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探讨相应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8年狂犬病病例数据和11个国家监测点(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以及国家统计局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8∶1(1 114∶468)。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且发病曲线呈双峰型,中老年组发病高于青年组。狂犬病个案分析中,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占91.46%(439/480)。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71.88%(345/480)。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8.13%(39/480)。年龄、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是潜伏期的影响因素。结论: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且波及范围逐渐缩小,西北地区未出现传播病例。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均有所提高,但暴露后伤口处置规范水平有待提高。应重视高发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疫情监管,加强暴露后相关医疗机构专业化处置能力培训,强化犬只免疫及管理工作,努力实现“2030年人和犬间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足踝外科临床诊疗工作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为典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隐蔽性和传染性强,患者早期常无特异症状,甚至无任何症状,但已具传染性。该病主要以飞沫与接触传播为主要途径,并存在粪口和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足踝外科门诊和住院诊疗过程需要详细问诊、严格查体,充分接触患者,故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很大。为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本文从足踝外科门急诊、术前、术中、术后防控等环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全国多家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救治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通过专家讨论最终形成专家共识,为在COVID-19防控期间足踝外科临床工作防止交叉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 M( P 25, P 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 M( P 25, P 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 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区间删失数据估计方法的COVID-19潜伏期分布估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潜伏期等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方法:收集各省份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发布信息平台的确诊病例暴露与发病信息,利用区间删失数据估计方法,基于Log-normal、Gamma和Weibull分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确诊病例109例,平均年龄为39.825岁。基于Log-normal分布的潜伏期 M=4.938( P25~ P75:3.451~7.304)d,Gamma分布的潜伏期 M=5.064( P25~ P75:3.489~7.301)d,Weibull分布的潜伏期 M=5.678( P25~ P75:3.653~7.666)d。Gamma分布的对数似然函数值最大。 结论:COVID-19的潜伏期服从Gamma分布,基于区间删失数据的估计方法可用于传染病潜伏期分布的估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参数与防控措施评估(2020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重庆市2020年度SARS-CoV-2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并估计该阶段疫情传播的重要流行病学参数,探究防控措施对新发流行病传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重庆市SARS-CoV-2感染者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构造似然函数,并根据Akaike信息准则估计了潜伏期的最优概率分布。最后基于极大似然思想和贝叶斯框架对基本再生数、有效再生数进行了估计。结果:重庆市于2020年1月1日出现首例病例,发病高峰在1月24—26日,2月21日之后无新发病例。渝东北片区地区发病率最高(3.28/10万)。发病人群男女性别比为1.10∶1,总体发病率男性(1.86 /10万)稍高于女性(1.73 /10万)。确诊病例中占比最多的年龄组为45~50岁(91例,91/576),其次是50~55岁(71例,71/576)。潜伏期的最优概率分布为伽马分布,估计均值为7.22 d。重庆市COVID-19疫情初始阶段的基本再生数估计为2.68(2.04, 3.44),有效再生数的变化趋势与防控策略的实施密切相关。结论:重庆市2020年1—2月全市COVID-19流行曲线呈起病急、收尾快的特点。尽管疫情具有较强的传播性,但定量和定性分析均表明政府采取防控措施及时有效,为将来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积累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 R t)估计进行分析。 结果: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 R0)=5.1, R 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 结论: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圳市41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3月10日前深圳市COVID-19疫情信息和419例确诊患者的基本特征。依据每日确诊的病例数区分不同的流行阶段(时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判读传染的方式,估计患者的潜伏期,比较不同流行阶段患者传染方式和人群特征的变化。结果:深圳市COVID-19患者主要是湖北输入性病例(73.7%)及其密切接触者(主要是家属,13.4%),患者平均年龄是45.4岁,家庭感染病例的比例为55.4%。推测COVID-19患者的暴露时间集中在1月20日左右,中位潜伏时间为7 d。依据每日确诊病例数把深圳市COVID-19疫情分为3个阶段:疫情早期、爆发期和后期。在3个阶段中,尽管与湖北相关的病例一直是占主要的比例,但与湖北无关的患者比例在后期逐渐升高,家庭感染病例的比例逐渐升高,患者的年龄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后期逐渐出现境外输入性病例。 结论:深圳市COVID-19输入性病例的比例全国最高,湖北输入性病例和家庭聚集感染是深圳市COVID-19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后期非湖北相关的病例增加且出现境外输入病例。这些特点可以作为疫情控制策略制定的学术依据,提高防控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的特点之一是无症状感染者也是传染源。本例患者术前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血常规化验显示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院内未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检测,未能进行该项检测,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磨玻璃影,因此不考虑病毒性肺炎。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均采用规范的二级医疗防护措施。患者术后第5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COVID-19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该患者术前处于COVID-19潜伏期,然而所有参与手术麻醉的医护人员和连台的下例手术患者都没有因此被传染,其原因得益于笔者医院对全体职工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严格培训,手术麻醉医护人员均熟练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对手术室内的感染控制具有良好意识,且能规范实施。该病例还提示,要重视术前单纯淋巴细胞水平下降明显的患者,采取措施以早期识别无症状感染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特点。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的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提取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明确聚集性疫情规模、引入病例、家庭与非家庭续发病例特点。根据引入病例与续发病例发病时间间隔计算代间距,根据密接追踪结果计算续发率,比较聚集性疫情中不同病例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3起聚集性疫情,涉及引入病例633例,续发病例239例。以家庭聚集为主,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数最大值为27例,最小值为2例, M( P25, P75)为2.0(2.0,4.0)。广东省总体续发率为2.86%(239/8 363),家庭续发率为4.84%(276/3 697),非家庭续发率为1.32%(61/4 632)。根据广东省疫情特点分为疫情上升期、高平台期、下降期、低水平波动期4个阶段,4个阶段的续发率分别为3.5%(140/3 987)、2.3%(55/2 399)、2.6%(37/1 435)、1.3%(7/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广东省聚集性疫情主要以家庭聚集为主,聚集疫情规模较小,病例潜伏期代间距较短,总体续发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传染病潜伏期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介绍了潜伏期计算的基本条件、方法以及流行病学意义,并通过数据实例,分别采用对数正态、伽马、威布尔和埃尔朗分布方法,展示了完全观察和不完全观察数据计算潜伏期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