMA双胎通过激光阻断脐血流进行减胎的文献,汇总分析其临床情况、手术指征及方式、病情发展及母婴预后。结果:本院3例MCMA双胎于孕17~24周进行胎儿镜下脐带电凝、切断并松解脐带缠绕,其中2例足月分娩且无母婴并发症发生,1例因胎儿畸形引产。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无中文文献,共29例进行胎儿镜激光处理脐带的MCMA双胎病例,加上本文报道的3例,共32例。手术指征分别为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7例(21.9%),胎儿发育异常15例(46.9%),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7例(21.9%),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3.1%),双胎输血综合征合并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1例(3.1%),双胎之一胎死宫内1例(3.1%)。手术孕周14 +1~27 +3周,无手术相关的母体并发症发生。除外未松解脐带的2例和1例胎儿畸形引产外,余29例均活产。活产儿分娩孕周为24 +3~40周,出生体重800~3 800 g。随访时间1月龄~9岁,新生儿死亡4例(原因不详),产前即发现多发畸形1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肛门闭锁、副耳),余24例未发现生长发育异常、神经系统损伤等情况。 结论:对于伴有脐带缠绕等需要减胎的MCMA双胎,采用激光脐带电凝、切断并松解缠绕的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2024版《指南》是在2021年第5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新版《指南》重点对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机会性感染、HIV合并肿瘤、HIV感染的预防与干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INR)”这部分内容,首次提出了“艾滋病脆弱人群”的概念,增加了诊治推荐意见及其推荐证据和推荐强度。《指南》包括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标准、常见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NR、艾滋病相关肿瘤、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HIV暴露前后预防与阻断及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等14个方面的内容。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艾滋病诊治和管理中合理决策,《指南》也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定期进行修订与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HBV感染孕妇产后肝炎发作预测因素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分娩后肝炎发作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后,通过临床医疗系统收集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和48周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检查。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孕妇533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29.5±3.7,共有408人为了母婴阻断在怀孕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产后1年内共有231人发生肝炎,无论用药与否,发生肝炎与未发生肝炎患者的分娩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孕中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分娩时和孕中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 ( OR=0.19, 0.074~0.473; P<0.001),ALT( OR=1.05, 1.021~1.071; P<0.001),白蛋白(albumin, ALB) ( OR=0.91, 0.833~0.995; P=0.038)、血小板(platelet, PLT) ( OR=0.995, 0.992~0.999; 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 NE%) ( OR=0.98, 0.973~0.995; P=0.004)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HBeAg和ALT为分娩后肝炎发生的有力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简称"方案(2015)"]对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6家助产医疗机构确诊、有妊娠结局的全部梅毒感染孕产妇共284例,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获取其资料,其中自然流产1例、异位妊娠4例、失访42例,237例产妇为本研究对象。采用χ 2检验,比较2013—2015年[实施方案(2015)前,123例]和2016—2019年[实施方案(2015)后,114例]梅毒母婴阻断的评价指标。 结果:2013—2019年7年的孕产妇梅毒检测率100.00%(100 761/100 761),实施方案(2015)前、后的孕期检测率分别为95.92%(51 855/54 288)和98.87%(45 949/46 473),梅毒患病率分别为0.293%(159/54 288)和0.269%(125/46 473),抗梅毒治疗率分别为62.60%(77/123)和85.96%(98/114),规范治疗率分别为20.33%(25/123)和49.12% (56/114),新生儿预防性治疗比例/率分别为1/12和94.74%(72/76);实施方案(2015)后的孕期检测率、抗梅毒治疗率、规范治疗率、新生儿预防性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实施方案(2015)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988.88、16.72、21.81、54.72,均 P<0.01);分娩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滴度≥1∶8的比例分别为36.89%(38/103)和17.48%(18/103),新生儿不良健康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1.49%(26/121)和6.03%(7/116),先天梅毒报告患病率分别为152.12/10万活产(83/54 562)和23.46/10万活产(11/46 890),均有明显降低(χ 2值分别为9.81、11.80、45.10,均 P<0.01);既往确诊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为63.27%(62/98),较初次确诊者81.29%(113/139)低( cOR=2.52,95 %CI:1.40~4.56,χ 2=9.67, P<0.01)。失访者中外地户籍孕产妇占92.86%(39/42),失访原因主要为无法联系57.14%(24/42)和拒绝接受随访30.95%(13/42)。 结论:实施方案(2015)后,梅毒感染孕产妇的检测诊断、规范治疗、新生儿预防性治疗及其预后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发现为慢性HBV感染,并在妊娠中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506例孕妇,回顾性分析其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母儿安全性。根据服用药物分为TDF组和替比夫定组。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HBV DNA下降程度及转阴率、HBV母婴传播率、肝功能复常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缺陷,以及早产率等。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替比夫定组为239例,TDF组为267例,两组孕妇治疗前HBV DNA分别为(7.83±0.75) lg IU/mL和(7.82±0.66) lg IU/mL;分娩前两组的HBV DNA分别为2.91(1.20) lg IU/mL和2.83(1.01) lg IU/mL,两组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孕妇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复常率分别为95.00%(38/40)和98.18%(54/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97, U=1.040, χ2=0.767,均 P>0.05)。TDF组和替比夫定组CHB孕妇产后1个月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45%(47/55)和82.50%(33/40),ALT复常率分别为94.55%(52/55)和92.50%(37/4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2、0.164, P=0.697、0.687)。替比夫定组和TDF组HBV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43%(1/231)和0(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27, P=0.288)。替比夫定组产后选择继续服药患者中,2例于产后11个月HBV P区rt204位点出现耐药突变,改为TDF治疗;而TDF组未发现病毒反弹和变异。替比夫定组无明显肌酸激酶升高,TDF组无明显钙磷代谢异常。TDF组与替比夫定组之间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7%(21/267)比4.18%(10/239), χ2=2.970, P=0.085]。TDF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204.72±490.50) g,低于替比夫定组的(3 374.31±467.5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0, P<0.01)。治疗过程中无孕妇因不能耐受药物而终止治疗,无一例新生儿存在药物相关的出生缺陷,母儿安全性良好。 结论:高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初次应用替比夫定或TDF均能达到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安全性可,但对于产后选择继续服药或者CHB患者,可优先选择耐药率低的TDF,以减少耐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儿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例经母婴传播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时乙肝病毒载量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较高,并伴有肝脏组织学变化,立即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但HBsAg始终无法转阴,后续在恩替卡韦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在短期内即达到临床治愈。2例患儿持续随访中,目前暂未停药,仍联合抗病毒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